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2013
The dark room
It is a world
Fearful of bright thoughts
It blocks and silences
All the cries
Truth exists here
only in its negative form
A tiny bit of light
can destroy it all.
把時間花在心靈上
我們的生命如此短暫,有所營謀,必有所煩惱;有所執著,必有所束縛;有所得,必有所失。
我們如果把時間花在財貨,就沒有時間花在心靈。
我們如果日夜為慾望奔走,就會耗失自己的健康。
我們如果成為物癡,就會忘卻有情世界的珍貴。
好好吃一頓飯、歡喜喝一杯茶,一日喜樂無惱、一夜安眠無夢,又是價值多少?
“百花叢裏過,片葉不沾身”。那樣的生活才是我們嚮往的生活,百花叢裏是“有情”,片葉不沾身是“覺悟”。
誤解與讚賞、批評與歌頌,都像廬山的煙雨和浙江的潮汐,原來一物也無。
去年春天最好的春茶,放到今年也要失味,所以,今年要喝今年的春茶。
年年的春茶都好,我眼前的這個粗陶茶杯也很好,古董、古物、鑽石、珍珠,乃至一切的背負,留給那些願意背負的人吧。
在我生命裡
在我生命裡 愛歌唱 我要那歌聲飛揚
在我生命裡 多風霜 沖激起許多理想
在我生命裡 到處唱 處處那歌聲飛揚
在我生命裡 多風霜 風霜裡找到方向
隨著琴韻 將快樂擴張
樂與苦 都變做歌唱
心坎中 許多渴望 又聽到許多迴響
在我生命裡 愛歌唱 處處那歌聲飛揚
在我生命裡 找不到 找不到苦惱淒愴
鄭國江 羅文
若是到恆春
著愛落雨的時陣 罩霧的山崙 親像姑娘的溫存
愛揀黃昏的時陣 你看海墘的晚雲 半天通紅像抹粉
著愛好天的時陣 出帆的海船 有時駛遠有時近
嘸免揀時陣 陳達的歌若唱起 一時消阮的心悶 ~宋澤萊
心如十方本無障 清凈處處是如來
十方空無異,眾生起分別;如是取如來,虛妄不見佛。
—《六十華嚴經卷十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
此偈是說,遍宇宙的空間,到處都是一樣,人類心量小眼光淺,所以有四面八方上下前後的界定差別;如來的智慧廣大如虛空,如果也用一般人的心量去認識如來,根本就見不到如來。
《金剛經》中也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是說,如來的功德作用,遍于一切時空,也超越於時空,有智慧的人隨時隨處見得到他,沒有智慧的愚人,僅把如來的肉體、形貌、音容當做是佛,那就是認錯了對象,走錯了路,當然也無法見到佛了。
此所謂“十方”,含有虛空和空間兩種意義。虛空之中不留一物,八方上下,沒有任何阻隔障礙,而空間是由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間距所形成的。此二者名異、義異而實同。空間不離虛空,虛空之中含有空間的事物;萬物由虛空幻現而成空間,又必幻滅而復歸於虛空。任何現象都是變化無常的,就像天邊的晚霞,一下子像許多動物,一下子又像群山疊翠,形形色色,幻化莫測。其實這些形象都是出於人的想像罷了。晚霞僅是雲層而已,並沒有一定要變成什麼,由於人的感情豐富,可以美化這種幻景,也可以醜化這種幻景,那與幻景的本身毫不相干。
可見空間本身就是虛空,活動在空間中的人類也不過是幻起幻滅的景象。人人認為自己是真實的存在,其實本來不存在,最終也不存在,並非真正的有,所以人人都會說:“兩手空空地來,兩手空空地去。”只是為了現實的生活,為了本能的需求,人是不能不爭取生存空間的。如果能在生存的過程中,多一些為他人設想的心,少一些為私利打算的心,多一些慈悲心,少一些怨恨心,自己的生存空間會更大一些;如果遇到無法突破的困境時,就告訴你自己:“虛空廣大,何必分別。”你就覺得是處身於海闊天空的內心世界了。此時,縱然沒有見到如來佛,也不要緊了。其實,當你心中已放下了痛苦的感情世界,還需要佛來幫你什麼忙呢?
一日禪:坦然生活 恬淡從容
坦然做人,坦然做事,坦然生活。坦然,是內心的沉靜,是大風大浪之後的安謐,是生命了無遺憾的恬淡,是無欲無求的從容,是不卑不亢的自我關照。緣聚緣散一笑而過,功名利祿皆順自然。有勇氣放下才能得坦然。
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
智慧法語:佛說多聞的利益
《佛說八大人覺經》: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
廣學多聞,可以增長智慧,能夠充分表達佛教義理,降服外道,從而教化一切眾生。修行從廣學多聞開始,一切利益由此生起。
To travel hopefully is a better thing than to arrive, and the true success is to labor.
To travel hopefully is a better thing than to arrive, and the true success is to labor.Robert Louis Stevenson, British writer
懷著希望去旅行比抵達目的地更愉快;而真正的成功在於工作。
—英國作家史蒂文森
There is only one success--to be able to spend your life in your own way.
There is only one success-----to be able to spend your life in your own way.Morley Christopher, French writer
成功只有一個—既能依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法國作家克裏斯多夫
The greater a man is ,the more distasteful is praise and flattery to him.
The greater a man is ,the more distasteful is praise and flattery to him.John Burroughs, American naturalist
一個人越偉大,對表揚和奉承就越反感。
—美國博物學家巴勒斯
I feel the silence of your great thoughts of many a deepening eventide on this beach when I listen to these waves.
I feel the silence of your great thoughts of many a deepening eventide on this beach when I listen to these waves.
當我靜聽著海濤時,我好幾次在暮色深沉的黃昏裡,在這個海岸上,感到你的偉大思想的沉默了。
Silence is the element in which great things fashion themselves.
Silence is the element in which great things fashion themselves.Thomas Carlyle British essayist and historian
—英國散文家、歷史學家卡萊爾
有橄欖樹的風景
〈風景 〉 羅卡(Federico Garcia Lorca)
原野
種了橄欖樹
開啟和摺疊
像一把扇子。
橄欖林上方
是低垂的天空
和冷寂明亮星群形成的
黑暗雨。
河堤上
蘆葦花在微亮中顫抖。
灰濛濛的空氣籠罩。
橄欖樹
在搖晃中
嘶嘶叫。
一群被俘的鳥
在幽暗中
移動牠們長長的尾巴。
為了那片美麗的風景
夏琳確定要創業開設獨立書店之初,正反面聲音在心裡交戰超過200天。一開始周遭所有親友都反對:有點錢為什麼不拿去環遊世界?投資開書店根本就是肉包子打狗。探詢一些獨立書店前輩的經營之道,也多半以「會很辛苦喔」、「生存不容易」、「要想久一點」等建議回應。
絕不優雅的苦力活
開書店絕對是件勞累的事,絕對不像漫畫描繪的那樣,穿戴美美的,邊讀書邊靜待顧客上門。它的勞動力、壓力、財力與時間都是巨大損耗,風險極高,是不易回收的行業。南崁1567小書店(以下簡稱小書店)籌備期間我做了營運計畫書,從市場調查、人口分析、營運規畫到成本估算,隨著細節越來越多,書店經營的嚴峻就越浮上檯面。分析顯示,至少一年半載都會是做白工,能現金打平、付得出每月現金支出就屬萬幸,更別想把那7位數的成本攤提回來。
然而,小書店的存在不是為了賺錢餬口,不是為了圓夢,更多時候只是一種使命感,代替過世親人做些什麼的責任感。此外,也為了讓個人多年所學的藝術管理、社區發展與文化資產維護理論有個實踐的空間。或許獨立書店的經營者特質之一就是這種莫名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感──想要幫人們做些什麼,想要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增添一處美好風景。這與《書店不死》裡,日本獨立書店經營者也有相契合的地方:做想做的事、賣想賣的書,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做社區的好鄰居
小書店營運剛滿半年,的確辛苦,除了老闆個人領不到薪資外,不算投資成本攤提,每個月至少還要貼三、五千元,狀況差時甚至有過一天只有190元營業額。雖然整體營業額已經比原先預估的好,無奈毛利太過低微,銷售額提高,成本也隨之增加,加上店面租金,只得想方設法開源節流。
小書店在定位、市場區隔、選書、地點、服務、行銷等方面,無不努力與大型連鎖書店做出差異化區隔。然而,對於獨立書店殺傷力最大的,主要是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的售價。獨立書店的進價比大書店的售價還高,嚴峻的進貨成本,一開始就是個不公平的起跑點。
因此,獨立書店必須殺出一條和連鎖書店及網路書店不同,而且是他們做不到的道路。以社區書店為定位的小書店,站在閱讀推廣的第一線,最佳利器就是直接與讀者互動。
所有顧客都是小書店的鄰居,親切問候話家常、觀察讀者對於書籍的喜好,進而推薦適合他們的書籍,是小書店提供的個性化服務。逗點文創結社出版的書,7月份就在這樣的口頭推薦下,創下不錯的銷量。一方面因為逗點的作品正符合小書店的屬性和風格,二來逗點編輯部也位在桃園,獨立出版和獨立書店算難兄難弟,較有患難與共的感覺。
只為令人感動的風景
和其它獨立書店一樣,小書店也藉由藝文展覽與密集的活動講座,試圖在靜態閱讀之中,加入動態的人際互動,創造一個溫馨親切、正向思考、平凡平靜的社區型藝文聚落。
今年6月,小書店邀請櫻桃園文化總編輯丘光與台大外文系助理教授熊宗慧到南崁分享俄羅斯的文學與旅行故事,這是小書店最多人的一場,近30位聽眾把小小空間給塞滿了。目前在店內舉辦手繪藝術展的創作者蘋果熊,本身也是小書店的鄰居和常客。許多對獨立書店有感情,認同書店經營理念的朋友,不僅經常光顧,也常介紹新朋友前來。
社區型書店,也可以是適合全家各年齡層到訪的微型聚落。一對母子坐在二手童書區,媽媽讀著繪本給小朋友聽,如此風景經常可見。小書店裡最常看到的景像是:全家人一起來逛書店,小朋友坐在前區小椅子上專心看書,父母各自在書架前瀏覽書冊,全家挑好自己喜歡的書後,再一起買回家。這是最令人感動的風景。
雖然常怨嘆好累好辛苦,但如果再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開一間書店。
自我感覺良好
台灣薪資倒退嚕,實質薪資退回16年前早已不是新聞,但在主計總處這次公布「國民幸福指數」的報告中,台灣竟能在「所得與財富」領域中排名第4名,在「每人金融性財富」細項中,只輸給美國,並將工業大國如英國、法國與德國等拋諸於後。
金融業上班的郭小姐說,年輕族群失業率長年維持13%以上,現在又陷22K的雙重困境,所得與財富表現突出,這是政府自我感覺良好吧!直呼「笑死人」。
主計總處解釋,主要是我國消費物價,較多數OECD國家低廉,經民間消費購買力平價(PPP)調整後,在美國以1美元可買到的東西,台灣只要0.6美元就可享有。換言之,台灣物價相對於美國便宜4成,因此,經PPP調整後,台灣人購買力大幅提升,但台灣人的所得與財富,依舊不如多數OECD國家。
另外,國人習慣儲蓄也成為台灣所得與財富排名超前的因素。主計總處資料,國人儲蓄通常用於養老準備,2010年台灣「每人金融性財富」為新台幣206萬元,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為10.7萬美元,約新台幣321萬元。
因此,台灣在OECD國家的「每人金融性財富」排名衝到第2名,而「每人可支配所得」經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為2.2萬美元,兩者綜合來看,導出「所得與財富」排第4名的結果。
不過民眾不用高興,國人到美國、瑞士、英、法等國旅遊消費,將會感到吃重,因平民旅遊得用「部長級」的薪資水準才消費得起,所得與財富第4的虛名,一出國就破功。
「窮人真好,現在要好好享受貧窮,以後當有錢人可忙了,要忙著旅行、上餐廳、還不能跌倒,窮人真自在。」
《佐賀的超級阿嬤》有一段對白,這位阿嬤有一天對孫子德永說:「窮人真好,現在要好好享受貧窮,以後當有錢人可忙了,要忙著旅行、上餐廳、還不能跌倒,窮人真自在。」
你是愛台灣這國家,還是愛台灣這個地方?
陳永峰
日本人常說自己是「海洋國家」、「通商國家」。從經濟形態看,台灣也和日本一樣非以貿易立足不可,但是,我們倒很少定義我們是哪「種」國家,或應該是哪一「類」國家,甚至我們連自己是誰都不太說明。這和日本從明治以來,一直努力說明自己有著明顯的差異。
例如,社會心理學者南博在近20年前就說「日本人可能是世界上最愛說明自己的民族。」最近,文化學者內田樹在獲得2010年度新書大賞的暢銷書《日本邊境論》中還是說差不多的話,「日本人寫了讀了那麼多的自國文化論,而且還不斷地寫,不斷地讀。這在世界史上恐怕是一種例外。」
如果從這一點來看,和日本人比起來,我們好像活在不證自明的世界裏,很少說明自己。又或,好像我們是存在於一個「傳統未被創造」(E.Hobsbawm & T. Ranger)的世界裡,無從說明自己。
只是,就算我們不說明自己,但是,歷史卻從不間斷地在替我們「發現」台灣。甚至,我們可以說,歷史的動能,一直型塑台灣,並型塑出台灣人的性格,讓台灣的歷史發展樣態,一直正負混雜,陰陽同處,存在著高度的二重性格。
例如,1895年,大清帝國在甲午戰敗,但是,台灣卻因此擺脫前現代的滿清,搭上以日本帝國主義作為火車頭的現代化列車。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潰敗,原屬日本帝國成員的殖民地台灣,又一夕間躍升為世界五強之一的成員。1949年,毫無疑問是台灣現代史的大變點,蔣介石在國共內戰敗退,連軍帶民「轉進」來台。但是,台灣卻因為蔣的敗退而遠離共產世界,得以依附西方市場,幾近完美地達成了以輸出為導向的高度經濟成長。1989年以後,東西冷戰終結,大陸改革開放加速。台灣人馬上忘卻過去,擺脫束縛,以本土化之名,跳過西歐型「族=國」(nation state,或譯民族國家、國民國家、近代國家,不過盡為日譯)的創設過程,直接實現不可逆的民主化。到2008年為止,雖然政治上我們拒絕與崛起的對岸具體連結。但是,事實大家都已經知道,不管哪一集團取得政權,不管官方的政策如何,我們不曾辜負歷史,巧妙地利用大陸的經濟崛起,輕易地跨入新的世界成長中心。
這種歷史性的二重構造,所造成的「歷史跳躍」,也正是近代台灣在「族=國」創設上失敗的根源。但是,在一民族、一文化、一國家的「族=國渴望」無從達成的歷史與政治現實下,台灣又再度像似得到歷史之神特別眷顧,神奇地享受了民主主義的果實。這與歐洲史教科書所鋪陳的歷史進程,完全兩樣。也就是說,歐洲在近代國家建構的過程中,民主主義附隨而來。但是,台灣明顯異質。反而是人工型的民主主義先行定著,但是,近代國民國家無從完成。
所以,就如文明史家格爾納(E.Gellner)所說的「族=國」創造的苦惱,毫無疑問,我們如果再不走出「族=國」虛構的話,苦痛將長久跟隨。此一苦痛,在中國強力且快速的「世界史回歸」的浪潮當中,更加明顯。特別是民進黨人面對對岸崛起的深層矛盾即是顯例。只是,這也是正是寧靜的本土化、「族=國化」或廉價的民主化,所必須長期支付的代價。即使2000年以後,歷經了兩度的政黨輪替,依然無法解消。
然而,對於台灣歷史前進的軌跡,我們似乎無須過度擔心。如果「厚重地」回顧台灣歷史發展的片段的話,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以下景象。
20世紀的前半,台灣透過日本帝國主義與世界連結。20世紀的後半,則是透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與世界連結。而21世紀的台灣,可以說,正可能透過「世界史回歸」的浪潮而擴大與世界連結。因此,看起來,台灣好像正停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社會充滿爭點,居民感情遭受無盡的拉扯。但是,從上述的歷史片段來看,台灣人特有的合理性、現實主義或武斷地稱作「商人性格」,將會順利地將我們帶向「現代之後」。
(作者為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帶著故事去旅行
沁涼的微風、蔚藍的天空,當心情煩悶時,如果能夠拋下一切,拎著背包往世界走去,那會是一幅多棒的風景。背包的夾層間正放著一個故事,一個我們努力壓抑渴望,想要保留到旅行的那一刻才看的一本書,現在終於可以填補飢渴,釋放醞釀已久的感動。
幸福指數與現實
林毅璋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認為,幸福的前提還是要以經濟發展為基礎,且與民眾健康關係密切。他說,政府施政要注重這兩項因素,否則幸福指數恐與現實出現落差。
彭錦鵬指出,當不丹還是比較封閉的國家時,民眾覺得很幸福;但當經濟逐步發展,對外開放後,反倒面臨毒品、健康等威脅,青年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十二。這顯示,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民眾的感受會不同,政府在施政上應要更加掌握民眾的需要,才能營造真正的幸福。
他認為,台灣在「公民參與及政府治理」領域表現不佳,代表民眾對政府缺乏信心。這是執政者沒能給全民明確願景,民眾無法認同政府重大施政方針,且政務官缺乏向民眾說明政策能力。
彭錦鵬強調,施政不是只有喊喊口號,面對全球化的激烈競爭,政府到底要提什麼願景與政策,必須與民眾好好溝通。
台灣的「環境品質」排名最差,彭錦鵬說,台灣部分工廠缺乏環保意識、偷偷排放廢氣廢水,政府應更嚴格落實取締,才能說服民眾,政府在發展經濟之際,同時也在乎環境品質,不會用民眾健康做為代價。
在「教育與技能」領域我國也表現不佳。彭錦鵬認為,教改的成績始終不佳,民眾過度在意高學歷而輕技職,使得青年、高學歷者失業率高。未來政府還要再進行教育改革,如十二年國教等,就必須認清目的何在?是要拉高學歷?是要協助就業?還是減輕家長負擔?
彭錦鵬強調,民眾的真實感受是最重要的,為何過往的相關調查,離島民眾都覺得自己很幸福,就是因為政府有特別照顧離島民眾,給予如相關生活費用的補助等;同樣的,政府就應該問問自己是否也有照顧好其他地區的民眾,這樣人民才會有幸福感。
你覺得幸福嗎?
為了配合馬英九的政見,主計總處花了一年多時間,終於彙編完成「國民幸福指數」,透過二十四項國際指標及三十八項在地指標,要讓人民衡量幸福感。只是,馬政府執政以來,物價高漲、實質薪資倒退、失業率居高,人民痛苦指數居高不下,還奢談什麼幸福?
主計總處公布的幸福指數,將馬桶數、房間數、投票率等都納入,能否衡量民眾的幸福感本身就是很大的疑問,「幸福指數」還因此被戲稱為「馬桶指數」,很多民眾恐怕都想反問,難道家裡有馬桶就幸福?難道投票率高就比較幸福?
主計總處強調,「幸福指數」的國際指標是參考OECD「美好生活指數」,但OECD的指數是為了衡量各國發展程度,可沒有冠上「幸福」之名,馬政府卻逕自稱為「幸福指數」,用心不言可喻。
何況,有了「幸福指數」後,人民就會幸福嗎?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幸福是一種抽象的內在感受,且每個人的感受都不同,如何量化?主計總處公布我國幸福指數在三十七國中排名十九,稱為「中等幸福」,到底何謂「中等幸福」?難道幸福還可以分等?
馬政府執政五年多來,許多人不僅不幸福,反而愈來愈痛苦,以失業率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相加的「民生痛苦指數」,於二○○八年飆升至七.六七,創下二十七年新高,近幾年物價高漲、實質薪資倒退、失業率居高,庶民有何幸福可言?
馬政府與其大費周章搞一些不切實際的指數,還不如用心執政,努力降低人民的痛苦,若以為編了一個新指數,再冠上「幸福」之名,就可粉飾太平,恐怕是太輕忽執政者的責任了。
行政院主計總處昨首度公布「國民幸福指數」,在三十七個國家中排名十九,屬於「中等幸福」。不過,我國「環境品質」、「主觀幸福感」、「教育與技能」等排名落後,被稱為「馬桶指數」的「無基本衛生設備比率」則排名第一,與民眾認知的幸福有落差,主計總處自行調查的民眾「主觀幸福感」排名三十四,顯示多數民眾不覺得幸福。
主計長石素梅表示,總統宣示今年起公布國民幸福指數,因此參考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美好生活指數」,統計國民幸福指數國際指標綜合指數六.六四分,與OECD三十四個會員國及兩個夥伴國相較,排名十九,高於同屬亞洲的日本二十二名、南韓二十八名。
這樣算幸福嗎?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副處長蔡鈺泰表示,排名第一的澳洲七.九五分、排名最後的土耳其二.七二分,台灣六.六四分排名中間,可稱為「中等幸福」。至於個人覺得幸不幸福?石素梅說:「主觀上我是覺得還不錯」。
主計總處公布的「國民幸福指數」國際指標涵蓋十一個領域、二十四項指標,又分成「物質生活條件」及「生活品質」兩大面向。其中,「物質生活條件」表現較佳,「所得與財富」排名第四,主要是國人儲蓄率高,「每人金融性財富」排名第二,但以購買力計算的「每人可支配所得」排名二十。
此外,我國「居住條件」排名第九,其中「平均每人房間數」僅一.六間,排名二十;但「無基本衛生設備比率」趨近於零,排名第一,這項指標是統計住宅無馬桶的比率,我國排名竟優於英國、瑞士、盧森堡等,受到質疑。
環境品質 表現最差
至於「生活品質」方面,以「人身安全」排名第三最佳,因「自述暴力受害比率」及「故意殺人致死案件被害人口率」排名較佳;但「環境品質」落居三十五名,在十一個領域中表現最差,主要是「空氣污染」及「水質滿意度」分別為三十六及三十四名。
另外,我國「主觀幸福感」排名二十五,該指標參考蓋洛普調查的各國「自評生活狀況」,若是主計總處自辦調查,國人「主觀幸福感」落至三十四名。
主計總處官員說,「主觀幸福感」有文化偏差,東亞民眾傾向選擇中庸答案,所以台、日、韓在這項指標的排名都不高。
假國家,病社會
企業的社會責任論是進步的文明國家普遍受到社會重視的倫理,不只生產好的製品,提供好的工作條件,更重視社區,以稅負貢獻共同體。除此之外,遺產捐贈公益,所在多有。
但在台灣,頻頻出現製造、販賣問題商品、侵占勞工權益、逃稅、破壞環境生態、不重視社區的資本家。兄弟為遺產反目,子孫為爭產成仇的事例,亦頻頻出現,為什麼?
以越南米誑稱台灣米銷售,人工香精誑稱天然酵母;氾濫的食品化學添加物現象,層出不窮的商業詐騙,使這個島嶼的人們彷佛處於不安的生活羅網之中,瀰漫著不信的時代陰影。
這不會是唯一、唯二的例子,如果這個社會不改華而不實的風氣;如果傳播風氣不改政治、經濟、文化演藝化風氣,有意義和內涵的價值觀就不能形成。再多的台北一○一,也無法真正彰顯文明的高度,只會是一座一座巴貝塔,預示著沉淪、幻滅的塵世風景。
暗偷、明搶、豪奪、霸占的社會病理,向下是宵小行徑,往上卻是仗恃權力的掠奪。向下的行徑較易受到法律制裁,往上卻少受指責。特別是政商的勾結,儘管令人側目,卻又引人羨慕,有拜有保庇的功成名就,常常只是這樣的思維。
詐、騙的本質,存在於許多專制、獨裁統治權力之中。長期挾持「中華民國」、遂行其黨國化的中國國民黨,所稱的國家,難道不就是一種誑稱?一種騙局?「中華台北」的國家名號將就論,仍然能讓人情不自禁揮舞「青天白日」旗,不就像社會許許多多無辜大眾的際遇與情境嗎?
如果沒有充分的覺醒,台灣這個國家和相應這個國家的社會,就只是有著台北一○一拜物之塔輝煌亮光,卻沒有精神視野的迷惘共同體。暗偷、明搶、豪奪、霸占的社會病理,就不會停止腐蝕這個像國家卻又不是真正國家的憧憬。 (作者李敏勇,詩人)
民主政治的選舉,投錯選票,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財產及子孫未來幸福,交給土匪強盜一樣。
馬英九執政五年多,除一中賣台外萬事荒廢沒有一項及格,無能腐敗黑金掛帥,一黨完全執政完全失敗,害慘台灣人民,早該罷免了!
政府施政應本誠信為核心,誠實嚴謹取信於民,但馬政府卻變成謊言騙術天堂,選舉捶胸保證的政見「六三三、股市二萬點,否則薪水減半」「廢除新市收費站」「愛台十二大建設」「黃金十年」等欺騙口號全跳票!2007年11月29日,馬英九高喊「愛台12建設」推動633,強調「絕不舉債」,可讓政府每年2千億元到4千億元盈餘。但結果卻是國債平均每年增加4,668億元負擔。
馬英九執政五年多,將台灣經濟寄託在中國,高科技及資金移至中國生產製造,高污染工業留在台灣,放棄產業升級,經濟嚴重衰敗,失業率攀昇,更透過公營事業弊案或漲價來搜括全民財產,並與財團勾結,由財團捐贈巨額獻金,馬政府則圖利回報,掏空台灣!民調支持度最低掉到13%,顯示這個政府嚴重傷害全體台灣人民,遭到多數民眾唾棄,已不具有執政的正當性。故照他們批判前朝的標準,馬總統早該自動請辭下台了,卻仍以演戲、作秀、呼口號、畫大餅方式,欺瞞民眾,苟延殘喘!
五年來不但633(GDP六%、國民所得三萬美元、失業率三%以下)完全跳票,且每年平均舉債4千6百多億元,加上中央政府總預算1兆8千億元,每年花費2兆2千6百多億元,每年比扁政府多花費六千億元;國債爆增,讓每位台灣人民背負91萬元的國債,禍延子孫。馬政府將巨額人民納稅的血汗錢,拿到那裡,用在何處?舉這麼多債,做了什麼?想想「夢想家」演兩晚戲共四小時,這樣莫名其妙花了你我的納稅錢兩億多元,花博耗費一五0億元,跨年煙火一億九千多萬元,馬的國務機要費每年增加一千萬元,就知如何濫用我們納稅人的血汗錢了。
台灣GDP經濟成長率,民進黨八年每年平均4.4%,但馬政府只有2.68%,為台灣史上經濟成長最差。失業率從未低於4%,2009年更創下5.85%的歷史新高。人民痛苦指數(失業率┼通膨率)由5.15%升高為6.28%,中低收入戶數增加⋯⋯23755戶。農民家戶平均年所得,從93.7萬元,下跌至88.5萬元,少了5.2萬元。最能反映國家競爭力的僑外直接投資額,從每年154億美元跌落至38億美元新低。股市從9300點跌到7600點。大學畢業生起薪從27K降為22K,更推出1萬7千元就業專案,實質平均薪資倒退至18年前水準。提高貧窮線,減少補助,廢除農地休耕轉作補助,欺淩弱勢人民。利用油電雙漲引領物價全面飆漲,房價倍數飛漲,大家都買不起,民生物價不斷上漲但薪水不漲,生活苦不堪言!再說污染環境的CO2總排放量,國際排名從32名降至50名,節能減碳政策都是喊假的。其無能無恥造成人民不滿與不信任,竟編造各種謊言來欺騙台灣人民!
五年多來,政策反覆又出包、舉棋不定的政府,從美牛、證所稅、油電雙漲、核四公投、十二年國教與年金改革斑斑可見;發生三氯氰氨、禽流感、塑化劑、毒澱粉、菲國射殺漁民等事件,束手無策其主管官員也無責任,人民得不到政府保護。馬英九獨裁專制反民主,黨政軍、立法、司法一把抓,卻去國防、喪外交,敗經濟、毀人權,民生凋蔽,國步艱難,禍患猶未止,已將台灣搞得面目全非,不堪回首了!有人說馬政府是存心故意搞亂台灣,讓人民生活水平與中國相同,以便中國併吞台灣,遂其賣台終統的願望!
2008年520馬政府上台即變臉,背叛選舉說是台灣人的承諾,外交休兵國防休克,開放並用高額獎學金鼓勵中國學生來台,承認中國學歷,政府機關文書不准稱台灣,總統府網站刪除台灣,台灣郵政改名中華郵政,台灣會館改名華僑會館,去台灣化種種惡行;中國高官來台不准拿國旗掛國旗,自稱區長不稱總統;禁止使用「中國」名稱,要改稱「大陸」表示同一國家!推行中國簡體字,要求「識正書簡」,且外語強制改用中國的漢語併音,廢除台灣的通用併音,以消滅台灣文化!積極推動其父骨灰罈所刻「化獨漸統」!WHA觀察員,與中國簽訂各項協議,都在一中框架下賣台!連任後更推動「二岸一國」將台灣併入中國領土,向國際宣佈出賣台灣,並開放中國勞工服務業入台,搶台灣人的飯碗,增加失業率!
馬英九紅衛兵集團更用司法進行政治鬥爭,司法辦綠不辦藍,抄家滅族,污衊抹黑殘害,對前朝施展中國宮庭改朝換代的血腥報復,株連無數的無辜台灣人,破壞民主政治與公平正義,侵害人權無法計數!
國民黨指導造謠污衊所編造的巴紐案、安亞專案、高鐵招標案、高捷弊案、高鐵減振案等等,早已全部無罪還其清白。反倒是馬騜收受富邦1500萬元及黨產問題,二00八年其登基後中國黨選舉買票滿天飛,判決賄選與貪污經媒體報導者就有幾百件;馬英九貼身親信,行政院秘書長林益世、南投縣長李朝卿及馬辦主任賴素如大貪污案,社會上流傳「南益世、中朝卿、北素如」等重大弊案,還有海關集體收賄包庇走私及學校營養午餐貪污弊案,便知馬政府貪腐何等嚴重了!
民進黨過去執政八年,打消中國黨留下的銀行呆帳二兆多元,還完成雪山隧道及北宜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第二高速公路,大潭火力發電廠,圓山仔分洪道,多條東西快速道路,中科南科開發,高雄捷運,台灣地標101大樓、多處國家公園及風景區維護生態環境等重大建設。馬英九政績在何處?非但不道歉還天天不斷污衊在野黨及前朝阿扁,實在可惡!
