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台灣台北——在中國革命家孫中山的畫像下方,吾爾開希拿起一個麥克風,開始對周圍的人群高聲疾呼。
「在歷史緊要關頭,站出來是種榮耀,」他大聲說道,「在歷史緊要關頭,站出來是我們的責任。」
這也可以是他1989年時在北京說的話。當年吾爾開希21歲,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在天安門廣場的民主抗議活動中,他是一位惹人注目的學生領袖。
但是,現在是25年後的台北,他是在對3月18日佔領台灣立法院的學生們發表演講。馬英九總統及其執政的國民黨打算迅速批准一項和中國的貿易協定,學生們對此進行了抗議。
吾爾開希和他1989年時的老戰友王丹一起到了這裡。他們穿過堆放在門口的、阻攔警察進入的椅子,擠進這個房間,表示他們支持學生。天安門廣場抗議活動發生的時候,這些學生中的很多人還沒有出生。
「如果你能在這個緊要關頭站出來的話,就表明台灣是有希望的,」吾爾開希告訴他們。
天安門抗議活動被鎮壓之後,吾爾開希和王丹輾轉到了台灣,儘管他們之前在台灣沒有任何聯繫人。到了這裡之後,他們親眼目睹了自己原希望家鄉開始進行的民主變革。
「我們自稱是自由鬥士,但我們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吾爾開希最近在一次採訪中說,「我們中有很多人被投入牢獄。我則被迫流亡。但在民主高度發達的地區——我流亡到過法國、美國和台灣——我有了了解民主的機會。台灣本身是一個經歷過民主化的華人社會,所以要了解民主,哪裡還有比台灣更好的地方呢?」
吾爾開希1996年移居台灣,當年島上進行了第一次完全民主的總統選舉。就在那年,一直稱台灣為其領土的中國把導彈發射到周邊水域,試圖恐嚇台灣選民。
他和王丹在這裡開展的職業生涯,反映了他們作為學生抗議活動領袖的角色。吾爾開希很健談,他相當出名的一件事是在1989年5月的電視會議期間,打斷中國總理李鵬的講話,現在他已成了政治評論員。如果問他一個問題,他會提醒你,要充分回答這個問題,一個小時的時間可能不夠。王丹的書卷氣更重一些,說話比較輕聲細語,他現在是台灣國立清華大學的一名助理教授,講授和兩岸關係,以及中國和台灣的政治發展有關的課程。
1989年後,王丹在中國服了兩次刑,直到1998年才離開那裡。之後他在哈佛求學,並於2008年獲得博士學位,論文的主題是上世紀50年代台灣和中國大陸的國家暴力。研究中國的學者林培瑞(Perry Link)很了解王丹,說自己曾鼓勵王丹接受澳洲的一個教學崗位,但終究來說,前往台灣還是最合情理的選擇。
「能回大陸最好,但是回不了的話,台灣對他來說就是最佳選擇了,因為他可以用中文教書,」林培瑞說,「他真的很喜歡用中文教書。」
學生今年佔領台灣立法院的活動後來被稱為「向陽花學運」,其中一些學生領袖是王丹的學生。但和王丹25年前在北京領導的示威活動形成對照的是,他說,台灣學生的政治目標相當成熟,不需要他的任何建議。
「1989年的學生運動目標很簡單,就是民主、反腐敗等問題,」他說,「但台灣學運要複雜得多。他們覺得,台灣的民主進程受到了威脅,已經變得萎靡了。」
「向陽花學運」這個名字暗示着,學生們希望給台灣政治帶來光明和透明度。這場運動在質問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王丹說。很多抗議者認為,相關貿易法案可能會讓台灣更多地遭受中國的直接影響,而且台灣本地企業將無法與中國公司開展競爭。
吾爾開希指出,無論是在天安門還是台北,學生都佔據了公共空間,表達他們周圍的社會的關注。但他說,相似之處也僅僅如此而已。
「我們是在要求民主,」吾爾開希說,「而他們正在行使民主權利。他們正在捍衛民主權利。」
1989年,吾爾開希和其他十幾個學生領袖在黑幫的幫助下,從中國偷渡到香港,當時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他最初居住在法國,然後就讀於哈佛大學,而後又到舊金山附近的多明尼克大學(Dominican University)求學。現在,雖然王丹的父母獲准去台灣看望兒子,但吾爾開希的父母卻一直不能離開中國大陸。吾爾開希認為,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則他的家人都是維族人,二來北京方面認為他是逃犯。
吾爾開希說,他幾次試圖向中國當局自首,最近一次是去年11月在香港機場停留的時候。但每一次他都被粗暴回絕了。
對於台灣的民主化能否成為中國的一個榜樣,兩人的看法不同。吾爾開希希望如此,但王丹認為,台灣的政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它的獨立運動推動的,這一點無法複製。
雖然中國一直在努力尋求和馬英九政府簽署一系列貿易協議,與台灣發展更密切的關係,吾爾開希和王丹都認為,台灣人民永遠不會想和推行專制主義的大陸統一。
「台灣的青年對中國沒有感情,」王丹說,「他們是在民主化進程中長大的,所以他們非常珍惜民主。」
在每年緬懷1989年鎮壓事件死難者時,這條鴻溝變得尤其明顯。在香港,有成千上萬人參與活動,不只是為了緬懷死者,也是要表達對地方和中央政府的不滿。但在台灣,參加活動的人要少得多——這體現了台灣和中國劃清界限的程度,吾爾開希說。
「在台灣和在法國一樣,」他說,「當在電視上看到天安門事件時,6000萬法國人全部都會為自由和民主高呼。」但是每年的6月4日,「只有幾百人聚在一起搞活動,」他說。「他們覺得這是外國的事情。」
王霜舟(Austin Ramzy)是《紐約時報》記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