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2012

看到文學不滅的契機

廖玉蕙:

近日,分別應邀參與了幾項的文學獎評審、文學活動評選及文學創作補助審查,頗有一些不同於以往的觀察,因而感到相當的振奮。

上回,我曾在本專欄撰文針砭地方文學獎,以為它既被視為具有文化指標的制度,就該設法呈現各縣市各自的特色,要辦就該辦得有誠意、有想法。而很湊巧的,就在上個月應邀評選宜蘭的文學獎時,就看到了一批質感佳、題材多元且能充分彰顯宜蘭當地風土人情的作品,相當讓人驚艷。結果揭曉後,主辦單位出示入圍名單,發現入圍及得獎者幾乎沒有一向所詬病的徵文比賽「割稻部隊」成員,作品或寫雪隧開通與個人際遇的關連、或記辛苦孵鴨的式微行業、或刻畫落腳宜蘭的外省老兵……題材清新,心意懇摯。顯見文化局主其事者只要在擬訂徵獎辦法時稍加用心,就可以遏止純為獵金而來的歪風,鼓勵真正有志書寫者出線。我真心期待後續的頒獎典禮與作品推廣、寫作經驗的分享等都能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法。

公務員大多需要通過嚴格的考試才能進入公部門,原本都是秀逸人才,只要熱情猶在,要把事情做好照說應該沒有太大的困難。難在取得長期飯票後,浸淫日久,是否能永保赤子之心,不讓剛入社會時的那一點淑世的心頭火苗逐漸熄滅;只要心頭餘溫猶存,便會百般設法、萬般求全。

前些天,應邀到國藝會審查文學作品補助案。這些年,藝文環境日趨艱困,國藝會的補助,除了專業創作者得到關照,也延伸到作品的出版。幾年累積下來,固然也有些補助作品不盡理想,但很欣慰地看到更多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成果,確實有效支持了某些才華、熱情兼具且相當努力的作家。譬如:駱以軍的《西夏旅館》、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和方梓《來去花蓮港》,都甫出版,就掌聲不斷。

國藝會的審查機制,想必是主辦人經過長期多方請益而得,很值得相關單位取法。它的審查作業嚴謹,不但評審委員的審閱詳實,討論多所斟酌力求公開公正,而且其後還另有成果審查機制。如果得到補助的人,事後沒有認真執行以致成效不彰,非但可以酌予扣款,也將提供給後續再度尋求補助時的評審委員參考,降低日後補助的可能。我以為這樣的一貫作業,可讓補助成效真正落實而不致流於草率浮濫。

目前,據我所了解的,有些台北市的補助案也都增加了類似的考核。前一陣子,曾應邀為台北市文化局委託民間單位所舉辦的《文學季》活動進行成果檢視。第一場是夏曼.藍波安和吳明益的對談,在永和的小小書房舉行。猶然記得那夜下著雨,我到場的時候,約莫七十個位置的會場已然擠進百人左右,堪稱水洩不通。雖然外頭時而細雨飄散,時而暴雨沖刷,卻絲毫不影響參與者的熱情。兩位作家的演講有著奇異的魅力,夏曼的跳躍和吳明益隱約的紀律交迭,加上兩人的惺惺相惜,形成整場演講特殊的節奏,非常迷人。演講結束後,聽眾還踴躍排隊購書並請作家現場簽名。

我足足站了兩個多鐘頭聽講,頂著細雨回家時,仍然止不住內心的激動與歡喜。其後的三場演講分別由周芬伶、陳義芝演說,向陽和陳逸華對談,也都精采萬分。每每只是盡責地去理解執行狀況,卻往往聽得入迷,捨不得遽爾離去。這些活動不只讓人見識文學的魅力,也感受文化局珍視獨立書店存在的心意,更看出民間執行單位的活力。

我從以上這些評審、補助及檢視活動的觀察中,看到文學不滅的契機。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