大選花你的錢,買你的心,騙你的選票!更顛倒是非捏造事實編造宇昌案抹黑候選人蔡英文,造謠抹黑蘇嘉全妻的合法農舍,透過中國黨強大的統媒選舉工具,侮辱台灣人歧視農民來詐騙選票;又刻意激化社會對立混亂,而乘機全面灑錢買票的老手法;檢調警察首長更奉令「查賄選靠邊站」,只能辦綠不辦藍,放任中國黨買票賄選!馬英九為勝選連任還不顧人民死活,天天燒幾百萬元人民納稅的血汗錢,作夢幻囈語式的競選廣告,欺騙不知情的中間選民!更利用樁腳及耳語部隊,在遊說選民或選舉買票時,造謠抹黑污衊對手的惡毒方法來騙選票!
六十多年來靠戒嚴威權專制及欺騙洗腦手段統治台灣,歧視奴隸台灣人,大選用卑鄙邪惡的抹黑手法,欺騙選票破壞選舉制度,毀滅台灣的民主法治與人權,騙取政權後再用執政機會,集體侵吞巨額台灣人民稅金及財產,掏空台灣!
六八九的選民看清楚了吧,民主政治的選舉,投錯選票,就是把自己的生命、財產及子孫未來幸福,交給土匪強盜一樣!中國黨利用選舉騙票買票花招,讓外來政權代表的馬英九連任,選民選錯總統投錯票,支持可惡的無為政府,利用一個中國出賣台灣,造成經濟衰退生活痛苦,連生命財產安全都不保,生活在恐懼中,不知未來會如何被出賣掉,害死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了,這就是選錯無能與無情專制總統的下場!
窮到只剩下房子了
短短幾年之間,台灣從經濟奇蹟、亞洲四小龍、台灣錢淹腳目,淪落到今天的民窮、政府也窮,幾乎可以說是馬英九「治國理念」的必然產物。從黃金十年、馬上好、廉能政府...一直到現在如果還有人信他,不是白痴就是智障。
誰把台灣搞成民窮政府也窮?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昨公布「國富統計」,二○一一年底平均每人國富淨額是六三四萬元,比前一年增加四十五萬元,主因公告現值調升使得房地產增值。而七月底,主計總處也公布,今年一至五月「名目平均薪資」較去年同期減少○.七六%,考量通膨因素後「實質平均薪資」減少二.一六%,目前實質平均薪資還不如一九九七年水準,也就是說倒退了十六年。
國富統計每人國富淨額增加四十五萬元,實質平均薪資卻退回十六年前的水準,兩相比較不難看出,所謂的「富」根本是「虛富」,甚至可以直接用「窮」來形容真實的情況。如果平均每人國富淨額增加四十五萬元,乃是來自公告現值調升導致房地產增值,那絕大部分的國人便更是「窮到只剩下房子」了。而且,房地產的公告現值調升,大多數人在享受到實質好處之前,便要先繳更多的稅給政府了。
另一方面,儘管「中華民國萬萬稅」,近年政府財政依舊每況愈下。總預算案歲入、歲出短差持續擴大,政府只能用舉債、賣股票、賣土地來彌補財政缺口。這種「窮則變賣」模式,只是賣祖產、債留子孫,毫無責任感可言。短短幾年之間,台灣從經濟奇蹟、亞洲四小龍、台灣錢淹腳目,淪落到今天的民窮、政府也窮,幾乎可以說是馬英九總統「治國理念」的必然產物。而馬英九忽視提振國內產業,偏重對中國開放的政策仍在擴大之中,可以想像,民窮政府也窮的困境還會更嚴重。
五年來,經過馬英九的「英明領導」,台灣的經濟結構可謂「脫胎換骨」:從過去的人民充分就業、全民共享經濟成果、國民所得增加、政府國庫充實,演變到今天的失業率居高不下、貧富差距持續惡化、實質薪資一退再退、稅收減少財政困難。這個「悶經濟結構」,讓台灣的中年失業者難以再就業,年輕人一職難求且薪資下修;唯有迎合傾中政策的政商集團,才能獨享馬英九的開放紅利,房地產的飆漲表象也與此不無關係。如今,平均每人國富淨額因為房地產增值而提高,卻有愈來愈多的人望房價而興嘆,真是諷刺至極。
台灣人民有夠衰,選出一個「開放是常態、管理是例外」的總統,他從來不思考如何讓國人在台灣安居樂業,讓子孫過有民主、有自由、有人權、有尊嚴的生活。相反地,從ECFA、自由經濟示範區到服務貿易協議,他一面加速台灣的資金、產業、技術、人才外流中國,一面敞開大門歡迎意圖併吞台灣的中國金流、人流輸入台灣,以利「中國因素」對台灣產生愈來愈大的影響力。此一「宏圖」,顯然是要讓整個台灣都窮到無力招架中國的入島、入戶、入心攻勢,最後台灣也就入了中國的血盆大口!
所以說,服貿協議根本不是「辯論」的問題,而是它一定會加劇傷害台灣的經濟。五年來,馬英九的經濟連結中國謀略,已經導致台灣元氣大傷,民生凋敝,服貿協議不是最後一根稻稈,也是最後幾根之一。在野黨應該挑戰的,是從根質疑服貿協議做為一個環節的「悶經濟結構」。此一結構已經讓大多數人都變成「高挫折的人」,從而各種議題很容易便點燃憤怒的公民運動。當前,油電一漲再漲,人民苦上加苦,其所寄希望於在野領袖的,也是針對推翻「悶經濟結構」擬具全盤的戰略,而不是掉入馬英九的陷阱與他在服貿協議進行不可能有結論的辯論。
為錢煩惱損智商 研究顯示 越窮越易犯錯
最新國際研究顯示,貧窮及隨之而來的各種煩心問題會消耗大量腦力,導致窮人沒有多餘的力氣關心生活其他面向,就連智商也可能暫時減少13分,更可能做出錯誤決策,使得原有的經濟困境更加惡化難以翻身。
決策錯誤 恐更難翻身
根據這項由哈佛、普林斯頓及其他北美大學與英國沃里克大學等研究人員共同參與、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顯示,經濟困難對窮人在認知與邏輯測試的表現,會立即產生負面影響。實驗結果並非證明窮人較笨,而是顯示阮囊羞澀會造成「有效腦力」,或研究人員所謂的「心智頻寬」(mental bandwidth),受到必須平衡收支的龐大壓力而大幅受限,經濟困難者的認知功能明顯下降,相當於整體智商減少13分,類似整晚失眠者的認知表現下降結果。
研究人員研究了兩個迥異的群體,一個是美國新澤西州商場內的購物者,另一群則是印度鄉下的蔗農。在商場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400名中低收入購物者進行連串測試,以評估其智商與衝動控制能力,半數實驗者被問到假如汽車拋錨、修車費用達1500美元時該怎麼辦,結果這些實驗者的認知表現明顯較差,智商成績下降40%。印度蔗農的認知能力則是在收成前後出現明顯差異,收成後農民口袋滿滿,智商成績增加達25%。
參與研究的哈佛大學經濟學者穆萊納坦表示,研究結果顯示,人窮的時候缺的不止是錢,連認知能力也會連帶受損。
口袋滿滿 智商成績揚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助教授趙佳英(Jiaying Zhao,譯音)也指出,過去經常認為貧窮都是個人失敗所導致,但研究結果卻與傳統的保守派經濟社會與政治理論相反,顯示缺乏財務資源本身就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暨公共事務系教授沙非爾則說,經濟壓力尤其是造成窮人無法做出良好決策的主因。他表示,窮人在專注處理急迫問題時其實效率很高,但他們已沒有剩餘腦力來處理其他問題,「因此假如你生活貧困,就會較易犯錯,而這些錯誤又會讓你蒙受更大損失,你根本很難找到出路。」
Checking your mobile phone is contagious! 查看手機會傳染
Researchers have now found why we often feel such a strong urge to glance at our handset: checking your mobile is contagious.
研究人員如今發現為何我們總有看手機的強烈衝動:查看手機是會傳染的。
The researchers observed how it has become the modern equivalent of glancing at your watch -- the furtive look at a phone screen to check for new messages or have a quick look at Facebook, Daily Mail reported.
研究人員觀察到,像以前人們總愛看錶一樣,現代人動不動就偷偷拿出手機,看看有沒有新訊息或是快速看一下「臉書」,每日郵報報導。
People are twice as likely to pull out their phones to check their text messages or e-mail if they’re with someone who has just done the same, a University of Michigan team found.
當周圍有人用手機查看簡訊或電郵時,人們拿出手機做同樣的事的可能性會增加一倍,密西根大學一個研究團隊發現。
It also found how women were more likely to use their mobile than men since it was more "integrated into the daily lives of women".
該團隊還發現,相較於男性,女性會更頻繁地使用手機,因為手機更「融入女性的日常生活」。
The team watched students in dining halls and coffee shops around campus , observing pairs of students sitting at tables for as long as 20 minutes and documented their cellphone use at 10-second intervals.
這個小組的研究人員密切觀察學生在校園內的餐廳與咖啡廳的活動,他們觀察著坐在桌子邊成對的學生,以10秒間隔記錄他們在20分鐘內使用手機的情況。
Overall, the students used their cellphones in an average of 24 percent, the researchers found. But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likely to use their phones (39.5 percent) when their companion had just done so in the previous 10-second interval than without the social cue, the researchers said, adding that this behavior was often repeated.
整體而言,學生使用手機的頻率是24%,但若旁邊有同伴在未收到任何社交信號的情況下,在上一個10秒間隔用手機的話,那另外一人使用手機的頻率則會大幅增加到39.5%。研究人員還表示,這種行為往往一再重複。
新聞辭典
equivalent:名詞,相等物。例句:The French word has no equivalent in English。(這個法文字在英文中沒有相對應的一個字。)
furtive:形容詞,偷偷的;鬼鬼祟祟的。例句:He took a furtive glance at the clock. (他偷偷地瞧了一眼鐘。)
document:可當作動、名詞。本文中作為動詞,意指用文件記載。例句:The history of this area is very well documented. (這個地區的歷史檔案紀錄非常完備。)
8/30/2013
國富報告 「紙上富貴」
主計總處昨公布最新國富統計報告,至民國100年底全國財富毛額為187.4兆,扣除折舊後的淨額為147.2兆元,與99年底的136.4兆元相比,大增10.8兆元,年增率7.9%;然而,全國人民財富顯著增加,並非受惠經濟成長,而是房地產價格攀升所致,以家庭資產計算,平均每戶房地產價值就增加24萬元。
從擴大不動產面向來看,僅100年土地公告現值調升,就讓國家整體財富增加6兆元,而房價上漲(新增資產)則貢獻了2兆元,總計目前全國房地產價值高達105.2兆元。
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憂心,國民財富增加靠房地產撐腰,顯示政府抑制房價政策失靈,放任「貧富差距」加劇,對無殼蝸牛的基層勞工來說,只能「望屋興嘆」,「貧窮感」更重了。
新婚1年、正籌自備款的吳小姐聽到每戶家庭房地產增值24萬元就很「火大」,她說,國富報告根本是有錢人財富增加「速度」的報告,現在就連新北市的房子隨便都要1000萬元,和老公存自備款存得有夠「悶」。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主任徐佳馨表示,報告著重土地公告現值調升、房價上漲,忽略上班族薪資不漲、購屋者多背著沉重的貸款,房地產增值24萬元根本是「紙上富貴」,嘴巴喊房價漲,口袋空空如也。
徐佳馨分析,房價高漲,主要是民眾在金融海嘯之後,對金融商品沒有信心,才將錢放入變現性低的不動產,這也顯現台灣人缺乏投資管道。
根據報告顯示,由於全國財富毛額為187.4兆元,扣除折舊後的淨額為147.2兆元,平均每人國富淨額為新台幣634萬元,較99年底增加45萬元,而每戶平均資產為1021萬元,民眾資產除了房屋價值外,還包括存款、有價證券與壽險等。
中國銀行業壞賬處理陷困局
英國 金融時報 保羅•J•戴維斯 有兩個廣受認同的觀點可以用作幾乎所有關於中國銀行業討論的開場白和結束語。
第一點是,中國銀行業面臨著日漸迫近的壞賬問題,其規模將使2008年的美國銀行業危機相形見絀。
第二點是,壞賬問題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因為中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不同——任何壞賬都能魔術般地被變得無影無蹤。
中國在銀行壞賬處理上早有一套做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中國通過一輪明顯毫無成本的循環融資將四大國有銀行的大部分壞賬剝離了出來,並將這批壞賬按原價值註入四家專門成立的壞賬銀行,或稱“資產管理公司”。經中國財政部之手,這些資產管理公司的資金又幾乎完全來自這幾家銀行。
這些資產管理公司——以信達(Cinda)和華融(Huarong)為代表——目前正在實施轉型,以尋求來自外資銀行的股權投資以及在公開市場發行上市。此舉顯然是為了打造私有化的專業機構,使其在處理下一輪壞賬的過程中扮演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角色。
但如果壞賬可以魔術般地消失,還有什麽必要引入市場角色呢?
我們需要提出的問題是,中國是否負擔得起新一輪不良貸款的處理成本。直白地說,即中國是否擁有解決問題的資金?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當信達以及其他資產管理公司剛創立時,不良貸款約占四大國有銀行表內貸款規模的五分之一。四家壞賬銀行接收了這些不良貸款的約四分之三——價值1.4萬億元人民幣。
1999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為8.9萬億元人民幣(合1.45萬億美元),而政府債務與GDP之比為11.4%,總額為1萬億元人民幣。
由此可見當時的壞賬規模十分龐大。通過借款的方式為銀行紓困提供資金,將導致政府債務規模增長一倍以上——不過國民經濟的總體資產負債情況看起來依然足夠健康。
如今中國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信貸規模已經有了大幅增長。多方估測顯示,自從2008年以來,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導致中國政府出台了一項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中國的信貸總量增長超過一倍。
高盛(Goldman Sachs)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師指出,中國計入銀行信貸、影子銀行系統融資、債券市場以及政府債務的未清償信貸總額與GDP之比達到了220%。
按實際值表示,這一比率約等同於115萬億元人民幣的債務。根據摩根士丹利提供的數據,在剔除中央政府的直接借款之後,剩餘信貸總量仍然達到了105萬億元人民幣。按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期20%的不良貸款率估算,這意味著壞賬規模將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與GDP之比高達40%。
官方公佈的銀行不良貸款率略低於1%,相當於5400億元人民幣。但該數據完全忽略了影子銀行融資,而銀行體系對之存在重大敞口。不良貸款的真實狀況或許就埋在這條巨大的暗溝之中。
僅就銀行而言,近期的股價水平表明,投資者認為銀行的不良貸款占銀行表內貸款總額的5%至6%。
分析師和經濟學家不太願意估測中國的不良貸款規模。但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徐然(Richard Xu)就中國金融系統內的高風險信貸規模給出了一個具體的估計值。該數據主要包括了貿易融資、製造業和建築業貸款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徐然表示,這些高風險信貸的規模達到了10萬億元人民幣,在現存信貸總量中所占比重僅為約10%——相當於1999年不良貸款率的二分之一——但與GDP之比仍然達到了20%。
不過當前的政府債務實際規模(包括省級政府債務)遠遠超過了1999年的水平。多位分析師估計,中國政府的債務規模與GDP之比約為50%,而高盛策略師Kenneth Ho則認為,該比率高達70%。
不管具體數據如何,當前中國政府自身資產負債表上的騰挪空間相對於1999年時大大縮窄。而即便在那時中國政府其實也無力用錢解決問題。在壞賬處理方面並沒有魔法可言——這筆賬不過是由普通儲戶在很多年中慢慢付清了。
存款利率上限降低了銀行的融資成本,進而幫助銀行獲得高額利潤。徐然指出,去年中國銀行業利潤達到GDP的2.9%,遠高於任何其他國家的峰值水平。另一位專家指出,通過股東分紅、對利潤徵稅等方式,政府拿走了銀行業80%的利潤。
但這種局面是不可持續的。中國民眾通過可供選擇的主要儲蓄方式只能獲得低得可憐的利息,以至於他們只有儲蓄更多、支出更少才能實現自己的理財目標。如果中國想要實現經濟再平衡,就不能讓儲戶為更多的壞賬買單。
保羅•J•戴維斯(Paul J Davies)是英國《金融時報》的亞洲金融記者
職業可多向發展
英國 金融時報 專欄作家 盧克•約翰遜
“slasher”不只是指殺人狂題材的恐怖電影,還指一種新型事業家。它指的是那些同時從事多種職業的人,或許是攝影師兼記者,或者程序員兼房地產開發商。我認為,這是這一代人未來的方向。
畢竟,由於預期壽命變長以及養老金發放不足,我們多數人將需要用50年左右的時間來工作和賺錢。花費半個世紀的時間來從事一種職業可能會讓人感到厭倦,我認為厭倦幾乎是最大的敵人。另外,技術變革意味著,很多職位將變得多餘,這讓新職業的再培訓成為必要。
長達30年的退休生活會讓人止步不前、懶散、苦悶。唯一的解決方案是秉持終身學習的理念,並且幾乎從一開始就嘗試從事多種職業。
當然,很多專業領域需要在一門職業上全心投入:兼職做心外科醫生是很難的。我也不建議一位管理著一家擁有500名員工且正在擴張的企業的創始人同時擔負很多其他工作。
同時,一些職業自然而然會涉及一系列活動:例如,一位學者,可以同時教書、做研究、寫作等等。
但用25年或更長的時間僅僅從事一種工作可能會令人厭倦。同時,為你的職場第二春做好準備是明智的,屆時你可能從事多個兼職工作。這是現代世界的特點。職場上創業者以及兼職人士的創紀錄數量就反映了這些變化。
自由職業和兼職工作對於雇主和員工都可能是有意義的。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把工作外包,並盡量少聘用正式員工。傳統的就業安全和按最終薪水給付的養老金計劃幾乎完全消失,至少在私營部門如此。我們應放棄那種一乾就是一輩子的思想,而是應該幾乎把每份工作都視為一項任務。
訂立工作合同的個人能夠享受到靈活性和多樣性,同時不讓全部的生計高度依賴於一家企業。我從來都不喜歡完全根據我所在的公司來界定我自己。
身兼多職要求你靈活應變,這並非所有人都能應付得來的。你甚至可能會被人批評為“樣樣通,樣樣稀鬆”。但網絡、移動通信意味著你能夠以一種過去無法想象的方式與人保持聯絡並承擔多份工作。
正如我最近寫到的那樣,許多企業不再需要員工坐班,因為遠程工作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多數新企業最初都是作為副業在家開始的。其中一些會變成全職且意義越來越重要的事業,但其他仍會屬於小規模業務,可以賺一些外快。
很多企業家在賣掉自己的企業、賺到錢後變成了多面手。他們會擔任多個職位,做兼職或擔任非執行董事,多數在他們持有股份的企業,有時他們會加入讓他們感興趣的慈善組織。這樣做的好處是,他們可以把自己的知識在不同企業之間交叉應用。我這些年來一向在許多不同的企業中身兼多職。人們可以根據情況,擔任顧問、導師、負責人、托管人、教練或咨詢師。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曾經寫過“我們這代人的賭註”。我認為,我們的重要賭註要押在21世紀的職業結構肯定會變得更為靈活並且更加以項目為基礎。舊有的工作模式正在消亡。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就業體系僵化的國家,因此出現了大規模失業和疲弱生產率。
被動等待完美工作的出現會落得失業和失望。我們每個人都應利用我們的技能和人脈,承擔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工作,這可能會給我們帶來多樣化的體驗,或許還有助於提高生活水平。這種生活方式可能會壓力更大,似乎風險也更大,但也會讓我們變得更加足智多謀,同時通常會讓我們省去那些例行公事、通勤以及辦公室政治等麻煩事。
本文作者經營著私人股本公司Risk Capital Partners,並擔任StartUp Britain主席
中國債務的危險路口
英國 金融時報 歐陽德 中國政府聲稱,國內債務問題已經得到了控制,但偏坡村的民眾卻有理由不同意這種說法。在過去一年中,由於當地債務不斷攀升,該村曾一度出現供水被切斷、街道上垃圾堆積成山、以及村民工資被拖欠的情況。
一條高架車道從村民們居住的混凝土房屋上方越過,其本意是把偏坡村與貴州省會貴陽聯接起來,後者是中國發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然而,通往偏坡的支路卻在一個碎石堆處戛然而止。
修建這條公路的國有企業借入的債務過多,已無力支付建築工人的薪水。路段附近的供水管在公路開始修建時被拆除,但由於資金短缺一直沒有修復。一天中有好幾次,現年75歲的陳秀祥(Chen Xiuxiang,音譯)會用一根木棍肩挑兩個水桶,步履艱難地爬上一座小山取水——約110斤的水和他的體重差不多——那裡有一個水龍頭仍能出水。偏坡村的絕大多數居民都是這麽做的。
陳秀祥表示:“他們不斷許諾會把水管修上,可他們說話不算數。”
過去30年,中國的年均經濟增速達到了10.5%。在其中的絕大多數時間內,中國並沒有依靠信貸來推動經濟發展。但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對於債務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依靠銀行貸款、債券發行以及一系列監管寬松的機構來維持著經濟快速增長。
對於債務的依賴把中國帶到了一個危險的十字路口。如果中國政府對於遏制金融風險動真格,那麽切斷對債務的依賴可能導致增長顯著放緩,並因此拖累全球經濟。但與另一種可能的前景相比,這種情況還不算太嚴重。如果中國政府不敢出手,那麽債務泡沫將繼續膨脹,發生經濟動盪的可能性將會增大。
“威脅中國金融穩定性的風險已經增大,信貸增速大大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速,”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今年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時發出了以上警告,這是這家國際大型機構自1999年以來首次做出此類評級下調。
根據中國央行提供的數據,中國債務總額(政府、企業以及家庭債務之和)已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合16.3萬億美元),2008年其對GDP的比例達到130%,目前上升到了200%。歷史上,從阿根廷到韓國,信貸增長這麽快的國家都爆發了經濟危機。
中國債務問題源於雄心勃勃的政府官員的辦公桌,尤其是在地市一級。貴陽是中國西南部省份貴州的省會,其城鄉居民收入在國內處於較低水平,但該市近年來發展非常快——這是債務驅動型增長模式的典型例子。2011年,時任貴陽市長袁周在一次電台訪談中大聲疾呼:“在我們貧困地區,我覺得GDP是個好東西,我們要追求的東西,要奮鬥的東西。只有GDP提高了,增加了,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得到改善。”
為刺激經濟增長,地方官員採取了一種簡單的策略,這種辦法在中國各地被廣泛復制。政府以低價從農民手中徵得農用土地,按一定溢價幅度出售給房地產開發商,開發商隨後再建起密集的高層小區樓群。
“政府是發動機,市場是助推器”——這是貴陽城鄉規劃展覽館里的一條標語,館中展示著貴陽未來面貌的立體模型,看起來就像是打了類固醇激素的曼哈頓。
貴陽的經濟增長依靠的是不斷擴大投資規模。為了保持當地經濟實現每年15%的增速,貴陽市政府需要房地產公司購買更多土地,建造更多房屋。
世紀城(Century Town)是貴陽首批規模最大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之一,於2010年完工,計劃住戶數量達到4萬人。而不久之後又推出了未來方舟(Future Ark)樓盤,計劃容納17萬名居民。花果園(Garden City)樓盤的高樓正在建設當中,該小區能夠容納35萬人——占貴陽全市人口比重超過十分之一。
花果園將配套建設31條公交路線,10個購物中心,以及8所學校。該樓盤的展示大廳與住宅區僅間隔了一個人工湖,湖中用塑料恐龍作為裝飾。今年夏季來此看房的潛在買家絡繹不絕。但在該小區之前的樓盤開發則出現了令人警醒的信號。
世紀城的銷售員鄭偉(Zheng Wei,音譯)表示,該樓盤一排又一排完全一樣的灰色公寓,入住率只有五成。很多位於底樓的商鋪已經關門歇業,窗玻璃上積了一層厚厚的灰塵。鄭偉稱:“因為小區的居民太少,沒有商家敢於在此開業。”
未來方舟在貴陽市內大做廣告宣傳——包括公路兩旁的巨幅廣告牌,花哨的宣傳手冊、出租車上的宣傳標記以及電台廣播中的廣告歌曲。一名售樓小姐表示:“過去是客戶追著我們要買房,現在是我們倒過來央求客戶買房。”
房屋銷售放緩已不僅僅是房地產開發商的問題,也開始彰顯政府債務在多大程度上為房地產開發熱潮提供了支撐。
按照官方說法,貴陽的債務負擔很低,僅相當於該市GDP的17%。但準確測算債務規模需要越過官方數據,考察所謂的“地方政府融資工具”。
按照法律規定,中國地方政府不能借債——既不能從銀行貸款,也不能發行債券。但相關法律存在一個漏洞,市、縣、鄉可以設立間接的融資工具。這類機構由地方政府所有,但按公司形式組建,它們擁有借款的自由。
而它們的借款行為在將政府所有土地轉讓給地產開發商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這些融資工具籌集資金用於重新安置被徵地農民,此外還修建道路,挖好下水道,使地塊在投資者看來具有吸引力。
在貴陽,至少存在5個政府融資工具,都成立於2008年以後。如果計入這些融資工具的債務總額,那麽去年貴陽市的債務與GDP之比將提高兩倍,達到58%。中國各地的情況與都貴陽類似:分析師們認為,目前政府債務對GDP的比例在40%至80%之間,較金融危機爆發時至少翻了一番。
貴陽規模最大的融資工具是貴陽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City Construction and Investment Group,簡稱“貴陽城投集團公司”),那條通過偏坡村、目前僅完工一半的公路就是該公司負責修建的。
作為一家對於貴陽發展具有極其重要影響的公司,該機構行事非常謹慎。它所公佈的地址並不存在。在他人的幫助之下,記者最終追蹤到了一個幽靜住宅區內的一棟四層別墅,僅能靠一小塊門牌進行確認。這家常被稱為“貴陽城投集團”的機構拒絕了記者的置評請求,稱其工作非常繁忙。
信息披露要求迫使貴陽城投在發行債券時提供更多信息。該機構解釋稱,它是貴陽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主體”。債券相關文件還顯示,貴陽城投的資產負債率從2010年的73%降至了今年的51.2%。如果一切順利,這一降幅本應表明該公司的杠桿水平走低。但事實上,這反映出的是該公司資產(即土地)規模的上升,以及對土地估值水平的上升。該公司的資產規模近乎翻了一番,從2010年的350億元人民幣增至今年的640億元人民幣。
不過近段時間,這些土地資產的收益狀況不太令人滿意。由於房地產市場逐漸降溫,貴陽城投集團未能向房地產開發商售出足夠多的土地,進而無法實現自身的財務業績承諾。中國大公國際資信評估公司(Dagong Global Credit Rating)表示:“事實上該機構的償債能力正在不斷下降。”貴陽城投集團的土地儲備規模過大,以至於大公國際估計其需要28年時間才能出清。
去年年底,對於貴陽城投集團債務的擔憂已不再只是一種假設。監管當局認為該機構無力全額償付利息;而貴陽地方政府的一份通知顯示,大型銀行國家開發銀行(CDB)拒絕再貸給貴陽城投任何資金。
穿過偏坡村的公路就是受此影響的項目之一。未能領到薪酬的建築工人們進行了罷工。身材魁梧的司機文章(Wen Zhang,音譯)表示:“我們用卡車把公路封死,拿不到拖欠的工資,我們就絕不走。”
偏坡村的居民不具備同樣的影響力。首先,他們失去了自來水供應。其次,政府停止了向保潔工人支付薪水,導致街道上垃圾成堆。貴陽城投集團下定決心要完成公路建設,於是再回去找國開行商議融資。
在足量土地被用作抵押品後,國家開發銀行動了憐憫之心,不過只是在某些方面。該行貸出了人民幣10億元——僅為貴陽城投集團請求金額的二分之一。這筆錢足夠把公路修到偏坡村,但不足以完成連接該村的支路,以及修復供水管。
馬丁•路德•金的未竟夢想
華爾街日報 杜劍峰 華盛頓林肯紀念堂東側兩層台階中間,有一個由長方形大理石舖就的數米長的平台,正中的一塊大理石上刻著幾行字──我有一個夢,馬丁•路德•金,為了工作與自由,華盛頓大進軍,1963年8月28日。
1963年8月28日,馬丁•路德•金就是站在這裡,向參加“華盛頓大進軍”集會的25萬遊行者和包括肯尼迪總統在內的無數美國電視觀眾,發表了“我有一個夢”的演說。2013年8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也站在這塊大理石上,發表了紀念那場偉大進軍50周年的演講。
奧巴馬在演講中,高度讚揚了馬丁•路德•金和民權運動的參與者們:“ 因為他們不斷努力前行,美國改變了。” 50年前,“我有一個夢”和那場遊行在美國社會中引發了巨大的反響,直接推動了次年《民權法案》的通過,成為上個世紀美國民權運動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50年來,包括黑人在內的少數族裔在美國社會中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不僅在政治上享有同其他族裔平等的權益,在教育、就業上還獲得了格外的保障,在社會生活中,對少數族裔的公開歧視行為已經極為少見。
在馬丁•路德•金發表演說50周年之際,由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站在他的足印上發表紀念演說,這本身就是對“我有一個夢”最好的紀念。
不過,美國的種族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盡管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享有法律保障的平等權利,但是以非洲裔美國人為代表的少數族裔作為整體仍然掙紮在社會底層,非裔美國人的經濟、教育、安全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改善,有些方面比起50年前甚至有了很大的退步。
在1963年的集會上,民權運動家惠特尼•楊呼吁:“黑人必須從骯臟擁擠的貧民窟中走出來,走向體面、健康、無限制的整個城市的居民區中去!”然而50年後,在幾乎每一個美國大都市中,黑人聚居的地方仍然是最骯臟、最貧困、最危險的區域。這樣的城中城被稱為“ghettos”,是美國現代都市中的貧民窟。
非裔美國人目前仍是美國平均收入最低的族群。根據2012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全美家庭平均收入為5萬美元,亞裔為6.5萬美元,白人為5.5萬美元,西班牙裔為3.8萬美元,而非裔只有3.2萬美元。非裔美國人的貧困率在上個世紀60年代從55.1%迅速降至32.2%之後,下降速度變得極為緩慢,且上世紀90年代降至最低點22.5%後開始反彈,目前非裔美國人的貧困率為27.6%,幾乎是白人貧困率(9.8%)的三倍。美國疾控中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黑人嬰兒死亡率為12.4口,是人口平均值(6.39口)的兩倍。目前有45%的黑人兒童生活在貧困人口集中的區域。在全美的收容救助中心裡,40%的無家可歸者是黑人。盡管非裔美國人的數量只佔全美總人口的13%,卻構成了監獄人口的37.1%。
50年前的那場大進軍中,“工作”是在“自由”之外的另一個主題。然而在過去50年中,黑人的就業狀況始終沒有得到徹底改善。在馬丁•路德•金發表“我有一個夢”的講話時,白人的失業率是5%,黑人的失業率是10.9%;當奧巴馬站在林肯紀念堂前對馬丁•路德•金表示敬意時,白人的失業率為6.6%,黑人的失業率為12.6%,兩者間的比率在50年間幾乎沒有改變。
對於生活在美國的黑人來說,50年的時間改變了很多,也有很多沒有改變。馬丁路德金的夢想,仍有很多沒有實現。
對於在貧困中掙紮的黑人們來說,比起目前所處的困境,更令他們感到絕望的是,當貧困、高失業率、高犯罪率代替選舉權和社會公平成為種族問題的新挑戰時,目前美國社會缺乏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機制,有時甚至看不到解決問題的真誠努力。
發生在黑人區的貧困、販毒、暴力和失敗的教育成了一種被社會廣泛接受的常態。就在奧巴馬總統發表紀念演講前兩周,在他的家鄉芝加哥,一個周末便有27人遭到槍擊,六人被殺。2012年芝加哥共發生506起兇殺案,其中80%的受害者是黑人。但是這樣的悲劇由於發生過於頻繁,甚至已經難以引起媒體和公眾的注意。
除了公眾的漠然,改善黑人生存狀況的努力也面臨著無形但巨大的阻力。當黑人學生集中的市中心的公立學校難以完成最基本的教學任務時,擁有強大政治影響力的教師工會卻令任何進行改革的努力屢屢碰壁。而本該為黑人兒童的未來大聲疾呼的民權組織卻選擇集體失聲。記者胡安•威廉姆斯在一次電視訪問中痛斥黑人民權領袖,指責他們因為收到教師工會的大筆捐款,便對黑人學生急需的教育改革置若罔聞。
有時聯邦政府也會加入到阻礙教育改革的隊伍中。8月22日,美國司法部起訴路易斯安那州政府,稱該州通過發放獎學金的方式讓公立學校成績較差的學生轉學去私立學校就讀的項目違法,起訴書中列出的原因之一,竟然是當黑人學生轉入更好的私立學校後,會使一些學校白人學生比例升高,“破壞了學校的種族構成”。該州負責教育的官員非常委屈地表示,不明白為什麼聯邦政府以防止種族歧視為理由阻止一項絕大多數受益者為黑人的教育福利項目。
一年前佛羅裡達州一名黑人少年馬丁遭到槍擊身亡,案件經過審理後,槍手被陪審團認為是正當防衛,被判無罪。此案引起了美國社會的廣泛關注,有關的媒體報道和社會各方的反應,集中暴露了當前美國社會種族問題中的一些醜陋真相。
位高權重的政客為了爭取黑人的選票,在案情尚不明朗時便不負責任地發表聲明,選邊站隊,使事態擴大;眾多媒體為了收視率,刻意炒作夸大案件中的種族元素,NBC為了令槍手顯得有歧視傾向,甚至不惜惡意編輯911電話錄音;曾經通過捏造事實假造“種族大案”的所謂黑人民權領袖更是將案件當作擴大自己政治影響的天賜良機。
面對種族矛盾,有影響力的社會力量無心進行理性的討論,解決沖突的努力微乎其微,更多的是為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激化矛盾。
在所有阻礙種族問題取得進一步改善的因素中,“政治正確”也許是殺傷力最大的。在過去50年中,進步力量在努力消除社會上的歧視行為的同時,也催生了“政治正確”這樣一個副產品。現在的美國,公眾人物談及種族事物時都極端小心,如果一個白人公開討論黑人社區的高犯罪率,黑人家庭的教育問題,即使不採取批評的態度,也很容易便被扣上“種族歧視”的大帽子;而且黑人所面臨的很多問題,不僅白人說不得,黑人討論起來也有風險,CNN主持人唐•萊蒙在節目中呼吁黑人族群應該對自己的一些行為進行反省,結果也招致猛烈批評,盡管萊蒙本人就是一名黑人。
造成目前美國黑人生存困境的因素有很多,既有種族隔離歷史的影響,也有經濟發展帶來的沖擊,甚至一些旨在消除種族差距的立法努力,也在客觀上加劇了黑人的貧困和孤立。同樣不可否認的是,黑人族群內部傳統價值觀缺失、吸毒、暴力傾向等,也是產生問題的原因之一,而解決黑人目前所面臨的問題,更離不開黑人族群的參與。然而在“政治正確”的陰影下,號召黑人擺脫“受害者”心態,依靠自身努力走出困境的積極聲音,往往被認為有“種族歧視”的嫌疑。
當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充滿雷區,不能夠得到充分的討論時,也就難以指望它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決。
50年前美國社會進步力量在“我有一個夢”的感召下,憑借著巨大的勇氣和智慧,共同努力終結了種族隔離,然而今天面臨種族問題中的新挑戰,在美國社會中卻看不到50年前那種上下一心的場面。面對少數族裔的困境,當下美國有太多的人選擇轉過頭去明哲保身,最活躍的是那些手裡攥著“歧視”的帽子、將種族問題當作飯碗和搖錢樹的“民權衛士”。黑人社會活動家鮑勃•伍德森批評說,現在同性戀問題、移民問題、女性問題、環保問題都比黑人問題更能引起社會關注。
比起問題本身,更危險的是對問題的漠視,和對少數族裔困境的習以為常。
50年前同馬丁•路德•金並肩站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演講的黑人眾議員約翰•劉易斯說,民權運動的勝利,是全社會的有識之士自下而上努力的結果。奧巴馬總統在8月28日的紀念演說中,也提到“改變不會來自於華盛頓,而是來到華盛頓……(種族問題的解決)仍然是一項未竟的事業,讓我們不要欺騙自己,這項任務並不容易”。
正視種族問題的嚴重性,突破公共討論中的禁區,也許應該是努力的一個開始。
(作者杜劍峰現在美國從事生物醫學的博士後研究。在工作之余,一直關注美國的政治和文化,尤其對美國總統競選和娛樂工業有濃厚興趣。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第二場亞洲金融危機?
