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本全
台灣社會關心國土開發的NGO朋友以及土地被徵收者,往往都很納悶,許多的開發案明明在國土利用上是不適當、不合理,而且徵收、開發既沒必要、也不符合比例(所取遠大於所需),更缺乏明確的公益性,但政府卻都是箭在弦上、非開發不可,而各種審議委員會也大都會通過開發的申請。
為什麼會這樣、怎可以這樣?其實答案很簡單。不適當、不合理、沒必要,卻還要開發,就是別有所圖。而可以快速、輕易地通過變更、開發許可,當然就是有鬼。
土地從家園轉而被當作炒作的金融資本,房宅從家屋、居所轉成投資商品,這是一切災難的開始。而房地產炒作的災難又是與政治你儂我儂、如膠似漆,因為政治正是為這些商品創造龐大利益的主要力量,而龐大的利益也正是政治力量創造財源以及分肥綁樁的利基。因此,許多政治人物往往身兼地產業者,而以房地產作為生財工具的建商財團,若不是投入選舉從政,就必須透過金錢建立綿密的政商關係。這正是台灣社會長久以來的政治風情畫。
為了近利葬送未來
政商集團可以運用權力讓體制開門、讓文官順從,於是行政體制崩壞成為權力者的禁臠,而官僚為了護航,就會設計出層層的制度障礙,明著高呼民眾參與,暗地裡卻阻止人民資訊取得以及議事參與。此外,政商集團又可以藉由名、權與錢的輸送,拉攏專家學者,在體制(如委員會)中為開發背書。這種惡臭的產官學大聯盟,正是台灣社會炒土、炒房開發案審議時的眾生相。
進一步地,這些人霸佔了土地價值與公共利益的詮釋權,於是地方與國家的發展完全被這種集團所掌控與壟斷,再透過房地產飆漲的現實、媒體的廣告,以及政令的宣傳與教育,讓社會大眾也被植入投機、炒作的晶片,而集體默許甚至鼓勵炒土、炒房,讓整個社會成為嗜土的社會,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心甘情願地葬送土地環境與世代的未來。
打破經濟價值迷思
更不幸的是,這樣的炒作模式,熟門熟路,藍綠通用、通吃。台灣社會這幾年土地正義的抗爭行動,正凸顯了嗜土集團已讓國土與人權遍地烽火,然而人民的覺醒、不從與自我解救,往往被政商集團稱為暴民,也被冷漠、現實、短視的社會視為阻礙發展。八德合宜住宅的弊案終於顯示了利益結構的冰山一角。眼前有三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一是抽出長期被植入的晶片,打破經濟成長的價值迷思,二是挑戰不公的法令與體制,瓦解嗜土的結構,三是開創清明的民主政治。戰鬥吧,台灣公民社會。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