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5/2013

大埔爭議為何遍地烽火?

聯合晚報

苗栗縣拆了大埔四戶,縣長劉政鴻還留下「老天爺賜給的機會」名言。但一周來,事件未因四戶被拆而落幕,反而陸續有大學教授及學生因抗爭而被捕,眼看著遍地烽火。

回顧大埔爭議,苗栗縣政府在2009年發布「大埔都市計畫」,次年就有怪手進入農田整地,引發抗議。縣府不斷強調「大埔開發案對地方整體發展很好」,但開發案造成「良田變建地」,必然爭議不斷,這期間甚至發生喝農藥自盡的大埔阿嬤事件。在農民及聲援團體集結之後,「反圈地」運動終於獲得政府讓步,當時行政院長吳敦義與拒遷戶協商「劃地還農」。

這三年來,協助大埔農民捍衛家園的台灣農村陣線有感「土地徵收條例」對私權保障不夠周延,提出民間版草案及訴訟,但最後仍被縣政府以「天賜良機」迅速拆屋。這種手段在社會觀感上引起很大衝擊,也難怪不滿的住戶及聲援者要以「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激烈方式抗爭到底。

這種爭議不是第一遭,輿論有時傾向同情弱者的角度,但事件也可能隨情理法的演變而有不同發展方向。例如台北的文林苑事件僵持,原本的多數同意戶自認也成為「受災戶」的訴求多少也獲同情,而最高行政法院的最新裁定,使市府允許建商部分動工,讓這都更計畫能繼續向前。

大埔事件之所以爭議不斷,從教授到大學生不斷加入抗爭,還是因為地方政府的「開發計畫」是否具有正當性、甚至必要性,從源頭就未必完全服人外界不斷質疑「農地變建地」的暴利,豈是行政院以「尊重地方政府職權」就能杜悠悠之口?更何況,從中央到地方慣用的「依法行政」之說,「法」在政府手裡任由解釋的前例太多,也造成外界不信任

「拖延只會升高民怨,讓悲劇不斷發生」,這是司法院前院長賴英照針對洪仲丘命案,主政者應等待著「看結果辦事」,或主動檢討制度,提出的感想。大埔事件拖延經年,縣府的「天賜良機」之後反而使抗議者的嗆聲、衝突更加如影隨形。拆屋即是「落幕」嗎?執政者應深思如何處理這樣的民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