第二場亞洲金融危機正在醞釀中,這場危機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將在未來12至18個月內分幾個階段展開,而資金流動性的每一次收緊都會引發一場新的金融風暴,印度政府目前採取的應對措施都無法阻止風暴的來臨。文章說,以68盧比兌1美元的匯率計算,印度人的購買力自5月份以來已經下降了2.5-3%,這已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衰退風險。
雖然印度財政部官員Rohini Malkani周二宣稱,根據一個基於印度與其貿易伙伴相對通脹水平的模型計算,印度盧比的均衡匯率應該是58-60盧比兌1美元,因此盧比目前處於超賣狀態,應該能夠反彈,但由於經濟危機會對經濟基本面造成巨大改變,因此基於當前經濟基本面的預估很快會變得毫無意義。文章說,不要以為盧比只是處於暫時超賣狀態,印度當前這場經濟風暴將延續到2014年。
過去10天裡,印度盧比匯率屢創歷史新低,印度經濟很可能已處在爆發全面貨幣危機的邊緣,現在各種不利的傳言和悲觀的預測正在進入一種自我實現的怪圈。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市場略有回升,投資者也會很快讓自己對市場前景做出更加暗淡的預測,政府匆忙宣布的所有救市措施都只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印度經濟陷入麻煩其實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產出增長速度連續幾年不斷放緩,民間投資連續10個季度下降,過去一年裡工業生產也出現下降,但消費價格卻仍在以兩位數增長,印度經濟陷入滯脹的所有要素都已齊備。文章說,印度這些年來的經濟繁榮是建立在由負債推動的消費和投資熱潮基礎上的,由此造成的企業和家庭過度負債加劇了印度經濟的問題。
越來越多美國人與父母同住 不只為省錢
華爾街日報
儘管美國經濟出現改善跡象,但成年子女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比例去年仍略有增加,這表明衰退的影響仍未離去。
美國人口普查局(Census Bureau)周二發布的有關家庭狀況的報告說,2012年25歲至34歲的美國人中,有13.6%與父母住在一起,略高于2011年的13.4%。雖然這股趨勢始于衰退前,但在經濟下滑期間大幅加速。而在本世紀頭幾年,這個年齡段的美國人約有10%住在父母家。
這些數據是表明衰退繼續影響年輕美國人的最新跡象。如今,他們在找工作方面難度增大,而且還要承擔組建家庭的成本。
28歲的Vivien Tsuong有一份營銷專員的工作,但為了省錢而住在加州圣加布里埃爾(San Gabriel)的家中。她曾在日本教了兩年英語,2010年從日本回來后,她用了一年時間拼命找工作。2012年她找到了工作,今年春季跳槽到現在的職位,當前這家公司銷售電腦和網絡產品。她說,既然職業上實現了穩定,她希望能多存些錢,以防遭遇更多就業動蕩的情況。
Vivien Tsuong說,她的許多朋友每月租房的花費在七八百美元左右。她說,如果我真的想搬出去的話也可以,但考慮到租金和油費的問題,我覺得在家住能存下更多的錢;如果現在存錢,就等于是在為自己的未來投資。
視頻:為何與父母同住的男性比女性多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現在有更多成年人決定與父母住在一起,其中年輕男性似乎比年輕女性更不願自立門戶。專家說,這可能是一個更大的經濟問題的早期征兆。Quentin Fottrell與品牌營銷專家John Bonini談論了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包括女性普遍結婚較早,學歷較高等。人口學家們說,經濟衰退期間及之后的失業狀況加劇了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趨勢。25歲至34歲的人與父母同住的比例從本世紀初的10.6%攀升至2007年衰退開始(按官方說法)時的11.8%。但在那之后,這一比例急劇上升。
皮尤研究中心(Per Research Center)經濟學家弗萊(Richard Fry)說,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例上升既反映出了經濟壓力,也反映出人們對這種現象的態度發生了改變。
他說,皮尤最近的調查發現,年齡在18歲至34歲的人當中,有60%以上的人認識因為經濟原因而搬回家與父母同住的人,而與父母同住的25歲至34歲的人當中,有五分之四對這種狀況感到滿意。
弗萊說,這可能表明與父母同住不再像以往那樣是種恥辱。他說,跟父母住在一起可能與以前不一樣了。
其他一些趨勢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年輕人結婚更晚、推遲生子、而且更難建立穩定的事業。
最新的發現對于美國住房市場和整體復蘇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些發現表明,購買住房、家具和電器的美國年輕人更少,而這些購買行為是美國很大一部分經濟增長的動力。
雖然美國人的開支比衰退最嚴重時期高得多,但整體消費增長仍然遠遠不及以往經濟復蘇期間的增幅。
Neil Shah
活在中國,直面霧霾和有毒食品的每一天
紐約時報 黃安偉 北京——最近我做了這麼件事——拖着一個裝着12盒奶粉的袋子和裝有兩套空氣過濾器的紙箱通過舊金山國際機場(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安檢。我剛結束一個公差,正要回北京的家,帶回去的是在中國父母那裡最搶手的兩樣東西,也是我自己的家裡迫切需要的。
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其發展的巨大成本正變得越來越明顯。迅速發展的城市中的居民,以及越來越多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開始質疑他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吃的食物的安全。就好像他們正住在中國的切爾諾貝利或福島核事故災區一樣。
在被派往中國之前,我在伊拉克做了三年半的記者。在那裡,外國記者們不停地談論各種可能造成人死亡的方式——汽車炸彈襲擊、正面交火、被綁架後遭到斬首。我在這些威脅中活了下來,卻發現現在自己開始思考:生活在中國是否正對我和我的家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這裡存在大量的環境危險,而且,其後果可能會在數年甚至數十年內都不會展現出來。對幼小的兒童來說,這些風險更為顯著。對於要決定是否在北京居住的外籍工作人員來說,這些因素在其權衡中將佔據很大份量,其重要性可能超過最近幾十年的任何時候。但目前而言,在中國做記者還是有很大價值,所以我還會再堅持一段時間。我的妻子陳天香(Tini)也是,她已在亞洲當記者十多年,也學習了中文。而這就意味着,我們將自己9個月的女兒置於同樣的風險之中——這些風險讓中國北部所有城市的居民感到恐懼——而同時,我們也在和這麼做帶來的罪惡感作鬥爭。
和他們一樣,我們採取防備措施。在北京,高科技空氣凈化器和豪華轎車一樣令人垂涎。在2008年被派到北京不久後,我就架起幾台之前駐站記者使用的歐洲產空氣凈化器。4月初,我對其中一個凈化器進行了首次檢查:裡面累積的灰塵和森林地面上的苔蘚一樣厚。這讓我噁心。我訂購了兩套新的空氣凈化器,要在舊金山提貨;這些產品在美國要便宜得多。我的同事艾米(Amy)告訴我,2月份春節期間,她家的一個朋友從加利福尼亞州給她丈夫捎來一台重35磅(約合15公斤)的空氣凈化器,此前,她的華裔丈夫被一家大型美國科技公司派到其位於北京的辦公室。在收到空氣凈化器之前,艾米的丈夫已考慮搬到蘇州,一個水渠縱橫交錯的小型城市,因為他已無法忍受北京的污染。
每天早晨起床時,我都會看看手機上的一個應用程序,上面顯示美國大使館監測到的空氣質量指數。美國大使館的監測設備就在我家附近。我想看看是否需要打開空氣凈化器,我和妻子能否把女兒帶到戶外。
大多數時候,她只能待在家裡。中國環境保護部周三發佈的數據顯示,2013年上半年,60%以上的時間裡,北京的空氣質量都被認為不安全。而全國的平均指數也令人沮喪:同樣是在2013年上半年,該指數在近一半的時間裡都是達不到安全標準的。環境部長周生賢在接受共產黨喉舌《人民日報》採訪時表示:「我國大氣環境形勢嚴峻,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過環境容量。」
我希望女兒成長的過程中能欣賞到戶外的美好事物——日落、鳥鳴、青草芬芳,或者雲朵的形狀。但如果我們繼續在北京生活幾年,這將不可能成為現實。即使有個成年人的肺,我也會限制自己待在戶外的時間。雖然我在巴格達時會在底格里斯河畔跑步,搬到北京之前還曾跑完兩個馬拉松,但在這裡我不願再做那樣的長跑鍛煉。
我不願放下的一件事是騎單車,即使它意味着比坐車或乘地鐵吸入更多危險空氣。考慮到這裡可怕的交通——其本身也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一大元兇——我會騎單車往返辦公室、餐館、以及在北京胡同里那個帶院子的家。剛過去的冬天,我買了一個英國產的口罩。之前,一些地區空氣中的細顆粒物含量在1月份創下歷史新高——達到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所建議的接觸限制的40倍。外國人將其稱為「空氣末日」,而越來越多的人也正因為霧霾或要求僱主支付艱苦工作地點薪酬而離開北京。
一位在北京的美國醫生給他襁褓中的兒子弄了個口罩。我的口罩用黑色織物製成,它表面光滑,還帶有幾個塑料旋鈕。帶上它,我看起來就像是一個亞洲版的達斯·維達(Darth Vader)。但是這總比少活幾年要好。
今年春季,首先發佈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2010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2010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披露,2010年中國的戶外污染共造成120萬人過早死亡,佔世界總數的40%。7月發表在美國某著名科學雜誌上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因為北方廣泛使用煤,中國北方居民比南方居民平均少活五年。
在中國,癌症發病率也在飆升,甚至連中國官方媒體也在調查這種現象與空氣污染之間的關係。同時,中國國內外的研究都表明,在妊娠期暴露在高濃度污染物下的兒童會表現出較慢的智力發育,並有可能出現行為障礙。在洛杉磯進行的研究表明,處於污染環境中的兒童還存在永久性肺部損傷的風險。
在中國北方,區別每一天的就是不同的灰度。妻子和我有時會根據能看到多少藍天來選擇去哪裡度假——所以我們近期去了托斯卡納和阿馬爾菲海岸。我再也不會認為享有這種藍天是理所當然的。「我們仍然無法不注意到這裡的天有多麼藍,」一位美國外交官的夫人在喬治敦的一次晚餐上告訴我,夫婦二人當時已經從北京回到華盛頓半年多了。
食品安全是另一個讓我們頭疼的問題。我們已經聽說了火鍋店用老鼠肉充當羊肉,有地溝油,以及用被工廠的重金屬或廢水污染的土壤種植農作物的故事。對於中外父母而言,食品安全方面最令人震驚的災難就是2008年的毒牛奶事件。在飲用了被有毒化學品三聚氰胺污染的奶製品後,共有六名嬰兒死亡,至少還有30萬兒童生病。從那以後,很多新生兒的父母都開始竭盡全力把國外生產的嬰幼兒奶粉帶入中國,以滿足替代母乳餵養的需求。
從舊金山回來幾個月後,妻子和我都意識到我們的奶粉不多了。於是,我們開始給可能馬上來中國的朋友發郵件,問有沒有人自願幫我們「運」奶粉。本周,我們的朋友亞歷克莎(Alexa)從紐約飛過來,帶了兩盒奶粉。還有兩位朋友承諾會在今年夏天帶更多奶粉過來。
最近,我和一個在北京的女子聊了聊,她叫趙俊。她付錢給生活在歐洲的中國學生和家庭主婦,讓他們給她寄英國的牛欄奶粉(Cow & Gate)。她說,「我們一直很擔心,所以希望能從海外找到歷史悠久的好品牌。」
由於中國人從國外購買奶粉的現象十分普遍,所以至少在六個國家引起了奶粉短缺。香港甚至還對被海關官員稱為「犯罪集團」的奶粉偷運組織進行了打擊,這些組織都在將外國產奶粉運往中國大陸。
需要擔心的並不只是牛奶。我們的女兒已經開始吃固體食物了,這就意味着我們在找尋食物方面面臨著更多的問題。我們還要繼續在我家附近小巷的小商店裡買水果和蔬菜嗎?還是要到以外國人和富裕中國人為目標消費者的比較貴的商店裡買呢?或者從當地的有機農場里購買?上周末,我和一個朋友拜訪了位於北京東北方向的一個農村家庭,從這裡開車到北京需要一個小時。他和他的妻子希望能把這裡租下來,周末的時候過來住,但我更感興趣的是看能不能在這裡的園子里種植自己的蔬菜。我在這裡認識的一些人已經這麼做了。
「在食物問題上保護自己很困難,」公社園藝倡導者、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理事會成員李波說。「我從沒有想過我會變成一個素食主義者。然而在2011年,在聽說過動物飼養行業的諸多不法行為之後,我覺得自己受夠了肉。」
在北京度過的每一天,都讓我更難以分辨大驚小怪和謹慎之間細微的界線。六年前,當我回到位於弗吉尼亞州亞歷山德里亞的家鄉,收拾東西準備搬到中國時,母親遞給我幾支牙膏。那年夏天,她讀到了關於中國製造的毒牙膏的報道。當時,我覺得自己彷彿回到了第一次離家去上大學的時候。我把那幾支牙膏放回了父母的浴室。現在我回家的時候,母親有時還會給我牙膏讓我帶回北京,我總是會毫不猶豫地把它裝進包里。
黃安偉(Edward Wong)是《紐約時報》駐京記者。
中國難遏土壤污染
紐約時報 吳海燕 在越來越多的人質疑中國官方的一份耗資10億元的土壤調查報告結果遲遲得不到公布之際,8月16日,中國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一次全國環保廳局長會議上說,中國將抓緊公布土壤污染調查情況。
早在2006年,當時還是國家環保總局局長的周生賢就稱,中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相當嚴峻。
所以,從2006年開始,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啟動全國首次土壤污染普查,到2010年,耗資已達10億元,但調查結果一直未被公布。
公眾急於知道花費巨額公共財政進行調查的結果。但此前,中國仍以涉密為由拒絕公布數據。
今年1月30日,北京的一位律師董正偉向環境保護部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要求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方法和數據信息,他還要求環保部公開全國土壤污染的成因和防治措施方法信息。一個月後,環保部給他出具了一份《環境保護部政府信息公開告知書》,告知書說:「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信息屬於國家秘密,不予公開」。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在接受採訪時分析,環保部門之所以不願意公布調查數據,可能之一是因為調查數據太嚴重,擔心社會恐慌;原因之二是牽涉到眾多的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
正在輿論不斷批評環保部門信息不透明的時候,今年7月份,廣東省率先公開了該省土壤污染數據。這些數據顯示了珠三角這一中國工業發達地區土壤污染的嚴重情況。根據公布的數據,珠三角地區28%的土壤重金屬超標,汞超標最高,其次就是鎘和砷。其中,廣州白雲區、佛山、南海、新會等地區污染情況比較嚴重,超標超過50%。三級和劣三級土壤佔到珠江三角洲經濟區面積的22.8%。
廣東省公布的數據並非環保部上述調查的一部分。廣東省國土資源部透露,此次調查由國土資源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合作開展,始於2006年1月6日,2012年6月完成,歷時6年多。
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華南農業大學環境資源學院教授吳啟堂接受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時說:「中國目前土壤污染達到了何種程度,目前沒有全國性的權威的公開的數據,因此也只能估計中國受污染的耕地面積。」
根據中科院生態所2012年發佈的研究報告,目前中國受鎘、砷、鉻、鉛等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近2000萬公頃,大約相當於12個北京市的大小。周生賢在2006年7月份全國土壤污染防治會議上也公開過一組數據: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佔地和毀田200萬畝,合計約佔中國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
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能場告訴紐約時報中文網說:「土壤污染按污染物的性質一般可分為有機污染物、重金屬、放射性元素和病原微生物污染四種。而土壤中的重金屬能被植物吸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因而公眾對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也最為關心。"
國土資源部在2011年發佈過數據稱,全國每年僅因重金屬污染而減產糧食1000多萬噸,另外被重金屬污染的糧食每年也多達1200萬噸,合計經濟損失至少200億元,足以每年多養活4000多萬人。
2013年5月,中國廣東省發現大量湖南省產的含鎘毒大米,一度引起轟動。鎘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在冶金、塑料、電子等行業非常重要,土壤鎘污染主要來自採礦、冶煉行業。人長期使用鎘大米,會對腎臟和骨骼產生危害。
「水稻是一種富集鎘的作物,如果土壤中鎘的含量超過相應標準,即使是很低的濃度,也會導致水稻的鎘含量超標。」中國土壤學會理事、廣東省人大常委萬洪富告訴紐約時報中文網。
早在2007年,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研究所的教授潘根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全國六個地區(華東、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華北)縣級以上市場隨機採購大米樣品100多個,隨後的專業檢測結果顯示,抽查樣品的10%存在鎘超標。
潘根興接受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說:「耕地重金屬污染主要來源於工業「三廢」、燃煤大氣降塵、汽車尾氣、廢舊手機等電子產品廢棄物、含重金屬農藥化肥、非法採礦、冶煉排廢等。」
在潘根興看來,過去多年單純追求經濟發展、輕視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造成了中國土壤污染日益嚴重。
根據2012年8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節能減排「十二五」發展規劃》,「十一五」期間,中國重工業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由68.1%上升到70.9%,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增長過快。
潘根興說:「中國長期高增長、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造成了對自然的掠奪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長期以來,土壤被認為是公共資源,可以隨意掠奪、隨意污染。」
綠色和平國際組織污染防治項目經理馬天傑接受紐約時報中文網採訪時認為,土壤治理第一步是停止新的污染進入土壤,切斷污染源,再來討論如何治理已造成的污染。接受採訪時,他正帶領團隊進行土壤污染的實地調查,他們的最新調查發現,中國一些地區的土壤污染面積還在繼續擴大。
馬天傑說:「如果一邊在治理污染,一邊還在製造新的污染。會事倍功半,修復治理所用的納稅人的錢將是無底洞。」
萬洪富曾到中國的一些地方進行調查,他也發現土壤污染仍在繼續,且沒有人對污染承擔責任。
吳啟堂也分析,現在土壤污染難以治理,關鍵原因之一是權責不分明,土壤污染了誰負責治理費用不明確,誰負責監督不明確,甚至連是否要治理也不明確。他建議,中國應儘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確權責關係。
目前,中國土壤污染相關的法律分散在《憲法》、《刑法》、《土地管理法》、《土地復墾條例》、《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缺乏可操作性。北京、浙江、遼寧瀋陽和重慶等地方政府出台過針對農田、場地的土壤修復的地方法規。但對於相關責任方若不作為,應承擔何種處罰,在這些地方法規中也沒有得到明確。
紐約時報中文網就調查數據公布、中國未來是否會出台一部專門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問題向國土資源部和環保部發出約訪函件,但兩大部委的新聞處相關負責人均拒絕置評。
土壤污染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在中國食品質量事故頻發的背景下,陳能場認為即使官方公布現有數據,也僅僅是停留在數字層面。他說:「有效數據要跟食物安全掛鈎,要有已明確定位的地理空間概念。」
買房人,你幸福了嗎?
如果你拼死拼活,就為了在紐約市買一套公寓,那麼請靜下心來想一想:或許就算買到了房,也不能讓你幸福。
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往房地產里砸錢,並不等同於為日後的滿足投資。實際上,加班加點、節衣縮食地攢錢買房,可能會讓人的幸福感大打折扣。幸福學專家(幸福學是目前一個日益火爆的領域,着眼於對情感健康的科學理解)表示,人在購置新車、置換大房屋這類物質消費上獲得的幸福感,並不如花錢買體驗來得多。
相关文章
量化幸福,越有錢等於越幸福嗎?
