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2014

當20歲美國女孩遇見20歲緬甸媽媽

當20歲美國女孩遇見20歲緬甸媽媽

Nicholas Kristof/The New York Times

在緬甸西北部,薩揚(左)和聖母大學的妮科爾·斯甘加關係親密。薩揚感嘆妮科爾作為一名美國人所擁有的機會。

讀者經常問:當我們美國人國內還有這麼多挑戰要操心時,我為什麼去想蘇丹或緬甸那樣的地方?

就像簡薩(Janessa)在我Facebook頁面上的留言說的那樣:「我們不該先管好自己國內的事情,然後再嘗試解決其他人的問題嗎?」

這是個好問題,而且這個問題現在經常出現。我們對這個世界感到厭煩,這麼多人道主義問題似乎都無法解決。我們已經準備好把目光轉向國內。

然而,上個月我帶領一名大學生在緬甸進行每年一度的「與紀思道同行」之旅時偶遇的一個人,或許能幫忙回答這個問題。

今年的比賽獲獎者是20歲的聖母大學(Notre Dame University)學生妮科爾·斯甘加(Nicole Sganga)。一天,我們徒步走進了偏遠的亞伊代村。在那個遠離任何公路的村子裡,我們遇到了一個名叫薩揚(Sajan)的女子。她也20歲。

我們停下來和她聊天,見到了她的孩子,討論起了她的願望。妮科爾和薩揚都開朗、勤奮、愛玩,兩人相處得很好。但她們的生活卻有着天壤之別——這是出生決定論的一個反映。

妮科爾在紐約長島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長大,在學校茁壯成長,而薩揚則在10歲那年父親去世後輟學。「那以後我上不起學了,」她解釋說。

作為機智、適應力和頑強意志的典範,薩揚成了給漁夫做飯的廚師,並在13歲時出嫁,彩禮是一頭母牛。她現在有兩個女兒,她的目標是送她們上高中,但她還想要兒子。她解釋說,因為「男孩比女孩好」。

她從未看過牙醫。她塗了口紅,但家裡沒有電視、收音機,甚至連電都沒有。她從沒坐過汽車,也沒有單車可以騎着四處轉轉。她的全部衣服只有兩件紗籠裙和四件上衣,沒有一般的鞋或涼鞋。她光腳走路。

薩揚說她只能在丈夫許可的情況下離開家。她愛自己的丈夫,但不願說他是否打她。她若有所思地接著說如果妻子不聽丈夫的話,丈夫就該打妻子。

妮科爾坦率地告訴薩揚,至少在30歲之前,她不打算結婚。我們好奇薩揚會不會鄙視這種生活方式,但她卻馬上說:「我願意和你換。」

她還估計像妮科爾這樣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輕女子會獲得一大筆彩禮——至少五頭母牛。那或許表示村民對受過教育的女孩子的看重。

(在另一個村子,一名男子表示,如果妮科爾願意嫁給他兒子,他願意給100頭母牛。妮科爾溫和地解釋說自己不是用來出售的。)

薩揚和其他村民從露天的池塘和泥潭裡取飲用水,因為沒有水井可以用。這樣做的結果是疾病、寄生蟲和死亡,兒童當中尤其嚴重。

村裡沒人採取避孕措施,甚至有多少人知道避孕措施的存在也不得而知。

看着妮科爾和薩揚交談讓人覺得詭異:這兩名年輕女性幾乎同時出生的,兩人都有才能和夢想,她們都在努力把握機會,可是只有一個人所處的環境能讓其充分實現自己的夢想。它讓我想起了生活的一個基本真理:才華哪裡都有,而機會卻未必如是。

這是我鼓勵年輕人到他們的安樂窩外闖蕩的一個原因,在遠方,我們往往更容易見識自己的幸運——和責任。

今年的焦點是美國國內的不平等現象,這種關注是極有必要的,就連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執行官勞爾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都說不平等現象正在破壞美國的穩定。不過,最嚴重的貧困現象當然還是在亞洲和非洲,而在貧窮國家創造機會的成本依然比在富裕國家便宜得多。

疫苗能挽救生命。加碘鹽能提高智商,減少精神缺陷。水井、蚊帳和驅蟲葯能改善人們的健康。計劃生育能給全球2.15億渴望能以某種方式避孕的女性提供幫助。教育能讓人改變自己的人生。這些都花不了幾個錢。

在美國的一些地區,人們對到坦桑尼亞當志願者心生嚮往,可是卻對輔導誤入歧途的兒童缺乏興趣。這真是目光短淺。不過我認為,堅持先解決國內的所有問題,再應對海外的問題也是短視的表現。

不管怎樣,對他人的同情都不應取決於一個人的膚色——或護照。我們可以試試同步解決國內外的問題,播撒機會,讓全球的薩揚們獲得和妮科爾同樣的權利,雖說這個過程會有失平穩,充滿變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