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份上百頁建議書中,本文部分將近80頁,光土地與房屋稅部分就占18頁之多,可見深受此次研究重視,面對高漲的房價,就連中研院學者也替政府找藥方。其次報告也相當重視所得與消費稅部分,高度關切富人稅負問題。
恢復分離課稅 估可增1200億元稅收
擔任這項研究計畫召集人中研院院士王平指出,國家每年缺2000億元,稅改政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決「國家沒錢」的大問題。
首先針對過去被政府認為是一大成就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綜合所得稅「兩稅合一」政策,學者認為是到了應該廢除的時候了,中研院特聘研究員彭信坤指出,台灣消費稅偏低,受薪階級賺的錢沒有企業家或地主多,但繳的稅卻比較多,過去採用分離課稅有重複課稅的問題,但採兩稅合一之後,原認為可以吸引投資,但事實上我國國內投資不增反減,加上台灣中小企業眾多,企業靈活運用稅負彈性,又因為營所稅從25%降至17%,導致薪資所得者反而負重稅,企業家逃稅卻沒有回饋社會。
因此中研院建議應該廢除兩稅合一制度,回復原來兩稅分離制度,同時綜合所得稅可採「部分股利所得扣抵法」消彌重複課稅。扣抵的方式,可採用「定額」扣抵法,一家戶以不超過27萬元的「股利所得」扣抵額為上限,與「利息所得」免稅額度同步,按中研院估算,若恢復兩稅分離,將可拿到1200億元稅收。
房產增值多來自國人納稅貢獻 應對外資買房增稅
而在中研院高度關注的高房價部分,報告中也認為,政府應該縮短房屋評定現值的調整期限,比照土地公告現值,改採每年一次,讓房屋評定現值盡量接近市價,並調降自用住宅稅率為配套方案,採行自用與非自用差別稅率。
中研院這份報告更關切外資買房問題,彭信坤表示,香港、新加坡公民買房課稅均較低,但若外籍人士買房,就要負擔較高稅負,主要因房地產價格上漲因素當中,像是週邊環境建設如學校、公園、運動休閒場所、藝術展覽館等等,都是本國人納稅所致,外籍人士買房前,並未為我國繳納任何稅捐,形成不公平,因此建議對外籍人士買房加重課稅,避免炒房並兼顧本國納稅人公平正義。
提高營所稅至20%~25% 奢侈品加稅至10%
在所得稅方面,首先是綜合所稅部分,報告中認為,當今綜合所得稅實質上已經成了薪資稅,但因台灣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高所得者流入或流出台灣彈性高,因此再對高所得者加重課稅,容易使高所得者將資金移出台灣,加上台灣與其他國家無邦交與租稅協定,課徵不易,稅基自然不容易增加,
因此學者建議可以從降低薪資所得者稅率,提高消費稅方式來擴大稅基。具體作法包括將一般正常消費品維持現行5%加值型營業稅,但屬奢侈品等高級消費品,則可以將加值型營業稅提高至10%,從效率上來看,會優於所得稅。不過研究中也提醒,消費稅在短期內有累退稅與轉嫁的特性,因此調整時機與幅度要周詳考量,避免重蹈「油電雙漲」改革失敗的覆轍。
此外,為避免營所稅稅基之流失,也應徹底檢討各項產業租稅減免法規及金額,逐步廢止不當的租稅減免,如應針對真正有技術創新產業給與減免,而非普遍性減免,尤其是相較世界各國,我國營所稅稅率仍屬偏低,在未來經濟景氣恢復後,應合理提高營所稅稅率至20%-25%,與韓國及歐盟相當。
建立綠色稅制 檢討中央地方財政劃分
中研院也建議政府應建立綠色稅制,如對有害環境的活動(包括能源與環境相關稅費)課稅,將稅收用於補貼大眾運輸,及低收入給予所得補貼等。同時將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和海洋污染等四種現有的環境污染費,改為環境稅,成為綠色稅制改革一環,因其性質為污染者付費,而非使用者付費,並落實包括水權、入漁費、土石採取費等資源管理費,但同樣的開徵時機與方式均需慎重規劃,同時也可以與綠色稅制一併全面檢討貨物稅。
而長期以來造成中央與地方對立的財政劃分法,研究也建議重新檢討,包括落實與地方稅息息相關的土地稅與房屋稅,提高所得稅與營業稅對地方的分成。而中央對地方補助,宜著重於減低跨區域間的差異,朝向區域均衡發展之目標邁進,尤其是補助分配應透過獨立公正的機制進行評估並予以監督。
中研院首度提出的這項賦稅改革建言,由院士王平擔任召集人,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彭信坤擔任執行祕書,參與專家包括施振榮、朱敬一、林全、何志欽、邱正雄、劉憶如、殷乃平等人,顧問有張忠謀、曾巨威等人,經過長達一年研究,今日正式對外發表。
中研院賦稅改革建議書重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