美國人追逐幸福結果「被幸福」
簡單生活之美
那些圓了夢的紐約購房者
有個家的感覺真好
漂在悉尼,只想有個自己的房間
「人們為了買房子付出了太多犧牲,」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心理學副教授伊麗莎白·杜恩(Elizabeth Dunn)表示。杜恩的研究領域是消費主義與幸福的關係。最近,她與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諾頓(Michael Norton)合著了一本新書《快樂消費:更加明智的消費科學》(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Smarter Spending)。為著此書,她在調研時,探討了住宅對人的幸福感造成的影響。
本輪經濟衰退迫使很多人改變了過去的消費習慣,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然而,在存了很多年錢後,他們受到低按揭利率的激勵,又開始重新進入房地產市場。之後,他們卻發現自己的選擇相當有限。在曼哈頓,今年二季度的待售公寓數量已降至十三年來的低谷,激發起買家的競爭,導致房價飆升。
無獨有偶,還有與杜恩類似的研究,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放眼於個人的整體幸福,比房地產「更值得投資的東西多了去了」。
對於生活在紐約市的人來說,這也未必是個壞消息。畢竟,全紐約市有70%的房屋是用來出租的。同樣,對於買房者來說,這個消息或許也能帶來些許心理安慰,畢竟他們已經被競價大戰弄得焦頭爛額,就算是全現金支付,也總有出價更高的。
「在人們的眼裡,住宅依然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和美國夢的重要方面,」杜恩表示,「但是,很少有研究結果支持這個觀點。」
2011年,時任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沃頓商學院(Wharton School)助理教授的格蕾絲·王·布奇艾勒瑞(Grace Wong Bucchianeri)進行了一項研究,她走訪了俄亥俄州內大約600名女性後發現,有房族並不比租房客更幸福。事實上,有房族在休閑會友上花的時間更少,他們還表示,買房也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痛苦。研究報告中並沒有說明造成這種痛苦的確切原因,但是金融專家表示,人們從租房客晉陞為有房族以後,可能會被打理家庭的瑣事弄得焦頭爛額。
「買房以後要費一番功夫保養、維護,而且房子是養起來了,錢包卻癟了,人的預期幸福感會大打折扣,」Bankrate.com網站的高級金融分析師格雷格·麥克布萊德(Greg McBride)說。就算按揭利率很低,算起來每個月用來還款的錢還沒有租房時交的房租多;但購房者用在房屋保養上的各項支出,也會使他們的銀行積蓄流失得比一隻漏水的龍頭還要快。
那麼要是所住的房子漂亮又舒適,小區環境也得天獨厚,是不是就能讓人滿足了呢?今年5月,在線出版平台Medium.com上登載了一篇歡樂的長文。作者是專為創業公司和科技企業做宣傳推廣的林賽·M·格林(Lindsey M. Green)。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為何就算是在一個熱門小區里找到一套舒適的聯排別墅,住進去之後也可能失望透頂。
格林在2003年搬到紐約市,逃離了她所說的「廉價而擁擠不堪的遠西村(Far West Village)工作室」。她在曼哈頓住了將近10年,期間搬過8次家。就算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都搬到了布魯克林,並且大肆讚美搬家後的生活,她也依然不為所動。「作為朋友圈裡堅守在曼哈頓的最後一隻『恐龍』,我卻樂得自在,」她寫道。
2011年,她同當時的男友、現在的未婚夫——Curbed.com網站創始人洛克哈特·斯蒂爾(Lockhart Steele)把家搬到了曼哈頓下城的南街海港(South Street Seaport,曼哈頓的一處歷史街區,毗鄰金融區——譯註)的一套兩室兩衛的房子里。可惜好景不長,2012年10月,颶風桑迪(Hurricane Sandy)引發的洪災迫使他們不得不撤離曼哈頓。就這樣,他們來到久負盛名的布魯克林,滿懷期待地搬進了科布爾山(Cobble Hill)的一座翻新的聯排別墅里。
「我都能感覺到,以往只能在雜誌頭條上看到的東西正在變為我生活中的現實,」她寫道,「都說『紐約最好的東西』都集中在布魯克林,這下我算是見識到了。總算搬到了布魯克林來,我也可以成為那些成天吹噓自己搬家之後生活有多麼好的人當中的一員了。」
結果,布魯克林並不是她的菜。「搬到布魯克林以後,縱使我們住的地方是一個四層的聯排別墅,街區環境優美,小區人人喜愛,」她寫道,「我們的生活也沒有變好;確切地說,生活質量反而下降了。」雖然她住的地方條件很好,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她想念熙熙攘攘的曼哈頓,覺得在那裡生活有歸屬感。用她的話來說:「曼哈頓——及其中各類令人髮指的不便、糟心事、高房租,人滿為患的酒吧和大街上比肩繼踵的遊客——就是我的瑜伽修行。」
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布魯克林着迷。至少有一項研究表明,住房的地理位置及其本身的特點(古典的裝潢、橡木地板、優美的窗景)與人的整體幸福感關係不大。
上文提到的幸福學專家杜恩,在上世紀90年代末還是哈佛大學的學生。哈佛大學有個傳統儀式,跟《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中描述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的分院儀式相似。哈佛的新生第一年會被隨機分配到12棟宿舍樓中的一棟,在那裡住到畢業。各個宿舍樓的條件各異。2003年,弗吉尼亞大學的蒂莫西D·威爾遜(Timothy D. Wilson)和哈佛大學的丹尼爾T·吉爾伯特(Daniel T. Gilbert)——兩人均以研究決策和幸福的關係而聞名——對此進行了一項縱向研究,結果出乎人的意料。本來,要是能被分配到12棟宿舍樓中條件最好、設施最全、位置最佳的那棟,這樣的幸運兒一定會比其他新生更幸福。結果,無論住宿條件是好是壞,新生的幸福感沒有區別。
我們不能草率地將這個結果推廣開去,但是這項研究確實能說明一些問題:如果只是一味地看重宿舍的物質特徵,比如地理位置、房間大小、建築美感等等,學生們就難免會忽視其幸福感的決定因素——社交生活的質量。
從1991到2007年,研究人員跟蹤走訪了3658名因不滿舊居而遷新居的德國人。2010年發佈的研究結果顯示,儘管受訪者表示,在搬家之後的頭五年里,他們對住的地方比以前滿意了許多,但卻感覺不到自己的整體生活有了絲毫改善。
杜恩說:「真正影響幸福感的,是我們每一天時時刻刻所做的事情。」她建議人們在為自己家裡添置物品時,也要靜下心來想一想,「買下這樣東西會對我下周二的生活方式造成什麼影響?」
杜恩表示,不管家裡鋪的是楓木地板還是胡桃木地板,都不會給人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但是另一方面,假如家裡沒有洗碗機,那可能每天有半小時的時間都得浪費在洗碗上了。「這才是影響你生活方式的重要方面,」杜恩表示。
大約三年前,杜恩花了52萬美元(約合人民幣319萬元)在溫哥華西端區(West Side,西端區是加拿大溫哥華市一個社區,西面瀕臨英吉利灣,並與史丹利公園和市中心的金融區、耶魯鎮和高豪港等地區為鄰——譯註)買了一套兩居室的山景房。要是在離海邊遠一點的地方買房,就可能花更少的錢買到更大的房子,但是通勤時間會長很多。「(這樣)我就可以把時間省下來騎車上班,而不用開車了,」她說,「這個選擇改變了我利用時間的方式。」
紐約時報 MICHELLE HIGGINS
很多人將擁有房產視為一種交換:用一系列犧牲換取一個在居住上達到理想狀態的目標。但是這套理想住房的光環可能比人們想像的更易消逝。
「跟其他物質財產一樣,房子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也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耶魯大學管理學院消費者研究中心(Center for Customer Insight)主任、心理學教授拉維·達爾(Ravi Dhar)表示。他援引幸福學界流行的「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理論進一步解釋道,「買回來的東西在剛入手那陣子,給我們的幸福感是最強的,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了。」
按照這個原理,我們要想對自己住的地方保持滿意度,就得時常搬搬家。這個方法似乎對路易斯·莫雷諾(Luis Moreno)很奏效。莫雷諾現年43歲,是紐約的電影剪輯師。1992年大學畢業後,他來到曼哈頓,與五個人合租了一套兩居室公寓。「雖然我住的房間是個餐廳,連個像樣的門都沒有,只能拿紙板充數,」他回憶道,「但是我覺得自己終於在紐約立足了,這是我在紐約的第一個住處。」
和許多年輕的職業人一樣,他換租過好幾次,這些出租房大多隻算歇腳的地方,而不是真正的家。
2001年,他花了24.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50萬元)在西村(West Village,指紐約市曼哈頓區格林尼治村的西部——譯註)的一幢無電梯公寓頂樓,買下了一套向陽的一居室。「我喜歡那間公寓,」莫雷諾說。這名委內瑞拉人在高中時來到美國,就讀於德克薩斯州的高中。據他回憶,當他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紐約的電話簿上時,內心的興奮難以言表。但是每次親戚朋友來訪,他們都得提着行李箱,辛辛苦苦地爬五層樓,這很麻煩。於是在2003年,他換了一套更好的房子,新房為兩室一衛,樓里有電梯。但是久之,他開始覺得跟客人共用衛生間不是很方便。
於是他看中了著名建築設計師菲利普·約翰遜(Philip Johnson)的傑作——位於蘇豪區(SoHo,是紐約市曼哈頓內的一個區域——譯註)西部外緣的「都市玻璃屋」(Urban Glass House)。於是在2007年,他花23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442萬元)買下一套兩室、兩個半衛的公寓。新房子不僅有備用衛生間,裝潢簡約、現代,採光充足,而且還是他事業有成的象徵,這是他一直以來夢寐以求。
「那套房子令我很滿足,」他說道,「它讓我覺得自己歸屬於這座城市,我在這座城市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他彷彿體會到了多年前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電話簿上時的感覺。「就像是昨日重現,」他說。
但是,隨着業務的增長,莫雷諾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他開始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個更大的房子,其中需要有個專門的房間作為辦公室。於是,今年3月,他為自己這套兩居室報價27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57萬元),交給了房地產經紀公司Nest Seekers International的經紀人萊恩·斯漢特(Ryan Serhant)代理。斯漢特曾經上過精彩電視台(Bravo)的節目《紐約百萬美元待售豪宅》(Million Dollar Listing New York),很快他就幫莫雷諾以26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27萬元)達成了交易。然後莫雷諾交了首付金,在93 Worth這處位於市中心的一棟正在施工改造的豪華公寓樓里,買下了一套帶陽台的三居室雙層公寓。「這套房子就像一座獨棟別墅,」他說,「我希望自己不需要再搬家了,這感覺可真棒。」
搬家着實令人頭疼,這千真萬確。不過,沒準莫雷諾會再度屈從於「享樂適應」理論,又或許,人到中年時,他說不定又會需要換一套小點的住宅了。
買房依然被視為實現個人滿足感的重要步驟,但是杜恩認為,擁有房產的感覺並不完全像它被誇耀得那麼好。「心理學上有一個很站得住腳的研究結果是,人們都傾向於為自己的選擇做辯護,」她說,「你很難讓一個人承認,自己砸下數十萬美元,結果卻並不令人滿意。」
你專心看房產,經紀人專心看你
紐約時報 ALISON ROGERS 每一位售樓小姐都會告訴你,客戶的心思往往一眼就能看出來。也許未必能夠看穿、看透,但客戶也並不像他們自己以為的那樣擺着「撲克臉」,而是往往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些表情和蛛絲馬跡,這些細節對於老到的觀察家來說,是顯而易見的。
在我剛開始做曼哈頓地產銷售的那陣子,我的老闆聳了聳肩,跟我分享了他的一則黃金信條。他說:「那些捧着寫字板做記錄的人,從來不會真的掏錢買房。」
每當我把這則趣聞告訴別人,都會有人提出異議,聲稱自己在買下紐約奢華大樓One57內的一套天價公寓前,一直是寫字板不離手、隨時隨地做筆記的;而要不是我當初一時衝動過早下了結論,為何那時候我會想要一艘自己的遊艇?不過就我的經驗來看,買房者和售房者在舉手投足間確實會暴露出一些明顯的信號——同撲克牌玩家會露「馬腳」是一個道理。
儘管每筆交易各有不同,但客戶在拍板之前一般都會經歷幾個明顯不同的階段。同全國各地的房地產經紀人打聽一下,你就會發現,很多經驗豐富的經紀人都會「讀」客戶的心思——進而運用他們的消費者行為學知識,誘導市場參與者達成(或放棄)交易。
「比方說,這就能透露出一些信息,」吉姆·富特(Jim Foote)在地產領域已經做了38年,是康涅狄格州老格林威治區(Old Greenwich)一家地產公司Greenwich Custom Real Estate Services的經紀人。他說,「如果他們在某個房間里待了很久,那就說明,這個房間有特別吸引他們的地方。」
相反,如果客戶只是走馬觀花地看了看,那就說明他們對這處房子沒什麼興趣。富特在老格林威治區有一套四居室農場的房源,市價為16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995.48萬元)。「進門之後就是大廳,然後是起居室,第一個壁爐就在那裡;轉完起居室,穿過餐廳就到了廚房,緊挨着廚房的是家庭娛樂室,那裡有第二個壁爐——如果這一圈看下來,花了兩、三分鐘時間,那就相當有戲,」富特說,「而如果整個過程只花了30或45秒,那就不大樂觀了。」
當然,那些坦言自己會「讀心」的經紀人也堅稱,自己之所以這樣察言觀色,是為了客戶利益着想。甚至(或者說尤其)在這個消費者能上網的年代,經紀人的部分價值就取決於,她能否為客戶提供意料之外的選擇。
「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南卡羅來納州格林威爾市(Greenville)的地產公司Coldwell Banker Caine的副總裁兼經紀人弗麗茨·巴伯爾(Fritzi Barbour)表示,「他們不了解自己選的房子,也不了解房子所在的小區。經紀人的價值就在於,他們了解還有哪些適合客戶的房源選項。你可能以為自己想要X,結果看了Y之後才發現,Y其實更合你的意。」
這裡就要提到經紀人的一個慣用伎倆:在一整天的看房過程中,在參觀順序上做文章。從業30年的巴伯爾及其他受訪者坦言,他們會把自己推薦的房源排在一天看房行程的第一站或最後一站。
麗莎·里特爾(Lisa Ritter)是奧馬哈市(Omaha)地產公司Re/Max Results的經紀人,她說,「我不認為這是在玩心理遊戲。如果我覺得手裡有套房子很好,而且很適合客戶,我就會把它排在突出的位置,僅此而已。」
希娜·連格(Sheena Iyengar)是哥倫比亞商學院管理學教授,以及「全球領導力計劃」(the 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總監,著有《選擇的藝術》(The Art of Choosing)(Twelve出版社,2010年出版)一書。據她說,把最想推薦的房源放在第一個或最後一個介紹,是利用了「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她說,第一個介紹的房源樹立了一個心理標杆——之後介紹的都會與之形成對比;而最後一個房源,因為時隔不久,很容易被回想起來。
(連格還提了個建議,各位經紀人不妨參考。在接受採訪時,連格表示,可以對看房次序做一個微調,「如果你想盡量美化某個房源的展示效果,可以把它留在倒數第二個來介紹。但有一點很重要,就算是把好戲留在後頭,也得趁客戶還有精力的時候這麼做。」)
不過,經紀人堅稱他們並不是在耍花招,原因有兩點。首先,買房是一項需要深思熟慮的長期投資,現在的房價這麼貴,買家更是前所未有地慎重。「你不能就這麼連哄帶騙地讓買家買下不符合他們需求的房子,」巴伯爾說。
第二,房地產經紀人有一點跟其他銷售人員不一樣,那就是,但凡有經驗的經紀人都會同時着眼於兩筆交易:購買及再售。你在百貨商店裡試穿一條褲子時,即使上身效果實難恭維,售貨員也還是會使盡渾身解數說好話,因為他只要賣掉這條褲子,就不用考慮幾年後再次出售的問題了。
而經紀人在這一點上截然不同,巴伯爾說,「你的經紀人不僅會儘力滿足你的喜好,還會着眼於為你尋找明智的投資。因為他們考慮的是,等到5年、10年乃至15年後,你打電話找他們再賣房子的時候,你的房子會是什麼樣子;那時的小區會是什麼樣子;房地產市場又會是什麼樣子。」用里特爾的話說,這是一項「崇高的工作,因為我們在幫助客戶尋找新的方向」,為了完成好這項工作,經紀人往往還需要分析客戶的性格類型。
「脾氣好的買家或賣家一般偏感性,」大休斯敦地區的地產公司Re/Max 360的經紀人泰·克拉姆(Thai Klam)說,「他們考慮的是:我能不能在這裡舉辦社交活動?我家人能不能住得舒服?他們想知道別人的感受。而分析型的客戶想知道的是,房源在過去五年來的升值情況。我們所做的只是投其所好,跟客戶搞好關係。」
只不過有時候,客戶說出來的話具有誤導性,他們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從業12年的里特爾說,只要是涉及到時限的問題,不管客戶跟經紀人說的數字是多少,「你都得把它減半。」如果有人打電話跟她說,他們還要考慮3、4個月才會決定是否買房,「他們的言外之意其實是:『我希望你能耐心一點。我很小心,怕上當。』」
有一件事或許會讓地產交易的參與者們感到意外,那就是他們的經紀人往往是同情他們的。「我去買新車的時候,都是做好最壞打算的,因為我不相信售車員,」里特爾說,「所以我能理解我的客戶是怎麼想的。要是他們一開始時不信任我,我不會放在心上。」
事實上,有時候經紀人會意識到,並不是每個人都像他們那樣善於察言觀色。《優勢談判》(Secrets of Power Negotiating)(Career Press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作者、前房企高管羅傑·道森(Roger Dawson)表示,他常常跟客戶說,「失陪一下,我去接個電話」,以便讓他們有時間獨處。
「我發現,讓夫妻倆獨處一會兒、商量一下比較好,」道森表示,「他們往往都沒怎麼領會對方的心思。」
埃里森·羅傑斯(Alison Rogers)是一名來自曼哈頓的房地產經紀人。
「作帳行情」
陳素玲
正當國人處於薪資倒退16年、景氣燈號下跌鬱悶中,主計處今天公布的國富調查,每人財富淨額增加45萬元,每戶增加107萬元,國人到底該喜抑該悲?著實哭笑不得。當多數年輕人面對經濟停滯、低薪困境的茫然不安,這項國富調查到底能安慰誰?
每個月發布的失業率,連帶都會公布當月受僱勞工平均薪資,上班族看到的數據,從倒退13年,一路到現在已倒退16 年。昨天基本工資審議,勞資又是相互叫陣,資方大喊「吃不消」,勞方也說,油電一直漲,「不漲勞工活不下去」。這些都是尋常生活的庶民感覺。
今天的國富調查,竟一掃過去負面數據。但細究原因,才知道財富增加,來自房地產的公告現值,而且是政府近幾年為實價課稅做準備,大幅調升公告現值,才讓每個人「身價上漲」,感覺比較像「作帳行情」。
如此的調查結果,恐怕與多數人實際感受難相符合。一來就如同很多人或許房價上漲,但若不賣掉,漲跌起伏意義不大;二來,若是財富多數來自房地產增值,對於買不起房子或是無殼族而言,只會加重財富分配不均不平。若再對照之前房仲業統計官方調查,發現全台有3棟房子以上的人高達25 萬人,顯示多數房子集中少數人手上,國富調查坐實貧富差距主因,恐怕也來自不動產炒作。
政府全力拚經濟,為的是創造國人就業機會,增加薪資收入;多數企業及上班族,兢兢業業打拚,為的也是打造自己穩定的經濟生活。如果所有財富集中房地產單一來源,扭曲的不只是社會價值觀,經濟發展動力也會受限,當局者應從中得到更多的警示。
「名目財富」
國民財富重押在房地產,導致經濟失衡,即使增值,對一般民眾來說財產也並未實質增加。政府若再不管制,貧富差距將持續擴大、國內資金也將全部虛耗在不動產上,房地產將成為經濟失調、泡沫破滅的最大未爆彈。
國民財富重度集中在不動產,雖然房價上漲看似財富增加,但對無殼蝸牛或只有一間自住房屋的老百姓來說,根本就是沒有意義的「名目財富」。
當房價不斷上漲,想買屋得拿出更多錢,經濟持續重度傾斜在不動產上,貧富差距將持續惡化。
房地產是固定資產,也是產值較低的內需產業,房地產若成為核心經濟資源,將間接壓迫到其他產業的發展。
這幾年就有不少科技公司不再做本業,通通轉行炒地皮、炒樓,或是房地產業透過借殼上市吸金,持續將房價炒高;整個社會瀰漫著不勞而獲的風氣,不務正業的人愈來愈多,通通只靠買賣樓賺取價差利潤,國家發展已出問題。
奢侈稅重新檢討,房市有反轉跡象,政府應趁勝追擊,藉此全面檢討資金重押房地產的怪異現象;應加強實施奢侈稅、實價課稅等政策,不僅可解決財政困境,也可重新分配資源,讓資金流往其他產業,才能讓國家資源平衡發展,回歸健康狀態。
依惡法行惡政
林佳和
即使在先進國家,也不乏腦袋怪異的民代,通過可笑法律。美國羅德島某市議會自治條例說,週日不可賣給同一顧客牙膏及牙刷,亞歷桑納州法律明定,同一屋簷下不得使用兩個以上假陽具,保護少女念念在茲的印第安那州,如同車未滿十七歲女孩沒穿鞋、沒穿襪,年滿十八歲的男駕駛視為性侵未成年人的現行犯,可立馬逮捕,夏威夷不但禁止將銅板塞入耳朵,伊利諾更不准人民在火災時吃東西。文明歐洲也不遑多讓,二○○○年九月,法國拉凡度自治法規說,尚未找到墓地者,不准死亡。
台灣法律或許沒有那麼戲劇化,但立法院袞袞諸公的荒誕與脫離民意,傷害社會,卻不見得比較不好笑。民間發起的憲法一三三實踐聯盟,落實憲法之罷免權,直指荒腔走板立委,擺脫「身為國家主人的人民,事實上每四年才藉投票而行使一次性主權」的民主困境,意義自然非凡。
俄國十月革命領導者列寧曾說:什麼是憲法?一張上面寫著人民權利的白紙罷了。憑什麼說,這些權利實際上也受真正保障呢?答案是:每一階級意識到並有貫徹這些權利的決心。在列寧眼中,只要法律與現實不符,憲法就是虛假。面對國家機器,不論是行政或立法,人民必須找出有效監督、形成,乃至反制、對抗的方法,就像近日熱門的公民不服從,不論是亨利梭羅的來自個人良心、上帝律法與自然法,自由主義羅爾斯與德沃金的本於憲法正義原則,還是當作後民主時代民主培力或基進民主形式,不管認識與理解為何,總要尋找出因應之道。法律的尊嚴,來自於人民的決心。
憲法一三三實踐聯盟聚焦罷免權,只是開始,如果功敗垂成,如果被輕忽,憲法明定的權利尚且如此,則其他後民主時代的進步形式就不必多想了。屆時,在台灣陰霾法制天空下,處處可笑又可惡至極的依法行政,訕笑的恐怕是雖然坐擁荒誕法律,但至少可愛而不傷人的其他國家與社會。
(作者為政治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
以製造民生痛苦為快樂之本
儘管民意反彈,經濟部日前仍宣布十月如期調漲電價。馬政府去年原本要一次大漲電價,但因社會強烈反對,被迫改為三階段實施,十月調漲是第二階段。不過,三階段調漲的社會共識是台電應做好改革,如今這一前提仍屬「沒影沒隻」,經濟大環境也不好,當局卻執意調漲,在野黨反對自不在話下,即使執政黨立委也拒絕背書,立院經濟委員會召委黃昭順更揚言要提案凍結台電預算。
當局執意提高電價,理由多如牛毛︰「電業永續經營」、「價格合理化」、「回復正常機制」、「台電免於破產」,甚至搬出「經濟轉大人」、「長痛不如短痛」;馬英九總統連在國外訪問也不忘強調台灣電價比各國都便宜。除了經濟理由,據報導馬政府還堅持,漲電價是行政權,不是立法權,「如果這次再退讓,以後要怎麼執政?」
既然把漲電價提升到執政權保衛戰的層次,當局對於即使是同黨立委體恤民間疾苦所做的決議,例如「經濟成長率連續三季超過三%才漲電價」,都視同無理侵犯行政權。於是,在總統府拍板定案之前,儘管立院黨團無人願意背書,當局仍執意照漲。其手法之粗暴,有如同黨立委所抱怨,「行政部門霸凌黨團,還要立委當墊背」。
誠然,社會普遍反對和朝野立委反彈,的確迫使當局微調了漲價方案,對家戶月用五百度及商用一千五百度以下不調價,對用電中大戶漲價幅度也略減,以降低衝擊,並預期為台電營收增加五百億元。當局並引據研究機構數字,強調對經濟成長與物價負面影響不大,試圖告訴民眾「我漲價,你放心」。
然而,從去年春天油電雙漲的教訓,我們仍必須站在一般庶民和經濟社會整體立場,對此有所質疑。
首先是漲價的時機。馬政府顯然認為,漲電價由於「顧人怨」的本質,沒有對的時點,因此不惜硬幹。不過,去年油電雙漲,導致萬物齊漲的殷鑑不遠,馬政府可以不恤民間痛苦,庶民至今記憶猶新。尤其今年十月,已知的除了電價上漲,還有高鐵票價調升,往後如國內航空、台鐵、風景區收費,乃至於新版油價公式,都將陸續造成價格攀高,帶動物價上揚,不但讓百姓荷包失血,還抑制民間消費,打擊原已欲振乏力的經濟成長。油電上漲拖累經濟成長的失敗經驗,不應重演。
尤有甚者,現今經濟成長遲滯已經導致薪水不進反退,且一退十六年,此時再以提高電價帶動物價全面上揚,對升斗小民來說,不啻蒙受收入減少和支出增加的雙重打擊。馬政府或自認微調電價方案可降低八成民眾衝擊,卻不能無視物價、消費和經濟成長負面連鎖效應對人民所造成的痛苦。況且就本質而言,不論台電經營不善或振興整體經濟無方,冤有頭債有主,必須承擔責任的是國營事業和馬政府,如今卻盡由人民買單。電價上漲激發廣大民怨,癥結在此;此連執政黨立委都感同身受,只有與民眾脫節的高官仍在雲端之上高來高去。
再就最基本的台電改革來說,當局這次調漲電價,顯然只因十月預定期程已到,不得不漲,對各方所詬病的台電經營管理全無負責任的交代。台電以實收資本額三千三百億元居國內事業龍頭,幾乎壟斷從發電到輸配電過程,其經營管理績效屢受批評,不論投資與設備使用效率、備載容量過高、輕忽能源多元發展,乃至於被指向民間電廠購電利益輸送、員工福利浮濫等諸多問題,都未因此次電價上漲同時向社會有負責任的說明。從而,公眾所看到的,只是「漲價等於改革」、「全民補貼台電」的陳腔濫調,去年演了一次,如今再來,台灣人民豈能接受!
我們因此希望國會,善盡為人民把關的責任,對提高電價方案及台電改革做好監督工作。被霸凌還當墊背的立委,會讓人看不起,立委諸公應即自立自強,強力與人民站在一起。
我們都是「火星人」
美國地球化學家提出證據指出,地球的「生命種子」可能並非土生土長,而是透過隕石或火山爆發,從「紅色星球」火星遠道而來。換言之,地球可能不只有火星來的「外星人」,地球所有生命其實都來自火星,因此我們都是「火星人」。
維斯海默科技學院(Westheimer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教授貝納(Steven Benner),是在美國地球科學學會和歐洲地球科學協會於義大利舉辦的歌德施密特大會(Goldschmidt Conference)上發表提出兩個論點,證明地球的生命來自火星。
貝納將論據之一稱為「瀝青」弔詭。他說,所有生物都是由有機物組合而成,但如果只是將熱與光等能量加到有機分子上,然後任由其自生自滅,它們永遠都不會形成生命,而是會變成一坨「瀝青」狀的東西;但某些化學元素似乎可控制有機物變成「瀝青」的傾向,特別是硼與鉬乃攸關有機物形成生命的關鍵,因此擁有這兩種元素的礦物質,對啟動生命至關重要。
配合地球環境 啟動生命
貝納指出,含硼的礦物質可幫助碳水化合物形成生命發生前的化學物質;鉬可擷取那種分子,重新組合後形成核糖,進而形成核糖核酸。最近的火星隕石分析發現火星有硼,貝納認為,火星上也有氧化形式的鉬。
貝納表示,鉬扮演的是催化劑,可讓有機分子發展成初期的生命結構,且鉬必須是高度氧化形式,才能影響生命的形成。由於地球初生時幾乎沒有氧氣,不可能擁有氧化鉬,因此地球生命起源並非原生,而是來自外部,極有可能是透過隕石撞擊或火山爆發來到地球,播下生命的種子。
貝納提出的第二個弔詭是「水」。地球初生時全部覆蓋在水面之下,不止硼結晶無法形成,一級遺傳分子「核糖核酸」(RNA)也會遭腐蝕;相較之下,火星雖然也有水,但覆蓋面積比地球少很多。
貝納說,前述兩種證據都建構了我們其實是火星人的理論。換言之,生命種子搭岩石便車,千里迢迢來到較適合成長茁壯的地球。
「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
50前年的今天
five decades ago today
美國人來到這個光榮的地方
Americans came to this honored place
提出權利要求
to lay claim
我們開國時的一個承諾
to a promise made at our founding
我們認為這些真理不證自明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人皆生而平等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因為他們遊行
because they marched
民權法才通過
the civil rights law was passed
因為他們遊行
because they marched
我們的投票權法才通過
our voting rights law was signed
因為他們遊行
because they marched
機會和教育的門被打開
doors of opportunity and education swung open
使他們的子女終於能夠
so their daughters and sons could finally
為自己構想一個人生
imagine a life for themselves
超脫洗別人的髒衣服
beyond washing somebody else's laundry
或是擦亮別人的皮鞋
or shining somebody else’s shoes
但我們也可能會侮辱那些英雄
but we would dishonor those heroes as well
暗示說
to suggest that
這個國家的工作已經差不多完成了
the work of this nation is somehow complete
道德宇宙的軌跡
the arc of the moral universe
或許終歸正義
may bend towards justice
但並非自歸其道
but it doesn't bend on its own.
