4/25/2013

坂本龍馬的造型與變形

 陳芳明

坂本龍馬被害時,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才正要展開。他來不及參與日本社會的現代化改造,如果他活得長一點,歷史地位與評價是否能夠如此崇高,似乎令人懷疑。千古艱難惟一死,如果坂本龍馬壽命短一點,也許來不及介入幕末時期的政治風雲;如果長壽一點,也很有可能捲入明治時期的政治鬥爭。他被暗殺時,尊王攘夷的思考已經成熟,但是明治天皇的前景,似乎還是陰晴未定。他在今天被尊崇被膜拜,甚至演變成為近乎神話的故事,或許是因為他死得其時。他的死是那樣悲慘,而他的理想與懷抱也來不及實現,但是他的志業卻被後人繼承並發揚光大,這正是坂本龍馬的生命最迷人之處。

歷史往往是被解釋出來的,像是一粒種籽埋進土裡,卻因為接受陽光與空氣的召喚,慢慢蜿蜒延伸出錯綜複雜的枝葉。被埋在日本土壤的坂本龍馬,在明治維新成功之後,開始接受後代歷史家的召喚。不同的筆鋒,鏤刻出不同的坂本龍馬形象。他的歷史地位遠遠超過參與明治維新的西鄉隆盛,原因無他,完全是拜賜於歷史家的追憶、形塑、改寫、詮釋。他被暗殺,來不及涉入日後連綿不斷的權力鬥爭,從而使他生前的形象相當潔淨而完整保存下來。但是歷史家的筆,永遠及不上小說家的豐富想像。坂本龍馬能夠在二十世紀,甚至跨越到二十一世紀,不斷被日本人懷念,必須歸功於司馬遼太郎撰寫的歷史大河小說《龍馬行》。

這部歷史小說撰寫於一九六○年代,那段時期日本漸漸從戰敗的廢墟復甦過來。從明治維新以降的帝國榮光,完全是依賴一次又一次殘酷戰爭的勝利累積起來。一九四五年被迫投降時,日本人的士氣可謂降到最低點。他們需要尋找一位可以效法的歷史人物,重新點燃暗藏在內心的希望。司馬遼太郎撰寫的歷史小說,使傳說中的(土反)本龍馬又起死回生。妙筆生花的技法,歷史知識的純熟,彷彿賦予抽象人物生動的容貌與豐富的情感。小說中充滿青春氣息的坂本龍馬,躍然紙上,幾乎打動每一位國民的心。他的狡黠,他的機智,他的抱負,帶給挫折中的民心士氣一股非凡衝擊。當時所捲起的閱讀熱潮,不能不使人相信,如果沒有司馬遼太郎,日本國民記憶中就沒有坂本龍馬。

司馬遼太郎最成功之處,就在於他非常尊重歷史事實的先後發展次序。對於已經發生的事件,在小說裡絕對不會輕易挑戰。但他從來不會被史料所綁架,在事件與事件的縫隙之間,注入極其生動的想像,虛構出場人物的情緒流動。但是最為關鍵的秘訣,就在於他行雲流水的文字,使段落與段落之間膨脹著飽滿的戲劇效果。凡是坂本龍馬登場的地方,就一定出現引人入勝的畫面。最有趣的是,司馬遼太郎在敘述時,突然停筆,以現身說法的姿態交代史實;彷彿電影在進行時,驟然停格,導演會出來解說歷史事實。文字是平面的,故事發展的速度或快或慢,可以由作者隻手操縱。讀者閱讀之際,或啞然失笑,或會心微笑,不能不佩服作者出神入化的巧妙技藝。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能夠完整閱讀這部歷史小說,不能不使人感嘆台灣作家的歷史想像還猶待開發。坂本龍馬在生前所嚮往的現代國家圖像,與日後的歷史發展可能有所落差。但是他有關日本國家的想像,包括尊王攘夷、國家統一、君主立憲,都在他的「船中八策」釀造了雛形。後來的歷史走向,似乎與他的船中八策銜接千絲萬縷的關係。歷史家便是根據這樣的因緣關係,重新建立坂本龍馬的形象。由於經過再三解釋,他的人格就越來越龐大。司馬遼太郎在他的作品裡,使這條歷史主軸維持不變,卻依賴想像描繪出開枝散葉的故事。

台灣歷史從甲午戰爭以降,歷經殖民時期與戒嚴時期,必然也埋藏著相當豐富的人物傳說。自一九七○年代以降,台灣歷史小說撰寫蔚為風氣,卻無法造成閱讀風潮。由於受到僵硬史料的綁架,作家往往困頓於歷史事實的重建,使小說人物無法掙脫時間空間的框架,因此就很難到達司馬遼太郎那種揮灑自如的境界。掩卷之餘,對台灣歷史小說的期待就更熾熱了。

陳芳明,政治大學講座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