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天安門廣場屠殺二十五週年,世人對此事件紛紛表達關切,中國卻如臨大敵。國際社會力促中國把真相與民權還給人民,香港十八萬人集會要求平反,天安門現場有黑衣人冒險現身追悼。畢竟,事發四分之一世紀,中國當局仍不願面對歷史,以自由民主善待人民;十三億多的中國人仍生活在政治壓迫之下,世人不會視若無睹。
台灣必須關心此事,不僅六四攸關普世價值與基本人權,中國如今政治壓制更甚當年,還企圖把黑手伸進台灣,影響政經與社會,最終併吞台灣。公民團體因此強調,與中國交流須以人權為前提。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說得好:我們關心六四、關心中國,不應是擁抱同胞的、那種國族式的關心,而是站在對中國底層人民的角度去關心。
除了關心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與基本人權,台灣也應回顧並檢討六四之後對中國政策的失敗經驗,才足以在面對中國不斷進逼中,趨吉避凶。
美國是一個例子。六四之後,美歐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執行武器禁運,柯林頓在一九九二年競選總統時並以「北京屠夫」形容中國領導人。六四事件及經濟制裁雖導致中國經濟短暫頓挫,外商投資到一九九一年仍卻步,但據曾任駐中國大使的羅德(Winston Lord)最近告訴國會,美國政府內部其實步調不一,經貿部門對人權與經濟制裁並不熱心,柯林頓當選後,也未支持國務院。其結果是,經貿與人權脫鉤,對中國人權施壓虎頭蛇尾。
相形之下,六四之後,我國政府嚴厲譴責中國當局,並義助民運人士,但民間卻反應不一。儘管出現支持中國民主學運的遊行,就在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制裁而觀光客止步之際,台灣卻有不少人趁機前去大撿旅遊便宜,更多廠商大膽西進搶佔商機,無視「對中國經濟過度依賴會帶來危機」的警告。
對六四事件見利忘義,只圖個人與短期利益,台灣人不僅協助中國擺脫外資停頓、旅遊萎縮、經濟下滑的困境。一九九二年,鄧小平藉「南巡」加速發展經濟,台商進一步加碼投資中國,甚至不惜違法「偷跑」,致使李登輝總統不得不採「南向政策」和「戒急用忍」以為因應,仍未能力挽狂瀾。
因此,中國經濟崛起,台商挹注資金、技術、管理技能貢獻最大。其間,雖有部分人得利,在近年中國經濟轉型過程,台商竟淪為遭「騰籠」所欲替換的鳥,不是難以脫身,就是被迫往越南、柬埔寨等東協國家遷移。至於產業被掏空的台灣,就業不易、薪水倒退嚕、經濟不振都成難以擺脫的困境。六四之後台商自以為得計的產業經貿一窩蜂移向中國,如今造成台灣極大的傷害。
傷害不僅止於此。中國經濟暴發之後,軍事跟著擴張,且以數以千計的飛彈對準台灣。不僅台澎金馬,釣魚台、南海諸島,全屬「一中」領土;中國與周遭各國,都生主權爭端,衝突不斷,越南、菲律賓、日本只是現在進行式。日前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中國以「亞洲新安全觀」與美國「亞太再平衡」針鋒相對,被視為「美中加緊爭奪亞洲」的鬥爭。尤有甚者,它對待中國人民更為嚴厲,不但六四至今真相不白,網路封鎖、關押異議人士、抗拒民主改革,多年來西方國家宣稱經由經貿交往以促進中國人權、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成員的期待,顯然落空。
台灣同樣正因六四之後對中國失策,而招致極大後患。教訓之一,是台灣經貿不能再獨沽中國一味,必須轉向TPP等較廣泛的對外擴展與連結。教訓之二,台灣不能再被只重個人、短期、有形利益的政商牽著鼻子走,自由、人權、主體性都是面對中國所必須堅持的價值;犧牲普世價值,只會招來屈辱與禍患。最重要的教訓,民調既顯示六成公眾認定台灣與中國不屬同一國,是國與國關係,我國應積極致力經濟、政治、軍事改革,確保台灣的民主、自由與人權,抗拒中國把它專制的統治污染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