要確保這個國家所獲得的改善
to secure the gains this country has made
需要時時刻刻的警醒
requires constant vigilance
不是自滿
not complacency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林肯紀念堂臺階上發表演說,紀念50年前,25萬人在首都華盛頓遊行,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發表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
臺灣史時空旅行 Traveling in Time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長年以來致力於學術研究與史料徵集,為臺灣的文化傳承做奠基的工作,為呈現該所檔案館典藏史料的數位化成果,介紹臺灣史研究資料的多樣性,特別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共同精心規劃「時空旅行」特展。展期自102年8月29日起至12月25日,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2樓數位文化展示中心進行展出。展覽內容包括清代至戰後初期的部分歷史人物資料,搭配靜態檔案展品與數位多媒體展示,述說1860年臺灣開港後直至1960年代,居住與來往臺灣的人群所經歷的精采故事。
展出的資料包含清代官員沈葆楨、鹿港郊商許志湖家族、長崎泰益號陳氏家族、貿易商堤林數衛、茶商三好德三郎、藝術家陳澄波、鋼琴家高慈美、民族運動家林獻堂與楊肇嘉,以及臺灣總督長谷川清的檔案。內容包括原散藏於各地的民間文書,如家書、老照片、日記、藝術創作手稿、證件等。藉由各方人士提供或捐贈珍貴檔案文獻,使得這些屬於臺灣人的歷史記憶得以被重新認識,當中有島內外經貿網絡、知識人的革命抱負、海外遊子的思鄉情懷等。邀請您跟隨著百年來旅居與原住島嶼的旅人足跡,踏尋不同時空點的臺灣,並放眼世界,發掘屬於這塊土地與人民的珍貴回憶。現場除了靜態展板文字及藏品展示之外,也精心規劃多項現場互動活動,包括寓教於樂的數位遊戲、多媒體影片放映、旅行明信片郵寄、時空旅行護照戳印收集等活動。
2013年適逢臺史所20週年所慶,在即將跨入另一個里程碑之際,透過本次展覽突顯該所歷年來史料徵集的特色,即個人與家族文書、民間文書典藏。另一方面,人人都是歷史長河的主角,傳達「歷史」並非束之高閣的學問,而與「現在的生活」息息相關。希冀透過本展達到拋磚引玉之效,喚起一般人對資料保存的重視,拾起關懷鄉土歷史的熱情。8月29日特展開幕當日,將由臺灣史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謝國興先生主持開幕典禮,檔案提供者以及家屬後代等貴賓將蒞臨觀展,亦歡迎媒體蒞臨採訪。
時空旅行特展展期資訊
展覽名稱:時空旅行 Traveling in Time
展覽時間:2013年8月29日(四)–12月25日(三)
週一至週五 上午9點–下午5點
特別開放日:每月第一個週六 (9/7、10/5、11/2、12/7)上午9點–下午5點
展出地點: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展示中心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2樓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承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相關網站:
時空旅行特展:http://travelingintime.ith.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http://www.ith.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
中研院數位典藏資源網:http://digiarch.sinica.edu.tw
中研院數位典藏展示中心:http://digiarch.sinica.edu.tw/exhibition.jsp
8/29/2013
轉基因黃金大米引發的全球論戰
紐約時報Amy Harmon 本月一個晴朗的早晨,在菲律賓比科爾地區,400名抗議者推倒了一片農田四周高高的圍欄,將田裡種植的轉基因禾苗連根拔起。
這些禾苗若能長到開花時節,在一般穀物顆粒呈現白色的部分,它們會出現顯眼的黃色。這是因為作物中加入了來自玉米及一種細菌的基因,使得它成為同類中僅有的可以產生β-胡蘿蔔素的品種。β-胡蘿蔔素是維生素A的來源。開發人員把它稱為「黃金大米」(Golden Rice)。
8月8日這場破壞行動的參與者們擔心的是,黃金大米可能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不可預知的風險,而最終只會讓大型農用化工企業受益。這也正是長期以來的轉基因農作物利弊爭議中的一種常見的抱怨。為此,一些美國人提出,如果食品中有成分來自經實驗室進行DNA調整的農作物,那麼必須標註「轉基因」(GMO)。這些擔憂還在近幾年引發了其他針對轉基因農作物試驗田的類似襲擊。這些農作物包括,法國開發的一種可抗致死性植物病毒的葡萄、澳大利亞的一種血糖生成指數較低的小麥,及美國俄勒岡州培育的可抗除草劑的甜菜。
「我們不希望自己,特別是我們的孩子被用來做試驗,」一個牽頭抗議的務農者告訴菲律賓的報紙Remate。
但是,還未進入推廣階段就在2000年登上《時代》周刊(Time Magazine)封面的黃金大米和目前廣泛使用的其他轉基因農作物不同。那些農作物或是能抵抗孟山都(Monsanto)和其他化學品公司出售的除草劑,或能抗蟲害,這些特性對農民有益,對消費者並無直接益處。
目前,菲律賓政府即將就是否允許黃金大米在剩下四塊試驗田基礎上擴大種植規模做出決定,而這又擴展了該項技術利弊討論的維度。
黃金大米不屬於任何公司,而是由一家非營利組織國際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研發的,目的是為菲律賓,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們提供一種新的維生素A來源。菲律賓多數家庭從米飯中攝取大部分熱量,而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地區有一半人口每天以米飯為主食。每年,關鍵營養物質的缺乏造成25萬至50萬名兒童失明。亞洲及非洲有幾百萬人受到影響。這種營養不良還會損害免疫系統,以至於每年有200萬人死於本不應致命的疾病。
對試驗田的破壞以及該行動背後的理由讓世界各地的科學家群情激奮,他們開始反駁這種轉基因技術損害健康和環境的說法。在數千名科學家簽名支持的黃金大米請願書上,科學家們對於如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這類倡導組織表示出了極大憤慨。在他們看來,這些組織同時在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利用了人們對於轉基因的不當恐懼。還有一些科學家則利用其它渠道向美國美食愛好者和菲律賓務農者傳達對於轉基因農作物的廣泛科學共識,那就是轉基因農作物本質上並不比其它農作物更具危害性,這是可以通過可靠測試來驗證的。
他們認為,這不僅與強化水稻的未來休戚相關,更關乎這項技術是否可以得到合理評估,而該技術存在提高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營養水平的可能性。
「關於轉基因農作物,有太多的錯誤信息被人們當作事實,」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自然科學學院院長、基因及生物學教授邁克爾·D·普魯加南(Michael D. Purugganan)說。為消除人們對於健康威脅的擔心,他為菲律賓媒體機構GMA 在線新聞(GMA News Online)的科普欄目撰文:「添加的可生成維生素的基因並不是什麼人工生產的奇怪物質,」他寫道,「胡蘿蔔、倭瓜和其他瓜類作物中都有同樣的基因。」
普魯加南研究的是植物進化,並不從事轉基因農作物研究,之前也從未參與過關於轉基因作物利弊的公眾討論。但成長於馬尼拉中產階級家庭的他感到,必須要就黃金大米發表意見。「西方世界之所以批評轉基因作物,主要是由於他們不了解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有多麼糟糕,」他說。
一些轉基因作物的擁護者認為,若不是被反對者出於毫無根據的恐懼混為一談,很多更重要的問題更容易得到解決,如在徹底解決飢餓和營養不良問題的進程中,生物科技應該佔有何等的優先地位,以及如何避免相關技術被少數公司所壟斷。
「科學家該站起來吶喊了,『不要再散布謊言,不要再散布恐懼,』發起請願的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教授尼娜·V·費德洛羅夫(Nina V. Fedoroff)說。「我們說的是挽救數百萬人生命的問題。」
正是由於這種看似高尚的意圖,質疑黃金大米的生物技術懷疑論者超出了強行破壞田間試驗的抗議人士的範疇。許多國家禁止培育任何轉基因作物。黃金大米在21世紀初首次見諸媒體後,印度的環保主義者凡丹娜·娷瓦(Vandana Shiva)稱之為「特洛伊木馬」,目的是為所有的轉基因作物贏得公眾支持,而這種作物將以犧牲貧窮的務農者和消費者為代價來為跨國企業牟利。
2011年,對農業產業化持批評態度的邁克爾·普蘭(Michael Pollan)撰寫了一篇名為《黃金大謊》(The Great Yellow Hype)的文章。文中認為,黃金大米的研發也許是為了「贏得辯論,而不是為了解決公共健康問題」。他援引的例子是生物技術業打廣告的時候突出這種大米的優點,而要想其中的維生素A達到起作用的劑量,得攝取巨量的大米。
不過,黃金大米後來經過了改良:現如今,一碗大米足以提供健康兒童每日所需的維生素A攝入量的60%。傑拉爾德·巴里(Gerard Barry)是國際水稻研究所的黃金大米項目負責人。必須說明,他曾在孟山都公司任高級科學研究員兼管理人員。他指出,黃金大米如果成功,本可以緩解諸多疾苦,而破壞其名聲的作為是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有些批評人士認為,只需鼓勵貧困家庭食用含β-胡蘿蔔素的蔬果即可。他表示,這些人忽視了實現這一建議所面臨的成本與現實困難。
早在基因工程的起步階段,能產生β-胡蘿蔔素的大米就被認定為具有對全世界的窮人產生最大影響的潛力。這種大米的研究一開始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和歐盟(European Union)的資助。經過10年的研究,到1999年,學術界的科學家英戈·波特里庫斯(Ingo Potrykus)與彼得·拜爾(Peter Beyer)終於通過把水仙和細菌DNA加入水稻基因的方式成功地產出了β-胡蘿蔔素。他們將專利權授予了一家農業公司,條件是該技術及其任何改進都應當免費贈予發展中國家的貧窮務農者。這家公司後來成為了先正達(Syngenta),它保留了在發達國家的專利權,可能將其當作維生素補充劑的替代品推出。後來,先正達的研究者把水仙基因替換為玉米基因,從而改善了β-胡蘿蔔素的產出量。
巴里博士稱,如果黃金大米獲得菲律賓政府的批准,對貧窮的農民而言,將不會比普通大米的成本高,而且他們也可以免費儲存種子並多次種植。根據已知的情況,它不含已知的過敏原或毒素;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指導原則進行的實驗顯示,它產生的新蛋白質能在人工胃液中快速分解。美國的一家實驗室正在進行一項小鼠餵養實驗。黃金大米與其他品種雜交——有時也被稱為「基因污染」——的可能性也已得到研究,結果發現,由於水稻是典型的自交作物,這種可能性有限。而且,黃金大米能產生β-胡蘿蔔素這一點沒有顯示出對可能混合種植的自然品種的生存具有競爭優勢或劣勢。
如果說黃金大米是特洛伊木馬,它也不是唯一的例子。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贊助了黃金大米正在進行的最終測試,還在資助專門針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一些作物的研究,比如,抗病毒木薯(能抵抗常會導致減產三分之一的病毒)、富含鐵元素的香蕉,以及高效利用氮肥的玉米。還有一些組織正在研發抗蟲害豇豆和能產生維生素A的「黃金香蕉」。
除了對大企業控制農業的擔憂,最為廣泛引用的反對轉基因作物的理由或許是,它們可能具有目前尚不為人知的風險。與其他許多決策一樣,是否種植或食用它們的決定將取決於成本效益分析。
世界各地的糧食消費者如何就此作出衡量,將產生深遠的影響。《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在上周的社論中宣稱,「只有贏得公眾的支持,」此類作物才能出現在人們的餐桌上。
綠色和平就對通過轉基因作物補充維生素的好處不屑一顧,並宣稱將繼續反對在農業中使用任何生物技術。該組織菲律賓分部的活動人士丹尼爾·奧坎波(Daniel Ocampo)是這樣說的,「我們寧可謹慎過頭。」
對另外一些人而言,黃金大米等作物緩解疾苦的潛力才是唯一重要的事。在請願書上聯署的墨西哥人哈維爾·德爾加多(Javier Delgado)說,「這項技術可以拯救生命。但錯誤的擔憂會摧毀它。」
Amy Harmon是《紐約時報》的美國國內記者。
50年後,「夢想」不滅
紐約時報 MICHIKO KAKUTANI
時間已經不早,天氣炎熱,在走了很長一段路,花了一下午時間發表有關聯邦立法、失業、種族及社會正義問題的演講後,小馬丁·路德·金牧師(Rev. Martin Luther King Jr.)終於登上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前的講台,向聚集在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的25萬名民眾發表演說。
他看上去莊嚴肅穆,語氣沉緩地開始談論1963年美國黑人的情況,以及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頒佈100年後種族關係的「可恥狀況」。與之前的演講者不同,他沒有談及提交給國會(Congress)的特別法案或遊行者的要求。他將民權運動置於歷史長河——過去、現在和未來——及永恆的聖經(Scripture)之中。
就在金按照發言稿演講到一半時,瑪哈莉亞·傑克遜(Mahalia Jackson)——當天早些時候進行了激動人心的表演,高唱聖歌《我被責罵,我被蔑視》(I』ve Been 』Buked and I』ve Been Scorned)——從發言者所在的講台朝他大喊,「跟他們談談『夢想』,馬丁,跟他們談談『夢想』!」她指的是金之前發表的即興談話,金將發言稿推到一邊,開始就夢想這個主題發表傑出的即興演講,這段話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排比句之一。
通過這種即興的重複,金的散文一躍成為詩歌,講台變成佈道壇。在冷靜地評估社會不公現狀之後,他開始激情澎湃地談論希望——美國能成為什麼樣的國家,此時,他情緒激動,聲音逐漸加大。「我夢想有一天,」他宣稱,「我的四個年幼的孩子將生活在一個不是以他們的膚色,而是以他們的品格作為評判標準的國家裡。我今天有一個夢想!」
當天下午,也就是50年前的一個周三的下午,人群中有很多人乘坐公交車或火車從全國各地趕過來。很多人戴着帽子,穿着最好的衣服,民權運動領袖約翰·劉易斯(John Lewis)回憶稱,「當時的人們,當他們出來參加抗議活動時,他們會盛裝打扮」,紅十字會(Red Cross)會分發冰塊,幫助大家在8月悶熱的天氣里降暑。但如果說人們在參加一天的活動後已經疲憊不堪,金絕對讓他們為之一振。
金的演講不僅是「向華盛頓進軍」(March on Washington)活動的核心及情感基礎,也證明了一個人及其語言魔力所具有的變革力量。50年後,這仍然是一段能讓很多人感動落淚的演講。50年後,學生們背誦演講中最著名的名言,音樂家們也借用這些名言創作歌曲。50年後,「我有一個夢想」已經成為金追求自由、社會正義及非暴力的承諾的概述,激勵着從天安門廣場到索韋托、從東歐到約旦河西岸的活動人士。
為什麼金的「夢想」演講能跨越地域和年代,對那麼多人造成巨大影響?部分是因為金的道德構想引發了共鳴。部分是因為他有嫻熟的演講能力和天賦,能促使觀眾達成共鳴,無論是當時頂着驕陽站在國家廣場站的觀眾,還是通過電視觀看演講的,亦或是數十年後在網上觀看的觀眾。部分是因為他通過一生髮展的能力——利用充滿《聖經》及歷史內涵的語言來傳達其觀點的緊迫性。
作為浸禮會牧師的兒子、孫子及曾孫,金適應了黑人教會口頭傳教的傳統,他知道如何為教徒誦讀經文,如何回應他們。他會經常通過爵士樂式的即興演講來傳達最受歡迎的佈道式的重複語句——比如「夢想」系列,對自己和他人的話語進行剪切拼貼。與此同時,金會本能地運用英王詹姆斯欽定版《聖經》(King James Bible)鏗鏘有力的韻律及富含隱喻的語言。金的文章充滿《聖經》語錄及其生動的意象,他利用這些語錄及意象將非裔美國人置於《聖經》的背景之下——給予黑人聽眾鼓勵和希望,給予白人一種本能的認同感。
向華盛頓進軍活動的整個演講回蕩着《聖經》的韻律及與其相似的語句,金大量提到其他能夠讓聽眾產生共鳴的歷史文本及文學作品。除了提及先知以賽亞(Isaiah)(「我夢想有一天,低谷升高,高山下降」)和阿莫斯(Amos)(「不達到公正似水奔流,正義如泉噴涌,我們決不會滿意」),還提到了《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不可剝奪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和莎士比亞(Shakespeare)(「黑人合理不滿的灼熱酷暑」),以及流行歌曲,比如伍迪·蓋瑟瑞(Woody Guthrie)的《這是你的土地》(This Land Is Your Land)(「讓自由之聲響徹紐約州的崇山峻岭」,「讓自由之聲響徹加利福尼亞州的婀娜群峰」)。
與此同時,金也把他的觀點放在一個歷史的連續進程中,為它們賦予了傳統的權威和同盟的分量。他所述的美國夢,會讓一些聽眾有意識或無意識地憶起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在1935年的一首詩作中發出的呼聲:「讓美國成為有夢的人夢寐以求的那場酣夢」,以及W·E·B·杜波伊斯(W. E. B. Du Bois)所描述的「精彩的美國,開國元勛的夢想」。他在華盛頓大遊行發表的演講中,最後幾句話來自一首黑人靈歌,它們提醒聽眾,奴隸們對自由的希望一直懷抱信心:「終於自由了!終於自由了!感謝全能的上帝,我們終於自由了!」
如果你不太熟悉非裔美國人音樂和文學,這裡我們稍作介紹:金的講話中使用了直接的、帶有愛國內涵的典故。就像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說》(Gettysburg Address)中通過援引《獨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重新界定了開國元勛對美國的願景一樣,金也在「夢想」演講中提及了《葛底斯堡演說》和《獨立宣言》。這些特意做出的呼應,幫助實現了民權運動道德基礎的普遍意義,並強調其目標跟開國元勛們對美國的最初願景一樣具有革命性。金對「有色公民」的美國夢,跟「所有的人都平等」的美國夢正好相當,不多也不少。
至於金引用《你是我的祖國》(My Country, \'Tis of Thee)——一首婦孺皆知、堪為國歌的歌曲——的歌詞,則是強調民權工作者在這個重塑美國的計劃中的愛國信念。對於金而言,這也可能喚起了他的一些個人回憶。一天夜裡,有人用炸彈襲擊了他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的居所,危及到他妻子科蕾塔(Coretta)和襁褓中的女兒的生命,人群聚集在他的住宅前,金安撫他們說:「我希望大家愛我們的敵人。」據說當時他的一些支持者突然開始唱起歌來,其中有讚美詩和《你是我的祖國》。
華盛頓大遊行以及金的「夢想」演講,對《1964年民權法案》(1964 Civil Rights Act)的通過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1965年率領的從塞爾瑪到蒙哥馬利的重大遊行,也推助了那年晚些時候《投票權法案》(Voting Rights Act)的通過。雖然金在1964年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他緊張的日程安排(每年發表數百次演講),以及民權運動的分裂和國內暴力活動的加劇給他帶來的挫敗感,導致他在1968年遇刺之前變得日益疲憊和抑鬱。
今天再聽金的講話,想到他把生命獻給了這份事業,令人倍感辛酸。在奧巴馬總統第二個任期內,提及20世紀60年代初可怕的種族關係狀態,也讓人更加沉痛。當時在南方許多城鎮,黑人和白人的學校、餐館、酒店和浴室仍然各自分開;對黑人的住房和就業歧視則在全美各地普遍存在。就在「夢想」演講之前兩個半月,喬治·華萊士(George Wallace)州長站在阿拉巴馬大學門口,企圖阻止兩名黑人學生註冊,第二天,民權活動家邁德加·艾佛斯(Medgar Evers)就在密西西比州傑克遜的家門前遇刺身亡。
金知道,「把我們國家的刺耳的不協和音,轉變成一曲優美動聽的兄弟情誼交響曲」並不容易——這樣的困難至今仍在,有關選民登記法的新辯論以及特雷沃恩·馬丁(Trayvon Martin)槍殺案就是明證。金也許沒有預見到會有一位黑人總統在林肯紀念堂前(現在距離這位民權領袖自己的紀念碑僅幾步之遙)紀念他的演講發表50周年,但他確實勾勒了一幅「踏上種族平等的陽關大道」的未來夢想。而且,他也以苦樂參半的先見之明看到,1963年,用他的原話說,「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開端。」
遠離腹部肥胖,隨時縮腹3秘訣
美國求職網站「立業網」(Careerbuilder.com)日前調查發現容易發胖的職業排名,依序為行政人員、工程師、教師、護士,以及資訊工程師,多數上班族因久坐不動、常吃外食等習慣造成腹部肥胖,長期會增加慢性疾病的風險,此時不妨學護理師做縮腹運動,享「瘦」少負擔。
上班族發胖的原因很多,其中因工作久坐不動是主要原因,其他則為因壓力大而狂吃、吃外食、吃零食,以及飲食習慣不良。此外,工作忙碌若錯過用餐時間,血糖平衡與情緒穩定受到影響,容易因餓過頭而吃過量。
腹部肥胖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腹部是最容易察覺發胖的部位。彰化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促進中心護理師謝嫚妮表示,若人類生理處於戰鬥狀態,身體會囤積脂肪來對抗饑餓,也就是說腹部脂肪有保護內臟及儲存熱量的任務,
適量的脂肪可保護內臟,維持正常生理機能運作,但若因缺乏運動而大量囤積脂肪、形成贅肉,長期會導致身材走樣,增加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的可能性,危害健康。
消除腹部脂肪 縮腹小秘訣
怎麼消除腹部的多餘脂肪?謝嫚妮護理師分享以下「腰瘦」小秘訣:
1.靠牆站立、讓身體記憶正確姿勢:每天10至15分鐘,讓整個身體背向緊貼牆壁,頭、肩膀、臀背、腳跟貼緊牆面,專心記下身體的位置,如果用心做,幾分鐘後就會很累,肌肉也會發酸。
2.縮腹原則三部曲:挺直背部、肩膀放鬆、下巴內收、雙肩後拉(慢慢的往後拉,小心不要挺胸或柪背)、用力縮腹,縮腹時需保持自然呼吸,用力把肚子往內縮,記得不要聳肩,背部的肌肉維持往上伸展。
3.隨時隨地、縮緊小腹:不當的姿勢會讓原本已經禿出的肚子顯得更大,隨時提醒自己挺背、拉肩、縮腹三部曲,不管是走路、坐在辦公桌前、或是在吃飯、洗澡、騎摩托車時,都不忘維持正確的縮腹動作。
謝嫚妮護理師以自身經驗分享,剛開始做縮腹時很不自然,肩膀容易緊張與高聳、呼吸也變得不順暢,但是透過不斷的練習,越來越習慣之後,效果就會越來越好,不僅可矯正姿勢,帶動肌肉力量的提升,核心肌群有力氣,也能預防下肢的運動傷害,更重要的是腰圍越來越細。
大學校長憂博士生當助理訓練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今天表示,台灣高等教育習慣把博士生當「助理」訓練,而非「學者」。
財經立法促進院今天舉辦「2013財經立法高峰會」,最後一場次邀請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多位校長談論教育改革與國家競爭力議題。
吳思華指出,台灣培養博士生,應以未來能到「世界百大」任教為目標。最近他得知,澳門大學擴編,要徵聘百位教師,台灣培養出來的年輕學者,是否能「走出去」,就是一個觀察指標。
吳思華說,台灣高教的問題,在於把博士生當「助理」訓練,而不是當「學者」。例如在博士班的訓練中,多是跟著教授做特定研究,鮮少接觸教學方法。
吳思華認為,「教研合一」是解決之道,他以瑞典的作法為例,國家給予本土培養的博士3年的博士後獎學金,其中2年在國外研究深造,1年在國內工作、訓練教學方法和增加經驗。吳思華認為瑞典的作法值得台灣參考,「只要國家願意培養,一定會有競爭力。」
成功大學校長黃煌煇則認為,台灣的高等教育應培養多元人才,不能太過單一,「大學不怕多,只怕沒有特色。」
黃煌煇舉例,世界高教產生的專利,能夠技術轉移給業界的約占3%,台灣則只有0.3%,可見「純學術」的研究太多,大學只懂得培養學術人才。他說,「就像所有女孩子都長一個樣子,男孩子不會喜歡,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元。」
多吃花椰菜 預防關節炎
花椰菜不僅可以防癌,英國最新研究發現,花椰菜中的成分也可以防止發炎,以及使軟骨組織保持強健,降低關節炎發生率。屬於十字花科的花椰菜,被認為擁有豐富營養,包括維他命A、B、K、C及鉀、鋅及纖維,至於甘藍菜等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也都含有的硫化物成分,可以分解致癌物,避免體內形成腫瘤。
英國東英格蘭大學透過老鼠實驗以及牛軟骨細胞研究發現,花椰菜或甘藍菜中,含有抑制酵素破壞老鼠軟骨組織的成分,目前研究人員正加速讓20位預計會進行關節炎手術的病人接受人體實驗,這些受試者將攝取為期2週的花椰菜飲食,之後進行手術,研究團隊則將從病患取得的組織觀察對人體是否有保健效果。
受限時間短促,研究者雖認為不太可能立即修復受損的關節,但仍可做為預防及治療關節炎的參考之一。
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蘿蔔苷(glucoraphanin),人體吸收後會將這種成分轉換成蘿蔔硫素(Sulforaphane),達到抑制發炎的功效,同時確保軟骨不會因為發炎而受損,降低關節退化或疼痛的風險。研究者黛衛森表示,「病人一天吃100公克花椰菜,等於是一般人很輕鬆吃完的份量,就能有保健功效。」
根據英國關節炎研究中心代表史恩曼表示,「過去研究一直無法證實食物或飲食是否可降低關節炎的形成,如果這次人體實驗能證實,將是一大突破。」
據統計,英國約有850萬受關節炎所苦,美國則有1240萬人。稍早這項動物實驗結果已刊登在《Arthritis & Rheumatism》期刊。
早睡早起身體好
「早睡早起身體好」每個人都朗朗上口,但夜幕低垂時,躺在床上手機滑著滑著,時間不知不覺就到了凌晨1點,又跌入晚睡晚起的惡性循環,或是明明睡滿8小時,起床還是很累,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中醫師指出,錯誤的睡眠時間和方式,只會讓人越睡越累,平常就應調整作息,讓身體在對的時間休息。
萬芳醫院傳統醫學科主任中醫師黃中瑀表示,一覺醒來卻感到疲倦,很可能是睡眠時間錯誤,很多人假日貪睡,以為可以補償週間沒睡飽的時間,但其實「補眠」只是欺騙身體,容易越睡越累,最好的解決辦法還是調整作息,以下整理3大睡眠迷思,睡的「對」比睡的「多」更重要。
迷思1:早睡才能早起?
許多人會認為,一定要先早睡,隔天才能早起,但黃中瑀醫師指出,要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先從早起開始吧!練習每天晨間在固定時間起床,活動一天後,身體也會漸漸在固定的時間感到疲倦,久而久之便可有正常的睡眠作息,而不是逼著自己早睡,隔天卻又睡到很晚,睡眠時間太長對身體恢復精神也沒有幫助。
迷思2:假日補眠還睡眠債?
週間因課業、工作繁忙,很多人常睡眠不足,於是逮到週末就拼命補眠,常常一覺醒來已經下午3點,感覺好像把整個星期的精神都補回來了,但這樣的錯誤補眠只是在騙身體,最重要的還是調整平常作息,不然最後只會越睡越累。
如果真的需要補眠,建議午睡才是正確的方式,黃中瑀醫師指出,適當的午睡比假日狂補眠更有幫助,每天中午小睡一下,時間約在30到60分鐘內,且最好在下午3點以前,讓晚間的睡眠品質更好。
迷思3:不管白天或晚上,睡滿8小時就可以?
有些人習慣晚上出去玩,用白天的時間睡覺,認為只要一天之內睡滿8小時,就有讓身體充分休息,但以中醫觀點來說,一天24小時共分為12個階段,在經絡循環中,11點至1點和1點至3點,各是膽經與肝經運行的時刻,最好能熟睡,才不會影響代謝機能。
以最理想的狀態來說,最好能晚上10點就寢,最晚還是要在午夜12點前睡,讓身體有適當休息時間,而睡眠時間長短則不一定限制於8小時,以每個人情況而定。
【中醫師小叮嚀】:
想要助好眠,平時除了作息正常,還要少喝咖啡、茶等容易影響睡眠的飲料,辛辣刺激的食物也要避免,且不要在睡前吃太多東西,建議空腹入睡,如果是長期失眠,或是淺眠、多夢睡不好,就要盡快諮詢專業醫師,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也可能是因為生理病症影響,必須早點抓出病因,才能一覺好眠。
Allen Chen 懷想錄: 「神祕的事物是我們所能體驗最美麗的東西,它是所有藝術及科學的源頭。無法有此感受的人,不能再停下思索、...
Allen Chen 懷想錄: 「神祕的事物是我們所能體驗最美麗的東西,它是所有藝術及科學的源頭。無法有此感受的人,不能再停下思索、...: “The most beautiful thing we can experience is the mysterious. It is the source of all art and science. He to whom this emotion is a strange...
台電無代價的虧損伊於胡底
經濟部宣布十月電價調漲,漲幅低於稍早宣布的幅度,並針對家庭及小商店拉高了不調漲的度數門檻,使一千多萬民生用戶免受漲價之苦。新方案充分照顧了民生用戶的感受,而調整偏低的工業用電,也多少有合理化的用心。但從大局看,台灣電價維持「亞鄰最低價」卻無助競爭力,台電瀕臨倒閉的危機依舊存在,電力結構還是「賣一度虧一度」。
台電之所以陷入今天動彈不得的處境,除了核四的燙手山芋外,主要是電業自由化及綠色能源風潮在推動上的瞎子摸象。在台灣扭曲的政商環境下,任何立意良好的政策都引來無恥政客的鯨吞蠶食;長期扮演利益轉換「大水庫」角色的國營事業則被當成禁臠,導致台電的虧損劇增。若不實事求是,直接針對病灶下手,調漲電價只是聊勝於無。
其實,電價該不該調,民眾心中自有一把尺。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該繳的費用不會不繳;而若是國際燃料價格上漲,每個用戶再痛也得付。問題是,主導費率調整的經濟部、台電公司必須誠實告訴社會大眾:我們的電價是貴或便宜,究竟是怎麼算的?台電團隊確實盡到了有效而負責的經營嗎?
正當反核聲浪高漲,最該討論的,就是使用不同燃料所產生的電力,對電價有何影響?偏偏這部份的討論,卻遭到政客的操弄和誤導。他們一味空泛地談安全,撇開國際燃料價格上漲的事實不談;一味指責核能危險,卻不說天然氣的價格高出幾倍,乃至對電價影響如何。在野黨毫不在乎自己執政時如何撥款核四要求趕工,卻把核四一舉推給執政黨的無能,也導致民眾對電價調升的政治化與情緒化反應。
能源價格長期未能合理化,加上國營事業長期不在乎「虧損遞移」,是造成台電虧損到「黑洞」般難以填補的原因。反正主事者滿六十五歲退休,虧損列入帳面移交,又不計入個人經營績效;在這種情況下,績效好又如何?虧損累累又如何?
這次漲價,一年可為台電挹注五百億元收入;但即使如此,台電仍無法解脫瀕臨破產的命運。以今年父親節當天高溫達三十九點三度的供電環境看,台電備轉容量隨時可能不足而導致斷電,這是民眾必須了解的危機。因此,用電戶再不滿意電價,也該了解在火線上冒險搶修線路的基層台電員工有多辛苦。必須提醒的是,當天的電力,是靠著高價的燃氣發電撐場面,綠色能源風電的比率根本不到百分之一。面對這樣的事實,國人不能偏聽那些口頭反核者隨意吹噓綠能神效的氣球。
基載電力結構惡化,是台電最難解的問題。以台灣的供電環境,核電、燃煤、火力等所謂「做苦工」的基載電力,必須要達到六成五,才可能達成供電的穩定與低廉。但現在的情況是,基載電力僅勉強達到四成,夏天超載的用電都必須仰賴高價的氣渦輪、燃油供應。因此,細看這次電價方案,台電「虧本經營」的景況,其實沒有任何改變。
再者,一些時空環境已經變化的政策,也必須要大修。例如,工業用電的低價優惠,高附加價值產業並不買帳,而依賴低電價的產業,卻因此長期缺乏節能更新動機。成本達三塊多、卻只售不到一元的離峰電價,造成鑄鐵、染整等低附加價值產業不肯撤走或轉型,這說得過去嗎?
這次漲價調得小心翼翼,其結果,必然是政府要以納稅的人錢來補貼台電的虧損。這除使政府赤字益形惡化,更將產生全民補貼能源使用大戶的不公不義問題;而台灣電價遠低於國際水準,也將不斷降低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警覺。
台灣電價偏低,其實民眾都瞭解,也願意負擔合理的電價來達成產業成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遺憾的是,政府和台電對電價諱莫如深,造成電力價格始終不透明、低附加價值產業無法汰換。而台電從「光榮慘業」淪為「必要之惡」,這種無代價的虧損,伊於胡底?
一位老師的沉痛心聲
這學期,我看到一堆年輕人繳了學費,卻不來教室上課。這奇怪的現象或許與大學錄取率突破90%有關。但這也讓一群"不適合念大學"的年輕人進入大學。
他們其實是虛度4年青春的生命、耗損國家社會的資源、浪費父母親的血汗錢。這群年輕人非但對社會無貢獻度,反而培養出毫無競爭力的能力與態度。
如我所授課的課程中,選課學生60人,會來上課只有20個人,其他40位幾乎從未出現。而來上課的20位學生,有2/3在點完名後,立即整理桌面,鋪上外套,開始睡覺。
這個現象,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為台灣的社會每年耗損幾千億,在做這樣的事情,而這幾千億,就只為印出一張張 "沒有用的大學文憑"。
我很好奇這樣的情形,所以詢問其他的專任老師:「學生都沒來上課,你們怎麼給成績?」得到的回答是:「就算要當掉他們,也千萬不要給0分,至少要給50分,這樣學生的學期平均成績才不會太難看。」
他們偷偷告訴我:「教這些學生,會澆熄老師們對教育工作的熱忱,但你若要在這裡工作,就要習慣、適應這樣的情形。」
這些回答,無法滿足我,因為我實在非常好奇沒來上課的學生如何得到成績。
我問學生這個問題,學生說:「考試沒來考、或不及格,只要跟老師說一聲,就可以補考、再補考,考到及格為止,或補繳報告…」
看到教室中倒頭就睡的學生,還有一大堆從未出現的學生,這讓我想起陳玉峰老師講過的一個故事。
以前陳老師在墾丁國家公園服務,當時這個地區有許多農家用雞糞施肥,以致蒼蠅滿天飛,密度極高。
陳老師當時用腳向地上的一群蒼蠅一踩,居然也會踩死二、三隻,他說這是因為在這裡的蒼蠅沒有「對手(天敵)」,以致笨笨的就可以活。
如果在臺北市,一隻蒼蠅要活下來,它必須時時刻刻非常謹慎、小心、動作迅速… 不然一不小心就會死在蒼蠅拍之下。
這個故事,陳老師在隱喻現在的年輕人,因為國家的政策,讓大部分的年輕人培養成如同笨笨的蒼蠅一樣,這群笨笨的蒼蠅中,還是有「精明」的,但這需要經過災難的考驗,即天擇才會出現。
可預見的,未來台灣許多的年經人,在時代的巨輪下,將會歷經慘痛的過程,最後才會留下適存者。
悲痛!為何一個國家的教育淪落至如此?
僅能期待在未來的大災難後,台灣的教育,能徹底反省,引導每個人的特質、興趣… 讓每個人在社會中,能扮演適當的角色,貢獻社會。
但,我還是得坦承:這只是幻想罷了。
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社會每年耗損上千億,長久下來「元氣大傷」,一群「靠爸族、靠媽族」形成,欠缺競爭力。台灣的未來堪慮。
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對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的演講
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受邀到母校普林斯頓大學對畢業生演講。雖然只有短短12分鐘,但卻令在場畢業生印象深刻。
貝佐斯很喜歡外祖父母,夏天常去他們在德州的農場過暑假,幫忙修理風車、幫牛打預防針,下午一起看肥皂劇。有一年的旅行,他印象特別深刻,學到了人生重要的一課。下面是貝佐斯的演講摘錄,很值得您慢慢品味與欣賞:
在我10歲的時候,利用各種機會練習算術,計算汽車每加侖跑多少英里、算買菜買了多少錢… 我記得當時曾經聽過一個廣告,每吸一口菸就會減少幾分鐘壽命。
在那個夏天的長途拖車旅行途中,我決定為抽菸的外婆算一算。
我計算她大概一天抽幾根香菸、一根菸可以抽多少口,算出我覺得滿意的合理數字後,我從後座把頭伸到前座,拍拍外婆的肩膀,驕傲地公布:「如果每吸一口菸會減少兩分鐘壽命,你已經少活九年了。」
我原本期待外公、外婆會稱讚我聰明、數學好:「傑夫,你好聰明,已經能夠算這麼複雜的數學,算得出來一年有幾分鐘,還會除法。」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外婆聽完後就哭了,我坐在後座,不知道該怎麼辦。
外公一路靜靜地開車,後來把車停在高速公路路肩。
外公下了車,繞到後座把車門打開,要我下車跟他走。當時我心想:「我闖禍了嗎?」
外公是非常聰明、不多話的人,他從來沒有兇過我一句,但是,這將會是第一次嗎?還是他會要求我回到車上跟外婆道歉?
我們站在拖車旁,外公看著我,柔和平靜地說:「傑夫,有一天你會明白,﹝仁慈﹞比﹝聰明﹞更難。」
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天賦"與"選擇"。﹝聰明﹞是天賦,﹝仁慈﹞是選擇。
天賦與生俱來,但是選擇就難了。如果不小心,你們可能就會被聰明誘使做了傷害仁慈的選擇。
你們是一群很有天分的人,頭腦聰明又能幹,這點我毫無懷疑,因為要進入普林斯頓大學是非常競爭的,不聰明是進不來的。
在這充滿創新驚奇的世界,聰明是優勢。但是,你們將如何運用自己的天賦?你們會以天賦為傲,還是以你的選擇為傲?
十六年前,我創辦亞馬遜。我無意間發現網路使用一年成長23倍,我從來沒有見過、也沒有聽過任何東西成長得那麼快。
我對於建立一家可以賣幾百萬種書的網路書店這概念非常興奮,這種規模在實體世界不可能存在。
那年我正好30歲、剛結婚一年,我告訴太太我想要離職去做網路書店這件瘋狂的事,可能不會成功,因為大部分的創業都失敗了,我也不太確定失敗後會如何。
我太太也是普林斯頓校友,她告訴我,我應該創業。她提醒我,在我小時候就已經是車庫的發明家。
我用裝了水泥的輪胎做出自動關門器,用雨傘與錫箔紙做了不太好用的太陽能鍋,還做了烤盤鬧鐘。我一直希望當個發明家,我太太希望我能做自己有熱情的事。
我沒有多想如果試了失敗會不會後悔。如果連試都不試,我想我會一直掛記著這件事。經過考慮後,我選擇較不安全的路、追求熱情。
我為自己的選擇感到驕傲。
明天,完全由你們書寫的嶄新的人生新頁,真的要開始了。
● 你將如何發揮你的天賦?你會做什麼選擇?
● 你是照習慣行事,還是你將追求熱情?
● 你會遵循成規,還是要創新獨特?
● 你會選擇安逸的生活,還是選擇奉獻與冒險的人生?
● 你碰到批評會畏縮屈從,還是堅持自己的信念?
● 你犯錯是會哄騙掩飾,還是坦承道歉?
● 你會因為害怕拒絕而不敢敞開心房,或是願意墜入愛河?
● 你會選擇打安全牌,還是會浪漫一點、超過極限冒險?
● 遇到困難,你是會放棄,還是不顧一切繼續前進?
● 你是憤世嫉俗的批評者,還是務實的建設者?
● 你會為展現自己的聰明而傷害別人,還是選擇仁慈?
我敢說,當你們80歲的時候,靜靜回想,在心中對自己敘說一生的真實故事,其中最鮮明、最有意義的將是你做的一連串選擇。
人生就是由選擇所創造的。為自己創造一個偉大的人生故事。
祝你們好運。
年輕人:我們沒那麼想改變世界
邱亭雁 高中生 我是一位高三生,離我決定未來的時間所剩不多,大家常會聊到想念的科系和未來的夢想。
我們班的第一名說:「我想要鐵飯碗,然後趕快結婚」;一位雄中的朋友說:「我想賺夠錢後趕快退休開咖啡廳。」這顯示台灣的年輕人(也將是高學歷者)對未來缺乏冒險的創業精神。而我家附近開了一堆小店家,卻在一年內紛紛倒閉,這也顯示多數願意創業的人,只是為了尋求溫飽而沒有能力評估創業風險。國家花了那麼多錢栽培了高學歷分子,他們對國家貢獻竟然這麼不高,這是否太不經濟了?
我對這些現象有些看法:
一、家庭,多數家長絕對不會看見小孩去走危險的路而不阻攔,從小花那麼多心血培養小孩,就是希望他們能成大業,但小孩長大後卻阻攔他去實現夢想,這就是現在台灣說奇怪也不奇怪的現象。
二、勇氣,小時候總把夢想說得好大好大,一連串的社會化卻把勇氣削掉了一大半,從有勇無謀,變成了有謀無勇。在我們這個什麼都不缺的年代,實在沒什麼理由讓自己從岸邊跳下海裡。
我曾經問一個好朋友:「我們一起改變世界好不好?」她說:「不要,太難了,沒有投資報酬率。」我相信多數年輕人都是這樣想的,因為我們覺得「我們做不到」。
三、教育,這也是我認為最急迫需要改變的。我處在高中階段,我們的目標都是考上「好大學」,但大多數學生並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更有明明知道自己要什麼,卻因沒考上好大學裡自己的理想科系,就填了自己根本沒興趣的科系,甚至根本不知道那個科系是做什麼的。
我們都還沒確定好方向和目標就被逼著草率選擇我們的未來,讀了後悔,休學再重新開始,這不就又浪費國家資源了嗎?就算沒有休學,出社會之後找了一個跟所學無關的工作,人不就沒有盡其用了嗎?
要讓台灣人才更有效率地運用,應該從教育開始,我們應該從小支持學生們的理想,而不是一味叫學生讀書,應該鼓勵學生們天馬行空的夢想,幫助他們尋求有效的資源,努力實現,而不是一直逼他們向現實面看齊,訓練出一堆有「基本素養」的人對社會能有多大的貢獻?要再創造台灣顛峰,是該從扎根做起。
不想讀書 只要博士學位
蕭文 醫務行政人員 大學是窄門時代,我國的高等教育是菁英教育,我在美國讀書時,台灣學生不輸給美國與大陸學生,在國際上博得的美名今天不再。
目前學校缺的是學生,而非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學校站在學生這邊,老師不斷跟學生妥協,而不是學生跟著老師學習;老師求的是自保,不便維持上課秩序;課堂上,學生或趴在課桌上睡覺,或玩手機,或當場離開教室,悉聽尊便。結果是學生混四年大學,所拿的文憑與實力不相稱,這才是真正的浪費教育資源。
多年前,我接受一位老長官的請託,協助一位國立大學博士生的課業問題。原本我認為協助是在一旁點撥,見面後,我感受到大地震般的震撼,對方的英文書本第一頁密密麻麻的寫滿中文註解,其他各頁空白;我看了看這些註解,發現註解不正確,我知道他查字典後,使用第一個中文註解。我告訴他,英文單字有不同的意思,應該將全部的註解看完,選擇一個最恰當的中文註解,他表示沒這個能力。
我好奇之下,問問看專業知識,他不知道經濟學上供給與需求曲線為何要相交,他沒有聽過彈性這個名詞,他沒有聽過泰勒與梅耳這兩個古典管理學上響叮噹的名字。他的實力只有大一學生的程度,我不知道他大學與管理碩士學位是如何拿到的。我建議他花兩年時間充實專業課程與加強英文,他表示他要的是學位,而不在乎實力,有了博士學位沒有人會挑戰他的實力,他在乎的是博士學位帶來的榮耀。幾年後,他拿到博士學位。這種不想讀書,沒有求知意願的人進入大學,才是真正的浪費教育資源。
廣設大學,將大學變成普及教育的好處是,人人都有一張大學文憑,造成大學文憑貶值,打破我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
我國的高等教育市場不是自由競爭的市場,要大學退場談何容易。
你是吃台灣米長大的嗎 ?
羅文嘉
國內重要稻米大廠「山水米」,以便宜劣質的國外進口米,假冒本地生產稻米出售一事,引來社會重視,國人憤慨。大家才剛歷經一波「胖達人」欺騙事件,馬上又來一個「山水米」作假消息,連續的情感衝擊,難怪不論從官到民都一片喊打。
這兩家業者都很可惡,一個挾著藝人光環,媒體優勢,謊言大剌剌吹,鈔票大把把賺。一個以政府輔導有案,又大打鴨間稻有機品牌,一副本國優良廠商形象,結果竟然連三等米都要拿國外低等貨來假冒,你說氣不氣人。
這兩個事件,都是屬於廣告不實的詐欺行為。偏偏在這個消費社會裡,人們的購買行為,絕大部分來自廣告影響力。
所以,不擇手段的廣告內容,以及違反倫理的置入性新聞,早就充斥台灣、處處皆是。從政府、政黨、政治人物的政策宣示、選舉口號,到食、衣、住、行、育、樂,日常生活,無所不在。
要靠政府把關杜絕,千萬別抱太大期待。因為政府一向是被動的,看聲勢大小的,通常雨過傘就收,等待下次事件搞大,再行禮如儀一次就好。
還是要靠公民覺醒。
要求政府不再掩蓋
請想想:每年十幾萬噸進口的劣質米到底去哪裡了?有幾種可能:
第一,賣給國軍弟兄吃,因為軍中無人權,有得吃就好,而且人數多,銷量固定。
第二,賣到專供外食的飯店、餐廳、小吃店,因為沒有餐廳會標示所提供的米飯是哪一種等級,哪裡來的米。消費者也從來沒想過要問,當然也問不出答案來。
第三,摻雜到本國米的包裝裡賣,有些是偷偷摸摸地摻,有些可能會說,這包米是混合米,但實際多少比例,你不會知道。
第四,像這次山水米作法,假冒成本國米賣。
這幾項,其中第一項要請國防部公布相關資訊,了解國軍弟兄到底是吃哪一種米。第三和第四項要農政單位做更清楚規範和檢測,並且勇敢面對,不能再掩蓋。
至於最重要的第二項,請政府與民間一起推動,「餐廳米飯產地與等級標章制」。就像當國人對美國牛肉有疑慮時,許多餐廳或牛肉麵店,會在門口貼一張「本店採用澳洲牛肉」貼紙一樣。
資訊透明有選擇權
當資訊透明時,消費者就有相當的選擇權。當稻米的產地與等級,被當作一件重要事情看待時,那些劣質的進口米與不肖的欺騙行為才能減少。
生氣完,我們也來做些正面的事吧。
我愛你學田農場志工、前立委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在荷蘭談敘利亞問題
最重要的是 聯合國安理會必須維持它的責任
Most of all, the Security Council of the United Nations must uphold its responsibilities
道德和政治的責任 在聯合國的憲章之下
moral and political responsibilities under the charter of the United Nations
敘利亞是當今世界戰爭與和平的最大挑戰
Syria is the biggest challenge of war and peace in the world today
這個組織被委託維持國際和平和安全
The body entrusted with maintaining international peace and security
不能在行動中缺席
cannot be missing in action.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Ban Ki-moon)在荷蘭談到敘利亞問題,呼籲以和平取代血腥衝突。
胖達人 阿達市府
黃帝穎
胖達人廣告不實,台北市政府立即大動作找業者協商,卻因要求業者負擔三倍賠償,雙方破局。郝市府隨即號召消費者打團體訴訟,但此舉也引起法界質疑!
胖達人宣傳產品天然,卻加入食用香精,顯有廣告不實,甚至有詐欺之嫌,理當該罰!但郝市府沒把消保法「懲罰性損害賠償」搞清楚,恐害參加團體訴訟的消費者「二次受騙」。
胖達人的麵包並非添加毒奶粉等有害人體物質,也就是沒有發生消費者的健康損害(加害給付),只是產品本身號稱「天然」,明顯有廣告不實;而郝市府要求胖達人賠三倍,是根據消保法第五十一條的「懲罰性損害賠償」。但本條的法律要件是,業者需有「故意所致之損害」(通說認此為加害給付),很明顯的,胖達人「廣告不實」,但並未發生「故意」致「加害給付」(即未發生任何消費者的健康損害),顯與消保法「懲罰性損害賠償」要件不符。
可議的是,郝市府混淆法律要件、不做訴訟評估,就大肆為媒體宣傳,找消費者打團體訴訟。姑且不論郝市府是否企圖在司法上扭轉形象,為雙子星案「轉移焦點」,市民要問的是,如果未來團體訴訟敗訴,郝市長是否願意向「二次受騙」的消費者道歉?負起「政治責任」? (作者為律師)
不差你一個馬屁立委
蔡素純
聽聞中國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受訪表示︰「憲法133實踐聯盟認為,國民黨籍立法委員吳育昇支持含萊克多巴胺美牛及核能四廠,應推動罷免,非常荒謬。」他認為吳育昇只是政策主張不同,而且有核能電廠的國家很多。固然身為大黨鞭為同黨同志緩頰說項為人之常情,但也應該弄清楚事實,搞清楚何謂民意代表,否則恐貽笑大方,讓人為立委的素質感到憂心。
首先,憲法133實踐聯盟列出罷免吳育昇的九項理由,單憑核能四廠鄰近於吳育昇委員選區這一項理由,吳委員遭到罷免就是理所當然。且聯盟要他簽署核四停建承諾書,他為何置之不理?吳委員對於罷免一案也沒有回應,無話可說,旁人沒有必要為他打抱不平。況且,許多國家有核能電廠跟停建核四,兩者性質相差甚遠。
根據民調,支持停建核四的人民比例高達七成以上,國民黨委員吳育昇不思順應民意直接停建,卻帶頭贊成核四公投案;吳委員豈止政策主張不同,還企圖運用公投法的漏洞,以高門檻來否決公投案,漠視民意,莫此為甚,如此調侃他的選民,如何能繼續擔任民意代表呢? (作者為家庭主婦)
女子吃3層漢堡掉下巴 Woman dislocates jaw eating triple-decker burger
A woman had to have her jaw reset after dislocating it while eating a triple-decker burger.
一名女子吃3層漢堡時下巴脫臼,必須接骨。
Nicola Peate, from Ormskirk, Lancashire, injured herself while eating at Liverpool’s Almost Famous restaurant on 8 August.
來自英國蘭開夏郡奧姆斯科克的妮可拉.皮特,8月8日在利物浦「小有名氣」餐廳吃飯時讓自己受傷。
Ms Peate, 25, who has a syndrome which makes her joints unstable, was treated at the Royal Liverpool University Hospital the next day. She said she would be "more conscious of the size of food in future".
25歲的皮特小姐有種症狀會導致關節不穩定。(吃漢堡導致下巴脫臼的)隔天,她在利物浦大學皇家醫院接受治療。她說,以後她「吃這麼大的食物時會小心一點」。
Emergency department clinical director Kathryn Clark said dislocations such as Ms Peate’s were "rare". "I hope that in future, she takes more care when eating over-sized burgers," she said. She added that "if food is too large, we would recommend cutting it into more manageable chunks".
急診部臨床主任克拉克說,像皮特小姐這樣的下巴脫臼相當「罕見」。「我希望她以後吃超大漢堡時更小心一點。」她還說,「如果食物太大,我們會建議切成幾塊,比較容易吃」。
新聞辭典
dislocate:動詞,脫臼。例句:The doctor set my dislocated arm back.(醫生把我脫臼的手臂接回去。)
conscious:形容詞,察覺到的。例句:The tooth doesn’t exactly hurt, but I’m conscious of it all the time.(牙齒其實不痛,只是我時時都能感覺到。)
manageable:形容詞,可處理的。例句:Government targets for increased productivity are described as "tough but manageable".(政府提高生產力的目標被形容為「艱難但可處理」。)
從淡水出發
「吳『慾』昇,吾痛不欲生!」響應「憲法一三三實踐聯盟」罷免立委吳育昇行動,從選區新北市淡水區出發,號召上百人在捷運淡水站旁公園連署,隨後沿淡水老街敲鑼打鼓,號召民眾站出來,實行憲法賦予的罷免權,拉下「馬首是瞻、助紂為虐」的立委。台聯黨主席黃昆輝強調,唯有拉下「護馬鐵桿」,才能撼動馬政權。
吳育昇表示:「不予回應。」
黃昆輝:拉下「護馬鐵桿」立委
由於吳育昇的選區包括淡水、三芝、石門、八里、泰山及林口,黃昆輝批評,這些地區是核電廠逃命圈,馬政府對核能危機置之不理,在美牛、證所稅、服貿協議等政策都讓人民不滿,五年來台灣民不聊生,經濟蕭條,失業率居亞洲四小龍之冠,馬政府對百姓痛苦毫無感覺,現在又要調漲電價,簡直是火上加油。
黃昆輝強調,民主不是只有選舉投票,台聯要讓立委知道,民主的真諦是要隨時以民意為依歸,民眾除擁有選舉權,也要懂得行使罷免權,罷免「只有馬意、沒有民意」的立委,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了拯救台灣未來與前途,是落實民主的自救行動。
黃昆輝說,馬政府之所以可以為所欲為、肆無忌憚,完全不顧人民感受,就是因為背後有一群貫徹「馬意」的立委支持,才讓馬總統穩如泰山,這些馬英九的「鐵桿部隊」無視民間疾苦,助紂為虐,把台灣人民推向痛苦深淵,唯有拉下「護馬鐵桿」,才能撼動馬政權。
憲法一三三實踐聯盟辦公室主任吳建國、爸爸非核陣線召集人李卓翰、鹽寮反核自救會會長吳文樟、鹽寮反核自救會總幹事楊木火、三芝民主協會會長楊建邦、淡水居民王淑卿、泰山居民葉昭良都到場發言聲援。
高齡八十六歲的淡水居民林奶奶昨也參與罷免連署,她說,馬政府只會用嘴巴說,所有政策都讓人不滿意,尤其是兩岸服貿協議害慘基層,為保護台灣主權,大家一定要站出來。
推動罷免吳育昇只是起步,未來會持續推動罷免行動,首先在台聯新北市黨部設連署總部,也將於淡水、林口及泰山設置連署站。
過河拆橋第1名
火燒屁股,有人滅火,理應知恩圖報。食人一口,不能還人一斗,卻反咬一口,這種寧我負人,不許人負我的過河拆橋心理,不是傲慢梟雄,就是厚黑無賴。
外交部人員不忍吳子安家人假期泡湯,即刻救援,吳副總統即使否認特權作祟,也不能不為機場領務人員增生的困擾,表示「很不好意思」。因為,外交部不只是忙著伺候吳家金孫而已,機場辦事處一夕之間從冷鍋變熱灶,還得急募短期僱員,才得以應付倍增業務。
但是,過了一天,吳敦義話鋒一轉,為急需出國的民眾提供高效率服務,明明行之多年,就是外交部宣導不力,才會國人盡皆不知。過了河就拆橋的這記回馬槍,說得溫柔斯文,看似為民謀利,卻是棉裡針,夠讓外交部變成裡外不是人的豆花部。
吳敦義好辯,盡人皆知,這回不是「官字兩個口」,是好或壞唯他說了算,而是官字還有第三個口,沒說出口的,才是下屬要好好揣摩的意旨。
電影《海闊天空》中有一句經典台詞:「聽一個人說話,不僅要聽他說了什麼,還要聽他沒說什麼!」吳子安事件知情之人除了外交部官員,就是華航職員,不是有人存心要吳敦義好看,外人從何知曉?特權之火從何上身?吳氏回馬槍直攻外交部,是想秋後算賬,找出深喉嚨?還是殺雞儆猴,封堵爆料大嘴巴?林永樂你聽懂了嗎?(藍祖蔚)
8/28/2013
簡單的BBC應該意味著更具創造力的BBC
英國廣播公司BBC總裁霍爾表示,他將在內部努力減少官僚主義並激發創造力。
霍爾勛爵誓言解決BBC的「會議文化」,稱其「阻礙創新」。
相關新聞話題英國, 媒體霍爾在《星期日電訊報》上撰文承諾,把泛BBC董事會和指導小組減少一半。
「這種火燒董事會的做法應該可以加速決策,並把目前浪費在官僚作風上的時間用在節目上」,他寫道。
霍爾還說,一個簡單的BBC應該意味著更具創造力的BBC。
霍爾勛爵接任BBC總裁5個月以來,經歷了吉米·薩維爾性侵醜聞的餘波、針對離職高官巨額賠償金的批評、以及價值9千8百萬英鎊數碼媒體計劃項目破產。
霍爾在文章中說,BBC能夠從谷歌(Google)、蘋果(Apple)等公司學到很多。他最近在訪問美國時參觀了這兩家公司。
「要開始一項新創意,在谷歌只要跟兩個人說就行,而BBC要推出第一本電子書卻得徵求兩打人的同意」,他表示。
霍爾還稱讚硅谷的「快速淘汰失敗文化」,這種文化意味著「貌似不錯的點子最好一早就槍斃,而不必拖拖拉拉,明明知道不好還要繼續嘗試,盼著成功」。
「BBC在數碼項目上浪費近一億英鎊,因為沒有人願意叫停一個不成功的項目」,他寫道。
霍爾還說,BBC必須更加明確決策過程以及誰應該為決策負責。
霍爾勛爵表示,他希望看到BBC有更過女性出鏡,並且有更多女性高管。
霍爾最近宣佈一項計劃,以確保一半的BBC地方電台早晨節目中有女性主持人。
他還承諾將招聘更多黑人和其它少數族裔人士加入BBC。
70%上班族學非所用
7成上班族認為自己「學非所用」!求職網針對20歲到29歲會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高達70%上班族認為自己目前的工作「學非所用」。針對求學時選擇的主修科系,也有64%的上班族覺得後悔,還有45%的上班族想直接轉行。
求職網上午公佈「學非所用大調查」,在超過千份問卷中,超過5成年輕工作者認為學校所學對職場沒幫助。值得注意的是,有5成4受訪者第一份工作與求學時主修科系無關,更有高達70.5%的上班族認為現在工作「學非所用」。
「學非所用」的原因包括主修科系造成應徵工作的範圍受限、學校所學的專業度不夠、學校所學的不具一技之長、主修科系相關職缺薪資不符預期、主修科系相關職缺少等。整體觀察,有超過6成4的受訪者對當時所選科系後悔,其中30.6%從畢業求職後開始後悔。
求職網也針對薪資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學以致用」者的平均月薪達3萬1652元,「學非所用」者的平均月薪為2萬6047元,兩者相差幅度為21%、達5605元。此外,有45.4%「學非所用」的受訪者想直接轉行,轉考公職、想自行創業分別也有15.8%與15.1%。
求職網調查中也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後悔求學時未加強語言能力,近5成7受訪者後悔沒培養第二專長,近4成3受訪者後悔沒有培養一技之長,後悔未考證照、未修輔系或雙主修者也都超過3成,顯示不少受訪者清楚自己所缺乏的部份。
建議,未滿30歲的年輕工作者都還有第二機會,可藉由創業、考試、進修等方式,從「學非所用」轉變為「學以致用」。若大學求學時就預估興趣科系不好找工作,就該即時培養第二專長,讓興趣與能力同時發展。此外,家長也應鼓勵孩子在高中時期就尋找興趣,免得大學入錯系、工作走錯行。
啃老族,蹭住多久才算久?
華爾街日報
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許多年輕人都投靠父母以尋求幫助。他們搬回了家,住在自己以前住過的臥室裡。直到他們覺得自己經濟狀況穩定、足夠自己養活自己了,這樣的日子才算有個盡頭。
其中也有一些年輕人,幾年後仍住在父母那裡。
你的孩子是不是賴在你家太久了?最近的一些研究已用數字說明了這一趨勢。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分析發現,2012年,18歲至31歲之間的成年人搬回家住的人數比例已攀升至36%──為40年來最高。房地產網站Trulia發布的另一項報告則表明,新建家庭的增長已經趨緩,部分原因是這一代人不願從父母家中搬出去住。
大學畢業五年後。房地產經紀商Coldwell Banker Real Estate針對上述問題進行了一項新的調查,在訪問了2,000多名美國人後得出了這一結論。
五年是受訪父母表示的可以接受子女與自己同住的年頭的平均值。
這也是千禧一代──即現年在18到34歲之間的人──認為的與父母同住的時間極限值。
有一些父母則不會就願意跟子女同住多久設定一個期限:24%的受訪父母認為,成年子女想在家住多久就住多久,他們對此沒有意見。
越來越多的孩子與父母同住的時日漸長,這個現象是情有可原的,與Coldwell Banker一同開展了此項調查的心理治療師羅比﹒路德維格(Robi Ludwig)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有些千禧一代的孩子初涉社會,又身負巨額的助學貸款。而社會提供給他們的工作常常是臨時差事或是兼職工作。”在過去,作為一名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會令其滋生出羞恥感,但現在這些現實因素幫他們消除了這種感覺。
路德維格說,感覺現在的27歲相當於以前的18歲。
與父母同住時日之久,超出預期
這就是梅雷迪思﹒英格爾(Meredith Ingle)在畢業之際沒有多想便搬回家去住的原因。那一年是2008年,她畢業那個班的就業率為60%,而她則回到家鄉去找工作。
在那之前,英格爾從未想象過和父母同住的情形,直到她搬回去,她才真正體會到。
英格爾的計劃是:在為未來存錢的同時,也要還清學生貸款和其他一些債務。一開始,她的父母對她搬回家住非常興奮。等到近三年之後她搬離父母家時,每個人都很開心。
英格爾說:“要不是我老是幾個月內就被辭退或失業的話,我應該會早點兒搬出來的。”
現年30歲的英格爾說,她至少有五個朋友現在還住在父母家。
盡管在家多呆一段時日能夠讓年輕人在徹底搬離父母家之前在經濟上站穩腳跟,但蹭住這種形式不論是對子女還是父母,都會有一些潛在的問題。
路德維格說:“有一點要說的是,這種模式是不健康的。”這些在家住的孩子是在走回頭路,推遲踏上“真實世界”的旅程,而他們的父母則可能會掏出自己的退休金來接濟子女。
路德維格表示,隨著經濟日益強勁,子女呆在家裡的情況可能不會再有那麼普遍,而與父母同住的時日也可能將縮短。
盡管如此,這些千禧一代的孩子與父母關系親近是眾所周知的。這就使他們更不易離家──即使是在就業市場形勢對他們更為利好的情況下。
路德維格說:“能夠促使千禧一代搬出父母家的部分原因就是爭吵。但這些孩子卻又指望他們的父母為自己出謀劃策。和睦相處將使這一切更為輕鬆。”
為了最好的結果,要設定預期
路德維格說:“那些考慮這樣的安排──或者說已有一位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的家庭需要設定一個預期,以確保孩子不會在家呆得太久。”
她說:“父母可以向孩子強調對於他們的期望:要往前走,並要有目的地利用好這段時間。回家住是一次暫停,但它是一次有目的的停頓。”
據Coldwell Banker的這項調查,70%的美國人認為,有太多與父母同住的成年人正在逃避責任,65%的人稱,在大學畢業後住在父母家的年輕人中,有太多的人住的時間超出了父母樂意收留他們的時間。
但有80%的受訪者表示,如果成年子女正為買房而攢錢的話,讓他們住在家裡倒也無妨;92%的人稱,孩子們應該幫著幹點家務活兒;82%的人說,他們應該付房租;65%的人認為,一旦成年子女找到工作就該搬出去住。
設定清晰的目標,並最終能在住了適當久的時間之後搬出去,這對每一個人的自尊和自信都至關重要。
路德維格說:“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有長足長進的人自我感覺會更好,父母也會為那些能夠在這個現實世界上取得成功的子女而感到驕傲。”
Amy Hoak
本文譯自MarketWatch
「他們為何討厭我們?」
聯合晚報社論吳敦義外孫的護照事件,鬧出如此風波,恐怕副總統和外交部都始料未及,如今進退維谷。儘管已有少數「非名人」的個案挺身而出,表示也曾在機場接受過外交部緊急協助,證明此機制確實行之有年;但各界譏諷未止,這兩天機場的收件量暴增,第一線承辦人員只能默默概括承受。
此事未涉及挪用公家資源,也稱不上公務員圖利他人,但民眾反應如此激烈,反映出很多人對政治人物懷有強烈的惡感,這種社會心理狀態幾乎處於「一觸即發」的邊緣。有網友提出一令人深思的觀察:這次外交部提供超高效率的服務對象,如果是,好比說台東賣菜行善的陳樹菊,則各界不知會如何用力地給外交部拍拍手呢!換成是高官家人,民眾憤怒情緒傾洩而出。這一現象本身就很驚人,足令政治人物戒慎恐懼,夜深人靜時不知是否會懊惱自問:為什麼老百姓這麼討厭我們?
Why do they hate us?「他們為何討厭我們」,政治領域裡是個大哉問。有些當事人太過自我中心,茫然無知於外界早已升高的敵意,例如美國遭遇911攻擊後,很多美國人才認知和伊斯蘭世界的鴻溝,此起彼落都是"Why do they hate us?"的質疑之聲,甚至有點抱怨為何自己成為受害者的意思。
台灣政治人物,食人民俸祿,掌握公權力,政策一出手可能到影響老百姓財富重分配那麼深遠的程度,凡此種種,都使政治人物絕非弱者形象。但另方面,社會民怨累積,老百姓受害於政府無能,也是事實。政府官員不但要承受民怨,且在選票壓力下繼續「苦民所苦」,有時真到了「比民還苦」的地步;看高官四處奔波,啃便當食不知味,累到在公眾前打瞌睡,受人辱罵也只能唾面自乾…,政壇「官不聊生」之說,實非事出無由。
但究竟「他們為何討厭我們」?政府官員如果曾有這樣的不理解,甚至一點點不甘願,只能反躬自省。政治乃管理眾人之事,就要在和人民的互動關係間琢磨出政策方向。好的政治人物不必非要取悅大眾,但至少應不負公職,半夜自問「他們為何討厭我們?」時希望能無愧於心。
狂犬病防疫大作戰
金傳春台灣狂犬病在防檢局、家畜衛生試驗所(家衛所)與地方動物防治所的戮力下,現有的流行病學知:(一)鼬獾為主要的感染宿主;(二)狂犬病毒因鼬獾分布與地理屏障之差異而分3群;(三)其他動物僅見錢鼠的低陽性率(1/59)。然而鼬獾的狂犬病毒抗體盛行率為何?蝙蝠在傳播中是否有角色,又此不同3群病毒是否能感染犬、貓?多久易發病及其傳播力為何?未來流行走向為何?均是眾所關切的焦點。
以流行病學角度來看,鼬獾感染盛行率與感染死亡率因缺分母較難確切掌握所有可能的「高」風險區。因此防治策略應首重保護高風險人群(山區居民、狩獵者及所有防治人員)。其次是教育部與專業團體宜推廣狂犬病的有效防制作為,包括家犬是最佳的防疫尖兵,飼主隨意棄離反徒增意料不到的風險與未來防疫困難,尤應盡早提升犬貓狂犬疫苗接種率至85%以上(高風險區需達95%以上),並教導兒童、老人、行動不便者與高風險人群的最佳預防之道。另在鼬獾死亡數高的台灣中部,宜建立動物的「主動」症候群偵測系統,包括其異常行為,建置地理資訊系統的空間資訊數據,隨時動態比對該區的流浪/家養犬貓的疫苗接種率,全盤掌握未來可能的防疫漏洞與風險。
最重要的是狂犬病的防疫需短、中、長程計畫,且每階段應有可度量的目標與策略,此在天花全球根絕、美洲最先撲滅小兒麻痺、非洲麻疹病例數驟降及台灣瘧疾撲滅,均是全力合作成果。
狂犬病防疫的短期目標是高風險區的犬貓與高危險人群的狂犬疫苗覆蓋率達95%以上,及民眾應認識6風險動物(鼬獾、白鼻心、麝香貓、黃鼠狼、食蟹獴及石虎)的棲息處、行為及咬傷後妥善處理至少達9成以上,另需定期對獸醫/野生動物捕捉/防疫人員追蹤狂犬病毒等人畜共通傳染病抗體,並廣邀動保、環保、獸醫/畜牧、原住民團體加入狂犬病防疫志願軍,得知流浪犬貓與鼬獾重疊的分布;及制定最壞打算(如不同層級疫情)的各種防疫策略與明確作為。此外,宜建立高、低風險區的中樞神經系統(如痙攣、麻痺)在有、無動物咬傷的發生率各為何?
中期做法是增高植入動物晶片的完成率,掌控狂犬病毒的流行病學特徵與未來趨向,建置具國際水準的動物安全第三級實驗室,提升家衛所的防疫研發力與國際化防疫年輕人才。
長期做法是消滅山區的狂犬病毒。現雖已成立狂犬病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但多為衛福部與農委會忙碌,因鼬獾喜吃廚餘,實有必要強化環保署、教育部、內政部等的跨部會合作,眾志成城。如登革防疫,讓台灣防疫回饋亞洲與全球衛生。(作者為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我有一個夢繼續啟示著
林博文50年前(1963)的8月28日,25萬人(包括從好萊塢包機飛來的馬龍白蘭度、保羅紐曼、查爾頓赫斯頓)聚集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聆聽「美國第一嘴」金恩牧師發表震撼古今的〈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演說。演講後,25萬人在首都舉行「為工作和自由進軍華盛頓」大遊行。遊行隊伍和平有序,黑白友善團結,沒有出任何亂子,躲在白宮看電視的甘迺迪總統鬆了一口氣,當天還曾會晤金恩牧師等黑人領袖。
甘迺迪一直反對華府大遊行,他擔心會釀成暴動,但他也不太關切民權運動,上台兩年多,南方不時傳來黑人(包括一些白人)民權鬥士屢被白人警察和暴民打死的消息。那時候,南方大部分地方還在實行黑白隔離政策,公共汽車、餐廳、學校、廁所、電影院和工作場所都掛著「有色人種區」(colored people area)的牌子,供黑人專用。在南方大學讀書的台灣留學生,每次坐巴士,常有不知坐後面(黑人區)還是坐前面的尷尬。甘迺迪1961年1月20日就任後,花極少時間在民權運動上面,他擔心改善和強化黑人的權益(如投票權、黑白平等),將會使民主黨失去南方選區,而南方民主黨白人政客不少是極頑固的種族主義者,如曾高唱「今天隔離、明天隔離、永遠隔離」的前阿拉巴馬州州長華萊士,就是民主黨(後來脫黨)。最懂得如何駕馭國會的詹森總統,連續在1964年和1965年促使國會通過《民權法案》和《投票權利法案》後,私下大嘆道民主黨從此將失去一個世代的南方選票。事實上,民主黨所失去的不只是一個世代的南方選票,而是永遠失去了,從此南方變成共和黨的鐵票區。1968年大選,「狡詐的狄克」(Tricky Dick,即尼克森)實施挑撥離間、分化黑白的所謂「南方戰略」,終於打敗民主黨自由派的韓福瑞。
1963年是真正改變美國歷史進程與方向的1年,比動亂的1968年更具左右美國史的力道。〈我有一個夢〉的演說和「進軍華盛頓」的大遊行,迫使美國政客必須為民權運動作出一個交代,必須廢除已行之百年的吉米.克羅(Jim Crow,即黑白隔離與歧視)規則。
美國內戰南北雙方死了75萬人(這是美國戰爭死傷統計委員會所公布的最新數字,過去一直說是60萬人),林肯時代也頒布了〈黑奴解放宣言〉和禁止蓄奴的憲法第13修正案(電影《林肯》即以此為題材),但在內戰結束近100年後的1963年,黑人的地位竟然沒有多大的改變,這是美國之恥。金恩牧師和其他黑白領袖為民權運動加足馬力,而使詹森叩關成功。
然而,在8月28日大遊行之後不到3個月,甘迺迪即遭暗殺。60年代的兩大事件為民權運動和反越戰,甘迺迪政府於1963年11月初默許中情局在西貢發動政變,越南總統吳廷琰和他的弟弟吳廷瑈同遭殺害,從此美國即一步步陷入越戰泥淖,而使美國國力大傷。
越戰的歷史腳步已經遠颺,但民權運動仍方興未艾,尤其是在去年佛羅里達州社區守護員白人喬治.齊默曼開槍打死手無寸鐵的黑人青少年屈蒙.馬丁後,黑白糾紛又成為全國議題。〈我有一個夢〉演說後50年,黑人的地位與權益比以前改善甚多,一般白人的包容性亦拓寬不少,黑白混血但外表完全像黑人的歐巴馬才能連選連任。最諷刺的是,由於黑人入主白宮,反倒激發了保守派白人仇視歐巴馬的反歐運動。於是,茶黨出現了,最近又傳出共和黨國會議員打算彈劾歐巴馬的風聲,彈劾他的理由之一是:歐巴馬是肯亞人,不是美國人。《紐約時報》的陶曼玲在8月25日的專欄裡說得好,她說歐巴馬得罪那幾個共和黨小丑的地方,就因他是一個黑人總統!
我常認為美國有三大永遠無法治癒的歷史絕症,一是槍枝永遠無從管制,「擁槍自由」是美國人自認的天賦人權兼憲法權利;二是黑白問題永遠存在,流血大衝突也許不會再有,小摩擦則不會停止;三是美國永遠不會改變出兵海外的黷武惡習,從越戰到伊戰,現在歐巴馬又在積極考慮介入敘利亞內戰了!
薄熙來贏了嗎?
賀靜萍 中共對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的這場世紀大審,已經落幕。無疑,這已成為中共30多年來最受矚目的一場審判。
薄熙來在近半年之後出現,與過去並無太大反差,他讓這場庭審一開始,就百分百吸睛。他對受賄、貪汙和濫用職權三項罪名,以不知道、不瞭解、不清楚,全盤翻供,舌戰檢控霸氣全開。薄熙來並推翻過去接受中共中紀委調查時的自白,動搖中紀委調查的權威性。
到了第5天,案情變得更精彩,薄熙來把反腐變成了風花雪月,出現最八卦的內容。
薄熙來在自辯護詞中陳述,曾與他有換帖情誼,如今反目的重慶前副市長王立軍之所以逃跑,是因為跟薄妻谷開來的戀情被他撞見,「王立軍暗戀著谷開來,情感糾結,他不能自拔」「王立軍知道我的性格,侵害我的基本情感,這才是他真正叛逃的原因,把水攪渾。」
在這段自陳之後,噴飯的不止社會大眾,在庭上,審判長認為這故事太八卦,還不停的追問薄熙來,讓他繼續講下去。 大陸著名的時事評論人五岳散人更在微博上說,連王立軍暗戀谷開來這麼狗血的劇情都出來了,「我那金絲邊兒眼鏡碎了一地,節操更是碎得連渣子都找不到了。」
事實上,這場世紀大審,也創下大陸司法史上的先例,薄熙來受賄、貪汙犯罪所得共2680.6708萬人民幣,換在任何一個國家的司法機關處理,或許是半天一天的庭審就能結束,可這案子審了5天。
且大陸庭審,多半是法官進行主義,而非英美法系由控辯雙方交峰,惟中南海同意一改過去由審判長主導,而是任由薄熙來與公訴人法庭舌戰。
這或許正是薄熙來想要的過程。他集機智與辯才於一身,作為被告,他見縫插針,把公訴人、證人,打得是落花流水、節節敗退。
在堪稱薄家提款機的大連實業集團董事長徐明上場時,也被他問得只能連聲說沒有;甚至在谷開來視頻作證時,也被他說是喀藥的瘋女人;王立軍在庭上根本無法與薄目光交接.....。
但薄熙來贏了嗎?
薄熙來在大陸社會上,還是有很多的支持者。且坦白說,如果是做為薄的政敵,5天看下來,應該會對檢控的表現,感覺到快要吐血的程度。
但是,透過所有庭審內容,薄妻的貪婪暴光,薄瓜瓜根本就是個標準的紈褲子弟,加上薄氏家族複雜混亂的情感糾葛全都現形。5天庭審,讓薄熙來得以充發揮,但無論如何,都已經破除薄熙來向來的政治形象。連帶使得左傾的政治勢力,難以復辟。
中南海選擇讓這位前直轄市市長受審現場公開,或有其特別用意。如今看來,可能就是洞悉了薄熙來會有的反撲。只是唯一意想不到的,應該就是這場庭審,竟是在薄家的家醜中落幕。
{新版中時電子報上線囉~}
青春追想曲 - 我的黑手家族
張瑞昌
那天正午的陽光很毒,秀朗橋上來往車輛又多,轟隆轟隆的車聲夾著在耳邊呼嘯而過的風聲,我斷斷續續聽到歐吉桑的話:「我是做黑手,不曾讀過什麼冊……」,「日後你出社會有成就,不要看不起阮這款人就好!」我聽著聽著,心頭有點酸……。
二叔出殯那天,我一早搭高鐵回台中老家,公祭是在大度山上的殯儀館舉行,叔叔、嬸嬸都來了。陽光燦燦,南風微微,那是一個少見沒有熱得如火燒埔的七月夏天。仔細回想,距離上次也是在相同季節舉辦的家族喪禮,已是二十四年前的往事了。那是祖母的告別式。
父親鬢髮霜白,幾個叔叔也顯得蒼老許多,往年清明時節才會在祖墳前齊聚一堂,不過三個月,再聚首卻是為了送別自己的兄弟。在那樣充滿離情哀思的家族聚會場合裡,我望著他們逐漸老去的身影,有著一種說不出口的感傷。
我的父親是個黑手,四個叔叔也都做黑手,可以說,我有一個黑手家族,甚至從小就在做黑手的家庭長大。當年父親帶著叔叔們白手起家,從南區下橋仔搬到南屯消防隊附近的一棟透天厝自立門戶,開起了鐵工廠,專門承接工具箱及油壓機零件的相關訂單。
囡仔工在廠房過寒暑假
在那個台灣經濟剛起飛的六○年代,我的家和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一樣,住家即工廠、工廠即住家,每天樓下機械框啷框啷地作響,樓上吃喝拉撒全都擠在一起。老闆夥計作伙吃大鍋飯,僅有的一間浴室得排隊盥洗。記憶裡,剛從憲兵退伍回來的四叔,白天在工廠、晚上讀夜校,我和他睡上下鋪,他讀製圖科,床鋪旁就擺了一張製圖桌,還在念小學的我,常偷偷趴在桌上拿著直尺、圓規和三角板畫機器人。
我的童年歲月就是在廠裡廠外進進出出,除了刨刀、車床、電銲之外,類似莫達(馬達)、片機(鉗子)、賜吧拉(扳手)、羅賴拔(螺絲起子)等這些源自日本外來語的,都是我兒時就熟悉的黑手工具。升上國中之後,我們搬家到烏日,工廠還是在南屯,每年寒暑假期間,爸媽總要我到工廠幫忙,當時年紀小,覺得別人都在玩耍為何我要做工,百般無奈,怎知這對我後來上梨山打零工幫助頗大。至少當時我聽得懂師傅囑我去取的工具名稱,不會將「賜吧啦」當作「螺絲起子」時,真是獲益無窮。
在自家工廠做小小黑手的囡仔工,一做就好些年。每逢漫長假期到來,我就去工廠報到,鎮日穿梭在大型的壓縮機、噴射機具之間,那些機具有自動裁剪鐵線圈,也有用腳踩將鋼片打孔做活頁,我的兩隻手經常因油漬浸染和鐵屑摩擦,弄得滿身髒黑、刮痕累累。現在回想,那是我迄今唯一擁有過的「黑手人生」,隨著歲月掏洗與生命成長,悄悄地在心底埋下「我有一個黑手家族」的種子。
黑手生命經驗深植DNA
「住家工廠」的創業模式維持了相當長的時間。父親和叔叔們各司其職,同心齊力,讓貧困的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擅於人際溝通的父親,負責對外生意洽談聯繫,進而參與工會事宜;腦筋靈活的二叔則是技術長,專司廠內產品研發和機具維修;打過八二三炮戰的三叔,是工廠裡的苦力,他最愛道聽途說聊八卦,尤其是他口中的「臭頭蔣」軼聞。三叔說,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前世分別是烏龜、蟾蜍,蔣毛之爭就是一場「龜蟾大戰」,兩隻千年妖怪大鬥法,最後竟搞得天翻地覆、民不聊生。
至於四叔,我和大弟常輪流跟著他外出送貨,那不僅讓我們得以暫時擺脫看管機械化工作的枯燥乏味,有機會到外頭兜風,瞧瞧花花世界,我因而也知道四叔一心想外發展的抱負。對他而言,做黑手,既非所願,更不是興趣所在,那是懷才不遇、龍困淺灘。屘叔也是如此,當完兵之後,他寧可去開聯結車,也不想再做黑手。後來,各自成家的四叔、屘叔都得償宿願,一個專研易經,成了台中最古老廟宇的總幹事;另一個考上救生員執照,還開洗衣店,做過許多工作,但就是不再碰黑手。
來自黑手,卻總想要逃離黑手,背後沒說出來的其實是逃離貧困。因著父親他們兄弟間的情感羈絆,以及祖母生前堅持不能分家的決定,三、四十年來,我那從烏日鄉下出走的黑手家族,一路迭經事業起落,飽嚐人情冷暖,在彼此交錯的世間恩怨裡奮力生活著。而我,始終沒忘記自己從哪裡來,那個一直深藏在我生命裡的DNA。
熱心歐吉桑載送看醫生
生命中的成長記憶儲存久了,就會內化為無法改變的DNA,它暗自融入血液與骨髓之中,隨時都可能因為一個人、一件事或一種情境的召喚而甦醒。
二十七年前,我在台北唸書,有一回和同學打籃球,跟對方籃下爭搶發生碰撞,左腳在落地時翻船扭傷了。回到宿舍後,仗恃著年輕不以為意,僅僅一晚竟腫得像紅龜粿,完全無法走路。那時我住在景美一棟四樓公寓的頂樓加蓋,因為腳傷無法下樓用餐,每天都得靠室友買便當,直到有一天,實在憋不住很想透透氣,決定獨自下樓去覓食。
樓下麵攤子的老闆已是舊識,看見我熱情地招呼說:「怎麼好幾天沒看到你?」我細述了原委,他隨即笑說,「年輕人出外,自己的身體要好好照顧。」老闆端著一碗熱騰騰的麵請我吃,「你腳腫成這個樣子,有去看醫生嗎?」我搖頭苦笑以對。「唉,這樣不行啦!」麵攤上另一個歐吉桑突然開口說:「我帶他去好了!秀朗橋下有一家國術館,師傅工夫還不錯。」「對啦!你載他去,我們得顧麵攤、做生意,跑不開。」老闆娘跟著幫腔,當場和熱心的歐吉桑一搭一唱地說定,就這樣,二話不說,我坐上歐吉桑的山崎牌機車,頂著大太陽出發了。
黑手就是我的根源樹頭
其實,我和熱心的歐吉桑素昧平生,但他卻自告奮勇要載我去看專治跌打損傷的拳頭師傅,一股難以言喻的親切感油然而生。那很像小時候阿嬤央我替路邊茶壺加水,供路人飲用時所感受的心意,而今別人也如此看顧我。歐吉桑又說道:「我是做工人,你是大學生,社會需要你這種人才,趕緊治乎好,才能去上課。」我搭著他的肩,輕聲回應說「好」。
那天正午的陽光很毒,秀朗橋上來往車輛又多,轟隆轟隆的車聲夾著在耳邊呼嘯而過的風聲,我斷斷續續聽到歐吉桑的話:「我是做黑手,不曾讀過什麼冊……」,「日後你出社會有成就,不要看不起阮這款人就好!」我聽著聽著,心頭有點酸,接著是沒來由的羞愧,然後跟著拉高分貝大聲地回答他:「歐吉桑,不會啦!」
「因為我家也是做黑手,我嘛是來自做黑手家庭的囡仔啊!」
那一刻,我想起父親和叔叔們,以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跟著到工廠做食的媽媽和嬸嬸們。黑手,黑手,人們常說,吃果子要拜樹頭,黑手就是我的樹頭哪!
這究竟是因我念念不忘而必有回響所致,還是根深柢固的黑手記憶從來就沒有消失過,我不得而知。但我常咀嚼這件陳年往事,儘管熱心歐吉桑的容貌早已遺忘,然而,那個純樸善良的勞動者聲音卻一直盤旋耳畔,提醒我莫忘初衷、莫忘初衷。
盲從是最大的罪惡
南方朔觀點-近代政治哲學已愈來愈注意「組織化了的罪惡」。以前的人相信人類雖有黑暗的一面,常會做出邪惡的事,但人畢竟是有理性的動物,理性歸結到最後,就是「良心」。
但近代的哲學家已對良心為何物,愈來愈懷疑。原因就是近代已有很多事顯示出良心其實是脆弱無比,良心的強度抵不過一張衛生紙。而開創出這個時代新議題的,就是近代最偉大女性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鄂蘭教授在戰後參與納粹戰犯之研究。她於1945年出版了那本劃時代的著作《艾克曼在耶路撒冷:組織化了的罪惡》,她在這本書裡指出,納粹份子其實個人都不是壞人,他們在家裡是個好丈夫好爸爸,許多人愛好古典音樂、愛護小動物,算是典型的居家好男人。而在公事上,他們奉公守法、盡忠職守,也算是個好公務員,但這樣的好男人和好公務員,為何在納粹體制下,竟會犯下那些殺人如麻、殘忍無比的滔天罪行呢?
鄂蘭教授研究後指出,原因不是別的,乃是「服從」和「紀律」所造成的。德國的公務員和軍人都愛國、服從、守紀律,他們相信這種紀律價值,因此他們參與到納粹暴行中,不是他們有多邪惡,只是在遵守長官的命令而已。「服從」在許多情況下是一種美德,但換了另一種情況,卻成了最大的罪惡。德國公務員和軍人的愛國盲從原來是如此恐怖的。
後來,1971年鄂蘭教授在一次演講裡將這種「組織化了的罪惡」做了更哲學性的討論。那次演講的全文後來以〈思考與道德反省〉為名發表。她在演講中指出,人會有善惡的判斷,乃是因為人會思考,當我們知道了自己行為會有什麼後果,我們對自己的行為才會節制,知道了什麼是惡,我們才會有知道什麼是善。而當時納粹的可怕,乃是它已把野蠻硬拗成是紀律,屠殺說成是愛國,當人們思考問題的基本範疇已被模糊化,這意謂著當時的德國人已失去了思考的最基本能力。鄂蘭教授自己是德裔美籍人,她在演講中特別指出,近代德國人乃是智性高度發達、思考能力極強的一種人,而納粹卻可以把德國人搞到失去了思考能力及道德判斷反省的程度,這才是納粹罪惡的根本。
自從鄂蘭教授提出了「組織化了的罪惡」這個罪惡問題的新面向後,近代對罪惡問題已開始注意下列幾點:
一、邪惡問題已不限於個人,無論實驗心理學及政治法理學都愈來愈重視體制的邪惡。特別是現代媒體操控愈來愈厲害。掌控了媒體就可以靠著硬拗硬扯,製造出有理由的邪惡。
二、體制是個龐大的機制,它很容易培養出制度化的邪惡並使人習焉不察。
三、現代國家的公務員、軍人,甚至大公司的員工,已必須有一種新的道德自覺,那就是他們有拒絕服從邪惡命令的權利,而且政府必須保障這種不服從邪惡命令的權利。當一個體制太容易以各種方式形成邪惡共同體,這個社會的胡作妄為、各種濫權就會一直繼續,無法收拾。只有公務員、軍人及公司職員有拒絕服從不正義命令的權利,各級統治者才會收斂!
今天的台灣,整個體制已成了一個龐大的「命令體制」,政治上以黨紀為中心企圖合理化它的集權效忠;而軍隊則是以軍紀效忠為中心,企圖合理化它的濫權。尤其是軍中的濫權最為嚴重,軍隊應該是個袍澤互救的團體,但今天這種袍澤情、兄弟愛早已無存,反成了整人的黑箱,出了事就要湮滅證據,最讓人難過的,乃是在它的過程中,居然沒有一個人覺得良心不安,還有許多人為這種行為繼續硬拗鬼扯。當一個體制內已失去了良心,良心在政治正確下已自動放棄。一個失去了良心的團體,怎麼會有前途?
因此,我最近重讀鄂蘭教授的著作及演講,她那個盲從是最大的罪惡的理念,讓我對台灣的悲哀更深了!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911接線生以最佳方式挽救新娘的大喜之日 911 operator saves bride’s big day in the best way
Bride-to-be Amanda was mere hours away from walking down the aisle when she discovered that her $6,000 wedding dress had been stolen out of her car. In tears, she called 911 to report the robbery.
準新娘亞曼達發現她價值6000美元的新娘禮服從車子裡失竊時,距離婚禮只剩幾小時。她淚流滿面打電話給911報竊案。
What happened next was like a real-life version of "The Sisterhood of the Traveling Pants." Candice, the dispatcher, felt horrible for Amanda. The 911 operator had just gotten married a year and a half before, and she had a perfectly good wedding dress sitting in her parents’ closet.
接下來發生的事宛如電影「牛仔褲的夏天」真實版。調度員肯迪絲為亞曼達深感糟糕。這位911接線生1年半前才剛結婚,她有一襲完好的新娘禮服,躺在她父母家的衣櫥裡。
A perfectly good wedding dress. From the same store Amanda had bought hers. In almost the same size that Amanda wore. It was almost too perfect to be true.
一襲完美的結婚禮服。來自亞曼達訂購她自己禮服的同一家店。與亞曼達穿的尺寸幾乎完全相同。這完美到幾乎不可能是真的。
Candice talked to her manager and got permission to offer Amanda her wedding dress as a stand-in. With the help of Candice’s husband, the group managed to get the dress to Amanda before she got married.
肯迪絲告訴她的主管,獲准為亞曼達提供她的新娘禮服做為替代。在肯迪絲丈夫協助下,一組人成功地在亞曼達婚禮前將禮服送達。
The two ladies got to meet face-to-face shortly after Amanda’s wedding day, and Amanda had some warm words for Candice.
亞曼達婚後不久,兩位女士會面,亞曼達對肯迪絲吐露溫馨話語。
"I want you to know you’re seriously an amazing person and not a lot of people would have done that," she said.
「我要妳知道妳真的是一位很棒的人,沒有多少人會這麼做,」她說。
For Candice, it just seemed like fate. "If I hadn’t taken that call, I wouldn’t have heard about it. If she wasn’t my size, it wouldn’t have worked. If my husband had gone camping instead of staying home, I couldn’t have gotten to the dress," Candice said.
對肯迪絲來說,這似乎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如果我沒有接那通電話,就不會得知此事。如果她的尺寸跟我不符,也行不通。如果我老公去露營而非待在家,我也無法拿到禮服,」肯迪絲說。
新聞辭典
to-be︰形容詞,未來的。例如︰his wife-to-be(他未來的妻子。)
go/walk down the aisle︰結婚。例句︰They are planning to walk down the aisle as soon as possible.(他們計畫儘快結婚。)
stand-in︰名詞,替身,代替人(物) 。例句︰The movie star has a stand-in for dangerous scenes.(這位電影明星在危險場面中有替身上陣。)
金融危機又要來了嗎
殷乃平
亞洲金融危機又要來了嗎?最近,倫敦《金融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都在分析報導。原因是近日美國量化寬鬆(QE)即將退場,國際資金大量撤離新興市場,造成頗大的衝擊。從今年4月至7月,印度盧比貶值16%、印尼盾貶值11%、泰銖也貶值10%以上。不少國家央行的外匯存底因之快速減少,如印尼減少13.6%、土耳其12.7%、烏克蘭10%、印度5.5%,新興國家平均減少了2%。
這些國家中,星、港有不動產泡沫;印尼、馬來西亞、土耳其貿易赤字大增;印度除了貿易赤字之外,財政赤字、通貨膨脹率超過5%;而馬、中、越、泰、菲、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墨西哥等,其負債與GDP之比都已過高到危險地步。同時多數國家的經濟都出現停滯、轉型的壓力。
《華爾街日報》舉出6大理由,認為經歷1997亞洲金融風暴後的亞洲國家,現在情況遠比往日為佳,如外匯存底充沛,匯率浮動,經常帳收支有順差,金融體系透明度增加,銀行改革體制較健全等。因此,目前所面對的可能只是短期的投資組合調整。《倫敦金融時報》除比較今昔之異同之外,還指出中國銀行體系的槓桿過高,俄羅斯、巴西、印度未在經濟好時從事基礎建設,以至於經濟發展出現瓶頸,大嘆金磚四國錯失改革良機。
其實,若從QE退場對全球經濟大環境的衝擊來看,過去各國狂印鈔票,刺激經濟的政策開始轉向,金融市場中的流動性擴張不再,全球市場利率被美債利率帶動上升,國際金融市場自然走向緊縮。往日在寬鬆金融環境中獲利的新興國家,其經濟必然會受到強烈的衝擊。
衝擊依賴外資國家
短期內,各國的貿易逆差佔GDP的比重、短期外債與外來的短期投資(FPI)與外匯存底的比例,將會是一個關鍵指標,而資產泡沫的規模與破滅後對金融體系與經濟的衝擊大小,將決定其在投機攻擊中受傷害的程度。長期而言,國際上的長期投資(FDI)將因之而緊縮,對依賴外國投資推展經濟的新興國家將是雪上加霜。同時,全球的貿易也會因此而縮減,新興國家中,如台灣,依靠外需為經濟成長主要動力者,自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進入混亂調整時期
嚴格來說,這仍然不脫美國前聯準會主席格林斯班2002年所揭櫫的全球經濟失衡,需要從事調整的方向。從2002年起,美元就持續貶值,以便改變美國貿易失衡與財政失衡等問題。中間雖然出現了次貸風暴與金融海嘯,美元因他國的危機而走強,但是所謂全球失衡的基調一直未曾改變。現在,美國自然希望藉著QE退場的風波,重振美國在世界經濟中逐漸衰弱的地位,並藉此改善美國國內的經濟,因此之故,縱然攪亂一池春水也不惜。
換言之,整個世界經濟將因此而進入一個混亂調整時期,大家面臨的不僅僅是一個亞洲金融危機,而是一個全體新興國家的經濟危機,其中,危與機並存,能否突圍,將視各國主事者的智慧了。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8/27/2013
房價失控上漲=泡沫化前兆?
英國房價節節高升,2013年6月創下三年來新高,首都倫敦房價每坪達新台幣219萬,《旗幟晚報》指出,這樣高入天際的房價讓各國政府意識到,位於倫敦的使館猶如地表上的金礦,因此過去半年內約有20個外交房產準備出售。但國外分析師透過國際媒體表示,失控上漲的情勢可能讓房市再度泡沫化。而國內房價居冠的台北市近兩年也漲聲不停,房價漲幅達二成,令人不禁擔心房市泡沫化之路是否也已經不遠了!
這是一份路透社採訪29名分析師的摘要,其中僅有9人認為泡沫化的機率很小,其餘20人之中,2人認為非常可能,有7人認為機率超過五成,11人認為有可能。由於近期房市上漲,英國政府推出購屋貸款優惠計畫,鼓勵民眾買房,讓人擔心英國正回到當初10年會漲2倍的市場心態中,更容易加速房市泡沫的腳步。
反觀台灣首善之都台北,房價同樣是一路攀升,近二年來台北市住宅平均成交單價,從2011年8月的每坪52萬,到2013年7月的63.4萬,漲幅達21%,且捷運站、商圈附近的精華地區更是不在話下,雖然政府頻頻祭出打房政策,但效果不如預期,若是房價繼續上漲,難保不會步上英國倫敦面臨泡沫化危機的後塵。
「好吃麵包之謎」
現在台灣市面上銷售的很多麵包,一個麵包就動輒加上十幾種的化學添加劑。本報查訪烘焙原料店及麵包業者發現,市售各式的麵包添加物多不勝數,甚至不乏「雞尾酒式配方」,也就是一種添加物裡可能加有酵母、益麵劑、改良劑、膨鬆劑、穩定劑、防腐劑等,有的吐司甚至還會再加上漂白劑。雖說,這些添加物多半是合法的,但是業者幾乎都不會標示,甚至就如胖達人般大肆宣傳是「天然」的。
包括主婦聯盟及麵包達人都提醒,「一家烤麵包萬家香」且香味久久不散的,幾乎都是添加人工香精或人工奶油,前者可能使人過敏,後者則可能危害心血管健康等。而為了使麵包鬆軟而添加的膨鬆劑吃多可能傷腸胃;如含鋁,可能傷腦傷腎。人工色素被認為與過敏、過動症和部分癌症有關。
日剝牡蠣6小時 少年掙學費
漫長暑假,常見學生相約出遊、放鬆,但許多經濟弱勢學子難出遠門,得打工賺生活費或貼補家用。家住嘉義東石、15歲的小豪(化名)家境清苦,暑假他每天剝牡蠣6小時,一天頂多賺500元工錢,以因應開學後的開銷。
家扶 徵求助學人
小豪為家扶基金會的受助童之一。開學前夕,為幫助弱勢家庭學童因應就學所需的開銷,家扶昨舉辦活動籌募助學金,邀請社會大眾一起來擔任助學人。
家扶對該會扶助的高中職學子抽樣調查,共回收947份問卷,結果顯示,近7成孩子的家庭收入每月在2萬元以下;有半數家庭僅有一名工作人口,獨力支撐家計。
打工養家 沒暑假
維持基本生活的壓力,很難不影響學童的學習情況。調查即顯示,影響這些弱勢高中職生學習的3大主因,依序是沒人教功課、不易理解課程與缺乏補教費用。即便生活清苦,仍有8成的弱勢孩子期待繼續升學。
9年前父親過世後,小豪與哥哥由阿嬤照顧,多年來阿嬤以剝牡蠣賺取微薄收入,如今年過7旬身體已難負荷工作,換小豪與哥哥盡孝心,兄弟倆利用假日、暑假剝牡蠣當做打工,貼補自己的學費。
喜愛料理的小豪,國中開始就幫忙煮晚飯,分擔家務,他許願「以後想做點小生意,開家蚵仔料理餐廳!」小豪阿嬤也透露,小豪擔心她牙齒不好,吃不了硬米飯,上學前還會幫她煮粥,讓她感動在心。
10年付出 她75歲顧13獨居老人
七十五歲的台南市民陳蕙菁,因父親早逝,想彌補無法孝親的缺憾,認養鄰里十三名沒有子女的獨居老人,每天煮食、送三餐、幫忙擦澡,十年來全年無休、無私付出,自掏腰包超過三百萬元。
陳蕙菁說,父親擔任日據時期的保正,等於現在的里長,在她國小四年級因病過世;她對父親最深的印象,就是父親為民服務的身影,「現在我有能力,就要像爸爸一樣去幫助別人。」
陳蕙菁曾任鄰長,知道地方上有許多困苦邊緣戶,三餐不繼。十年前她開始自掏腰包,認養台南歸仁區十六名無依無靠的獨居老人,如今剩下十三名。
陳蕙菁清晨四點起床準備早餐,因不會騎機車和開車,她騎腳踏車分送早餐給這十三戶,再幫忙擦澡,其他時間則在區公所、圖書館、派出所等地當志工,每年服務時數超過七千小時。
「不管年紀是否比我大,我都叫他們『阿爸』和『阿母』。」陳蕙菁說,獨老怕生會認人,十年來她未曾到外地旅遊,就怕找人幫忙送餐,老人家會不願意吃飯。
「雖然年紀差不多,我把她當作女兒疼。」七十四歲的李金彬因車禍行動不便,是李蕙菁第一個認養的獨老。每天一到用餐時間,他就站在家門口盼望,「晚個五分鐘,我就好擔心。」
地方上因為李蕙菁的善行,稱她為「老菩薩」;友人徐美淑說,李把照顧弱勢者視為理所當然,把服務他人當作「運動」,精神可佩。李蕙菁則說,她的年紀大了,「還有力氣就繼續做下去,做到不能動為止。」
..
薄案驚奇:打鐵還需自身硬
聯合社論 去年十一月十五日,新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率領新科政治局常委七人,舉行中外記者會時,痛論「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他說了一句次日成為新聞標題的名言:「打鐵還需自身硬。」
如今,面對薄熙來這塊鐵疙瘩,中共這個打鐵匠不啻落到自身錘折臂斷的下場,真個就是魚死網破。
其實,五天的薄案大審中,被告並非只是在現場蹺著二郎腿的被「雙開」的薄熙來,這名舉世矚目的被告曾是一位紅色官僚的表率、「官二代」的典範,及唱紅打黑的明星;他代表的可謂是整個中共專政體制的一個樣板,五天來,坐在被告席上酣暢演出。世人從薄熙來的人品及案情之中,看到了中共專政體制的底蘊與真相。
痛定思痛。整個八千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必須以這種「與薄熙來同為被告」的心思來看這場審判。因為,薄熙來匪夷所思的今日,是中共專政體制造成的;在法院背後的真正審方中共當局,與被告薄熙來在政治上原為共犯結構。
審訊中描繪的幾個場景,令人驚悚:例如,谷開來與徐明,在薄府同觀「尼斯楓丹‧聖喬治別墅」(當作薄瓜瓜的「經營性物業」)的幻燈片時,瓜爹一邊評價,一邊稱譽谷開來的藝術天賦。又如,薄瓜瓜由徐明支付十三萬餘美元,包機來回非洲,攜回一塊「非洲神肉」,薄府吃了一個月。這樣的一個貪腐家庭的家長薄熙來,卻是「重慶模式」中「唱紅打黑」的政治英雄。試問:由這樣的人品來唱紅,「紅」是否被玷汙?又由這樣的人品來打「黑」,豈非以打黑來養黑?
因此,中共黨人不能在審判中只見到「薄熙來」一人,而必須面對審判所揭露的薄熙來所代表的整個中共專政體制「偽紅真黑」的底蘊與真相。世人皆在問:薄案只是法庭揭露的這麼一點點嗎?中共權貴人士又哪一個不是多多少少的「薄熙來」?
去年八月二十日,谷開來案宣判,本報次日社論題為〈谷案宣判暴露中共在司法與政治的雙輸〉;經過薄案五日審理,中共尤應痛切面對此一事實。
先略論政治方面。中共啟動打薄時,總理溫家寶隱指薄案說,「迄今文革的錯誤和封建的影響並未清除」、「文化大革命這樣的悲劇還有可能重新發生」。當時,外界以為薄案會深入「唱紅打黑」,以端正路線。但是,薄案完全迴避了這一塊,卻也幸好迴避了這一塊;否則,薄熙來若在法庭上為「唱紅打黑」翻供,那才真的是天翻地覆。問題在於:中共若欲指控薄熙來的「唱紅打黑」是「毛左」,但今日整個中共專政豈不正是建立在「毛左」一黨專政的核心之上,大家都在利用毛澤東,大巫豈能指控小巫?
再略論司法方面。由於審方及其背後操盤者對薄熙來的意外翻供失算,致使這場審判的公開性、透明性及法制性皆有重大進展。然而,這場審判畢竟是「中紀委」在中央廚房中已經烹煮成型,檢方及法院只是上菜的跑堂者。薄熙來在起訴書看出中央廚房為顧全黨的顏面,不敢將全部掌握的案情(如:權勢造成的不正當性關係、唱紅打黑冤錯假案、竊聽等)和盤托出,所以薄熙來才敢大翻供,「把水攪渾」,擾動天下人心。然則,倘若未來不廢中紀委的中央廚房角色,如何可能「以憲治黨/依法治黨」?更如何改變法院的跑堂者角色?
評論者說:「一個巴掌,改變中國。」如果不是薄熙來揮了王立軍一拳,現在世人見到的令人瞠目結舌的奇事可能全都不會揭發。因為,海伍德命案在此前早以「飲酒過量致死」結案,屍體也已火化;其實,倘若王立軍不是奔赴美國領事館,而是向內部舉發,也可能因茲事體大而「政治吃案」。如果一切都掩飾得天衣無縫,薄熙來亦不無可能現在已是十八屆政治局常委。薄熙來二十餘年來興風作浪的紅色官場大戲,卻讓王立軍奔赴成都美國領事館才有可能為他劃下句點,這就是中共專政體制的底蘊與真相。
從薄案的發生與審判,不論就政治上或司法上看,可見中共的治理距「中國夢」有多麼遙遠。薄熙來在法庭上指斥代表中共政權的控方稱,「希望檢察人員不要侮辱我們的家風」;但薄案呈現的匪夷所思的情節,教世人如何看待中共的黨風與政風?
這五日庭審,審了薄熙來,也審了整個中國共產黨。面對這魚死網破的場景,中共黨人皆應三復習近平之言:「打鐵還需自身硬。」
國家冷暴力
徐斯儉 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我們常說在家庭中或職場上充滿了「冷暴力」,意思是家庭或職場的某些成員對另一些成員漠不關心、刻意降低言語交談,甚至不願進行目光的接觸。對於第三者而言,雙方或許表面上看來彬彬有禮、甚至平和理性,但實際上有權力的一方則是在對弱勢的另一方進行某種精神虐待。長期經受這種「冷暴力」的弱勢方,久而久之很可能會受不了這種精神折磨,而產生對有權力一方的無名憤恨,甚至某種突發的暴怒攻擊。在不明就裡的第三方眼裡,那弱勢的一方簡直就是「沒文化、沒教養、不理性,甚至不可理喻」,這種誤解,只能讓實施「冷暴力」的那一方更加趾高氣揚!
不幸的是,這種「冷暴力」關係,現在正在台灣的政府與人民之間發生,或者說正在快速地蔓延!
台灣自認為是一個民主國家,尤其是與尚未批准「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的中國大陸相比,我們的馬總統更經常以我們已將「兩公約」國內法化引以為傲。然而,今年夏天,我帶了一些中國大陸的學者朋友,參訪了台灣抗爭中的華光社區和大埔。這段台灣抗爭之旅,不僅對我中國學者的朋友甚有啟發,甚至也打開了我自己的眼界。我們發現,其實號稱民主的台灣在徵地問題上,其法規對人民權益的保護甚至還不如威權政體的中共政府!在中國我們常看見的,是人民用性命和集體抗爭去對抗政府赤裸裸的暴力拆遷。但在台灣,我們政府用的是比赤裸裸暴力更可怕的「冷暴力」!
台灣徵地法規不如中國
舉兩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譬如中國的法規除了要求徵地要有補償之外,還特別強調「安置」。根據中國國土資源部二○一○年公布的「關於進一步做好徵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對於徵地應「先安置後拆遷」,對於被拆遷的農戶,應該「建好安置房或是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安置方案,並徵得被拆遷農戶同意。」但在台灣,不僅政府不可能替被拆遷戶建好「安置房」,且設定「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人口」等條件,更沒有什麼「徵得拆遷戶同意」這一說!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徵地過程中被熱議之「聽證會」,兩岸的規定有著明顯的差別。根據中國「國土資源聽證規定」第十九條和二十條,如果政府要向人民徵地,不僅政府事前要通知當事人有聽證的權利,且當事人一旦要求,政府必須舉行聽證。相較之下,在我們中華民國台灣,於去年修正公布的「土地徵收條例」中卻規定:「特定農業區經行政院核定為重大建設須辦理徵收者,若有爭議,應依行政程序法舉行聽證。」這其中最大的差別是,所謂「若有爭議」是由誰來認定,條例中並未規定,但在實務上往往是由從事開發的單位(多半是政府機關)來認定,結果要拆民房的是政府,認定有無爭議的也是政府,舉辦聽證的還是政府,這與中國規定凡當事人要求,則政府必須辦理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冷暴力」比真暴力更可怕
我們國家號稱民主政權,政府動輒高舉依法行政,但是藏在這種民主和法治背後的,卻是更可怕的「冷暴力」。之所以更可怕,因為往往比威權政體赤裸裸的暴力還更難察覺、更具欺騙性,甚至看起來更有正當性。這種國家的「冷暴力」往往打著所謂「發展」、「公共利益」和「法治」的幌子,但實際上使用人民通過民主選舉賦予他們的權力,勾結尋求暴利的開發商,透過法律和政策的諸多細節,用看不見的「冷暴力」遂行了對人民財產的活生生掠奪。
那些不斷說抗議民眾是暴力份子的人,我建議他們思考一下,與國家的「冷暴力」相比,我們民眾的抗爭簡直是太和平了。不檢討國家「冷暴力」背後的政商貪婪與不正義,竟反過頭來指責財產受損、精神受虐的民眾是「暴力」,這種言論等於是擴大了國家「冷暴力」的罪惡!
徐斯儉/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是台電董事長還是總統?
張榮豐 中經院一所所長 最近馬政府又決定在十月調漲電價,馬總統還在出訪時「心繫電價」,到處打聽各國電價,結論是:台灣的電價最低。江宜樺也說:台灣電價長期不反映成本,以致太低。如果不合理化,「請神仙經營台電也沒有辦法」。
以上說法,都是站在台電董事長,尤其是一個民營電廠董事長的立場;而非總統或行政院長的格局在看問題。一項政策的成敗,與目標的設定是否合理及可操作性息息相關。所以,馬總統調漲電價的目標設定猜測應是:一、避免台電虧損,甚或倒閉。二、節能減碳。現擬針對其合理性、操作性分析以下。
首先,台電是國營企業,肩負政治性、政策性目標,無法完全以「效率」衡量其績效。例如經國先生面對七○年代「能源危機」時,就是透過台電這個「避震器」,來維持一個物價相對穩定的國內生產與生活環境。在目前人民實質薪資,受「要素價格均等化」作用下,已經倒退十六年;而GDP也在二%左右掙扎的情形下。台電盈虧與穩住民生、產業環境,何者為重?這是一個必須站在總統,而非台電董事長格局的政策選擇問題。
學者配合政令沒講真話
第二、某些「學者」認為:「政府調整電價已排除三三○度以下的一般家庭用戶,約占六十五%…,另小商家也不受影響,…不至於對物價影響很大。」這是用「放大細節,遮蔽全貌」的手法,來替馬政府做政令宣導,而沒有講真話。須知電力是各行各業最基本之生產要素,而不只是供給家庭消費而已。用經濟學的術語說,電力是前聯效果大的產業。而且因為幾乎每個加工程序,都要用到電力,所以工序越長的物品,漲價幅度就越大。這就是調漲電價,產生的物價「墊高作用」或「累加效果」。去年調漲電價,帶來民生物品連續上漲,馬英九總統命令江宜樺取締「哄抬物價」,說明他完全不了解調漲電價,會造成物價的續波效應。
第三、一般而言,電力是價格與所得彈性相對小的財貨,意思是電價或所得大幅調漲、上升,對電力的消費並不會大幅減少,也不會大幅增加。所以想透過調漲電價、「以價制量」,來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顯然效果有限。
第四、如果要避免台電虧損,首應全盤檢討台電目前的不當「政治性」負擔,例如支付給地方首長健檢費的「開發電力設施協助金」、「睦鄰經費」…等,而非把調漲電價當做唯一的政策工具。
這些年來,馬政府的決策模式是:決策前把利害關係人的意見,當做「造謠」、「偏見」,而只聽業管單位,或某些接受委託研究的「學者」意見。決策後發現錯誤時,就用納稅人的錢發動文宣「闢謠」,將責任推給大環境、推給前朝、推給某個政務官當「替罪羔羊」…,如證所稅。最後實在擋不住民意,就「民粹式」的政策急轉彎,如老農年金。這種決策模式,都讓人民付出慘痛代價。
提高人民實質薪資再談漲價
在此要提醒馬政府的是:一、當前最根本之道,在於:拿出有效策略,把經濟成長率、人民的實質薪資提高;再考慮調漲電價吧!二、決策前多聽不同意見、多做調查研究,才能「兼聽則明」,決策後修正幅度才能降到最低。
張榮豐/中經院一所所長
總預算案凸顯財政困境
林全 台大經濟系教授
台灣的財政赤字嚴重,已經是社會共識。但赤字到底嚴重到甚麼程度?或者何時或是否會出現失衡危機?往往眾說紛紜。我們從日前行政院通過的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內容,也許可以看出端倪。
這次通過的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入減少,歲出增加,財政赤字由今年的一七四三億元增加為二○九九億元。但更嚴重的是,實際的財政赤字並不只表面的二○九九億元,還應該包括政府釋股給政府代管的郵政儲金、勞退基金及勞保基金等三大基金,共計六二一億元的釋股收入。
這些釋股收入,等於自己賣股票給自己。這種預算編列方式,應該史無前例。姑不論其適法性如何,但已足以顯現國家財政惡化,開始邁入另一階段。
為什麼政府要釋股給三大基金,而不透過市場釋股。表面的理由是洽特定人釋股,可以避免衝擊股市。但洽特定人釋股的對象,可以是其他法人機構,為什麼要鎖定政府掌控的三大基金,這才是關鍵重點。
政府欲售不宜出售的持股
原因是政府釋出的股票,是台積電、中華電信、中鋼、兆豐金、合庫金與台肥等,都是策略性持股。政府在這些公司的持股足以影響公司經營權,甚至整體經濟安定。所以這些股票都是目前不宜出售的持股。
政府不宜出售的持股,如果非要出售,當然只好出售給自己掌控的三大基金。如此既可以取得出售收入,又可以避免經營權受影響。
這樣的安排看似巧妙,但卻凸顯幾個問題。首先,按照證券主管機關的規定,投資法人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應以投資為目的,不應介入公司董監事選舉。但目前除了台積電,其他前述出售持股的公司,都是由公股掌控經營權。未來如果政府成為小股東,卻依賴三大基金持股在公司董監改選時維持公股經營權,則明顯不符合現行規範。屆時主管機關要如何自處?
基金管理人面臨利益衝突
其次,三大基金的投資操作目標,應該是保障基金受益人的最大利益,而不是保障政府持續掌控所投資公司的經營權。因此就算是長期投資,也不能保證三大基金不會視外在因素,隨時有出脫持股以保障受益人利益的需要。故政府做為基金管理人,難免面臨利益衝突的質疑。
最後,政府預算編列已經到了不宜出售的持股,也要設法出售的地步,其山窮水盡的程度可想而知。會走到這步田地,其實和近年來政府支出大幅擴張,但稅收卻未相對成長有關。
下年度的總預算案雖然宣稱規模微幅成長,但總支出已高達一兆九四○七億元。與二○○八年開始執政時的歲出決算一兆六一七六億元相比,增加了三二三一億元。但同一期間的稅課收入,則由二○○八年的一兆二四二九億元,到下年度稅課收入預算為一兆二七一三億元,僅增加二八四億元。稅課收入與支出差距惡化,約達每年三千億元。
主計總處和財政部要在這樣的困境下編列預算,想必已是無計可施。
林全/台大經濟系教授
用常識來面對服貿
我個人認為,在政府還沒就服貿協議違反民主程序的黑箱作業說明背景和經過之前;在政府還沒有因應社會要求而提出產業、社會及國家安全衝擊報告之前,您就要自己上場,拿一個整體行政團隊都沒說清的政策來辯論,可能會模糊焦點,也難見效果。
服貿協議說來複雜,但還是可以從常識的角度來談幾件事情。知彼知己,我們不妨分析對岸在服貿協議上的策略和方法,再來比對一下自己。
商業利益不能凌駕國家利益
首先是國家安全的議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說,談雙邊貿易協議,「商業利益不能凌駕國家利益之上」。對岸顯然很相信這件事情,劃了幾道紅線。
第一,資訊。他們不只對涉及思想的出版絕不開放,任何服務和「信息」(資訊)相關,都嚴加看管。譬如,他們雖然開放「環境服務」,但註明「不包括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檢查」。雖然開放電信的「在線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但只限「經營性電子商務網站」,並且是在福建省設立比率不超過五十五%的合資企業。
相對於對岸的滴水不漏,我們政府對資訊及其背後的價值之漠視,令人驚奇。讓陸資來投資「地質、礦物及其他科學勘察服務」(可擁有多數股權)、「郵寄名單編輯服務」(可獨資),已被許多學者所批評。
在資訊及電信領域,和對岸對我們的諸多提防和限制比起來,我們既有和即將開放的項目,卻讓陸資參與入口網站經營、資訊處理、網站代管等項目,對台灣的通訊隱私、網路中立性造成嚴重威脅,民間責難尤多。
至於出版業上下游,不對等地開放了三個環節給對岸,危及言論自由的可能,您可以讀出版同業的調查採訪及公聽會報告,就不再多言。
第二,基礎工程。對岸這次開放的主要是「建築和相關的工程服務」,看不到開放基礎工程的空隙。但是我們開放的卻是「土木工程的一般建築工作」,把公路開闢與營建、電力及電信管線、天然氣、水庫、自來水等數十項基礎工程服務都開放給陸資參與。在公路運輸上,還明指要他們參與公路橋樑與隧道管理。這些到底有沒有國家安全的疑慮,也不難用常識推論。
第三,關鍵民生產業。對岸也特別看管。台商如果是做多品牌的「農藥、農膜、化肥、糧食、植物油、食糖、棉花等商品」批發或零售,一旦店舖數超出三十家,就不能獨資。我們政府?沒有看到他們注意這方面。
工作方法上,對岸也至少有兩大重點。
一,「有關規定」。他們不只用是否准許你獨資,或合資的股權比例來管理你,很多行業還要求必須另按「有關規定辦理」。甚至,有這些要求也不明言。譬如印刷業在大陸要印刷書刊,就必須另有「書刊准印證」等特許。
「人頭股東」使門檻如虛設
相對而言,我們政府對陸資參與某些行業,目前卻一味迷信只要佔股比率不超過五十%,就可以限制對方發揮不了作用。民間再三提醒「人頭股東」可能使這些門檻形同虛設,政府要有其他「規定」,也充耳不聞。
二,「試點」和「限地」。對岸即使很有優勢的行業,也毫不放鬆警戒,只先讓你「限地」經營。譬如,「港口裝卸、堆場業務」,限制在福建省。
我們政府?卻一開就把「港埠業」、「船舶貨物裝卸承攬業」、「拖駁船業」等相關六個行業一古腦兒全開,也完全不考慮「試點」、「限地」的可能。
兩岸政策,事涉國家存亡。中國大陸幅員如此之大,資源如此之廣,擁有的產業優勢如此之多,對於給台灣的任何開放,卻謹慎從事,步步為營。我們幅員、資源、優勢都不足,一開放就打著自由市場的旗幟大開閘門,毫不防範沒頂之災的風險,至少以您身為中華民國總統,不應如此。
以上,是再一次提醒。
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海豚與護照,哪個更會轉彎!?
最近,中國國民黨兩位姓吳的都出了狀況:一大一小、一老一中;一個是副總統吳敦義,一個是立委吳育昇;一個叫白賊義,一個叫吾慾昇;一個以海豚出名,一個以薇閣出名;一個又被爆特權橫行,一個又被點名罷免。反正寶一對、共進退。
薇閣吳的罷免風波剛剛起風,還有洶湧波濤在後,且按下不表;反正日後一定是焦點,不愁沒有話題。今天只單論白賊義移忠作孝或說移公作私的本事。原來,國家機器可以為一家一姓服務,可以置法律命令於不顧,完全撕破馬統政府一貫「依法行政」的假面具,不只吃相難看,而且一路白賊。連胖達人出包都知道道歉以平眾怒,都知道退費以抵罪愆,我們偉大的公僕們卻還振振有詞、東遮西掩,視人民雪亮眼睛於無物;馬統幫的作風真比麵包師傅還可恥、可悲。
問題其實滿明顯的,如果在機場就能補辦護照,大家一視同仁,那麼白賊義的女兒替白賊義的外孫辦,如何會成為醜聞?這是其一。其次是,如果不是急急如律令的「特權服務」,還有爆料的意義嗎?重點是,這個補辦護照手續十分火急,飛機都要飛了,要在飛行之前辦出,不只華航雞飛狗走,外交部也一樣雞飛狗走;也因此華航與外交部必定沸騰,弄得無人不知,也因此黑箱才會見光,也因此才會燒上媒體。
如果不是白賊義的外孫,會讓華航火燒屁股?會讓外交部拚死拚活?會讓機上一百五十名乘客坐待十一分鐘,等他們一家?更重要的是,不是白賊義的外孫,外交部人員會陪著一家子上飛機入艙門?
所以,吳敦義說,外孫護照上又沒寫外公名,聽起來像不像「白海豚會轉彎」般地充滿吳氏的獨門絕活:騙死人不必付錢。
吳敦義既然如此信誓旦旦地說︰「事前不知,也未通話。」—老實說,白賊義過去信誓多了,何曾兌現?那就把一家子連私家、公家電話、手機的通聯紀錄全攤出來,以釋眾疑。一句話,說女兒吳子安當時沒有表明身分,誰信?那如何解釋外交人員陪同登機?
外交部領務局「台灣桃園機場辦事處」,既已明文規定「不受理臨櫃申請護照、簽證及文件驗證」,再加上人力不足,又一再改口表示一天只有服務「長年旅居國外,因緊急狀況入境國內換照」的額度,如何可能從事護照、簽證、驗證的工作?連專業的旅行業者都不知道機場可辦護照,外交部要騙誰?事發了,為什麼心虛地要「網頁改版」?將來是不是人人都可以學吳子安「即刻救援」?
好事且有閒人士有空到機場轉轉,要出國了不妨都去換護照,享受華航與外交部的無上服務。那麼,就可以和薇閣吳的罷免運動,並而行之,這叫好事成雙!
(作者金恒煒為政治評論者)
ECFA辯論那一堂課
鄭政宏
馬總部發言人殷瑋曾經參加反對ECFA辯論,還得到最佳辯士,可見辯論看的是口才、邏輯、思辨能力,辯論輸贏與政策好壞、個人立場無關。
何況,蔡英文在ECFA辯論後的記者會上就表示,馬英九並沒有具體回答她的提問。所以,我們可以合理推測,馬英九這次積極推動辯論,並不是打算讓人民得到充分的資訊,而是要炮製ECFA辯論成功經驗,以利服貿協議過關。
ECFA生效已滿三年,外商對台投資持續衰退,台灣人才、資金、技術,依然不對稱地向中國流動,顯示ECFA成效不如預期。這樣經過三年實踐,考驗出來的結果才是真理,而辯論可讓人受騙,台灣人民還要再度受騙嗎?
(作者為藥師,台北市民)
笨蛋才跟他辯論
對付馬英九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前布袋戲一句很有名的台詞:「忍他、容他、不管他,看他如何?」如果有人突發奇想找他辯論,無疑是在替他解套。因為此人固然無能,但四十歲的男人只剩一張嘴,他什麼都敢講,要他承諾什麼都沒問題,誰能辯贏他才怪。
坦白說,辯論只是練習口才罷了,對於分辨是非對錯,完全沒有幫助。就像考試第一名,跟是否具有治理國家的能力無關,否則就不必大費周章搞選舉了,只要四年舉辦一次全國大會考,第一名的當總統,第二名當副總統,行政院長及部會首長則以此類推。
蘇貞昌確實口齒伶俐,辯才無礙,即便如此,服貿協議的完整內容是啥?他有辦法弄清楚嗎?另外,他也沒有像馬英九那麼龐大的幕僚與智庫進行完整的利弊得失評估,先天上已處於劣勢,如何能與掌握國家資源、以整個內閣做為後勤支援的馬英九辯論?
再弱的馬也有一步踢,再差勁的政治人物也有一張嘴。民進黨千萬不要低估馬英九的能耐,此人無論做錯什麼事,都是一句令人恨得牙癢癢的「謝謝指教」。就靠這四個字,好歹他也混了五年了,除非蘇貞昌、蔡英文等人比他臉皮厚,否則想活久一點,還是少與他爭辯為妙。
尤甚者,政治人物最基本的道德就是誠信。如果馬英九連公開場合承諾的六三三、黃金十年,都翻臉不認帳了,即使在服貿協議上辯贏他,馬先生必定仍然一意孤行,這種辯論有意義嗎?跟他辯論簡直是浪費生命,自取其辱罷了。
罷免馬意立委非成功不可
由民間團體發起的罷免「馬意立委」行動,已經正式公布人選,開始發動引擎了。新北市第一選區選出的吳育昇,被「憲法一三三行動聯盟」列為第一波集中力量全力罷免的對象。相較於過去政治施壓等象徵意義較大的罷免呼籲,這是台灣第一次,具有社會集體意識的、企圖突破法令對權力者的屏障、進而為憲政僵局尋找出路的重要嘗試,因此繼八月密集的街頭運動之外,是另一不同層次的公民課程實踐,這是值得大家關注的實質價值所在。
為什麼要率先罷免吳育昇?公民團體根據吳過往在立法院的問政紀錄,整理出了所謂「九大罪狀」,然我們認為看待這個案例,更應當一書的則是,二○一二年那次的立委選舉,吳育昇在該選區以十萬七八二一票、過半得票(五十.七八%)高票當選,與第二名的得票率相距八%之遙,此一地方實力說明,發動罷免的組織,並未將低得票當選者罷免機率較高的因素列為優先考慮,而是以正面迎戰的態度在選擇他們所認定只有馬意、不顧民意的國會議員,此一問是非、不算計的態度,彰顯了選票與責任其實成正比的內涵,接受愈多的公民授權與付託,選後就必須承受愈大的監督與要求,不容許以服務為名者,最終竟挾票自重、恃寵而驕,這是罷免團體對從政者所提供很好的第一課。
台灣憲政運作的困境,肇因於歷次修憲不免基於當下時空環境所需的便宜行事,導致我國中央政府體制混亂與權責不分,制衡機制同時橫遭破壞,使得民選總統擁有絕大的權力,卻未承擔相對的責任,配以一旦當選即幾乎無從罷免的總統選舉罷免法為權力護航工具,即使做錯事,亦無法使其下台負責,因而造就了現今的「民主獨裁」惡果。
這樣的現況對人民與國家有何具體傷害?就舉最新的一個例子來說,行政院近日通過了明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由於歲入減少,歲出增加,政府居然把腦筋動到釋股、賣地上,其中釋股部分,是將手上的策略性持股協調四大基金來承接,這種操作手法史上未有,已經在法律與道德上面臨強烈的質疑。再者,政府所欲授股五百億這個額度,很難不讓人聯想起因實施業已偏離原旨的證所稅,國庫因而短收五百億交易稅這個數字的「巧合」。因而不得不詰問:如果政府當初沒有決策失當,現在需不需要出此下策?而又有誰為稍早的嚴重錯誤負了責?若之前的專斷亂行可以船過水無痕,又憑什麼認定人民現在只有被二度加暴的份?
當然,眾所周知,證所稅的荒腔走板,僅是馬政府五年荒謬執政之滄海一粟而已。這樣的內耗,讓「政府為當今最大亂源」的批評極獲共鳴。這正是民間先由罷免「馬意立委」開始自救,具有絕對正當性的背景要素。同時,連帶也刺激大家思考,如果修憲的門檻已經被卡死,修正總統與中央民代選罷法中有關罷免門檻的規定,難道對於二三○○萬台灣人民來說也是奢望?若是,台灣今後不必再講名實不符的「民主」,應該稱為「馬主」、「國主」與「民奴」,就此,大家又同不同意?如果不同意,是不是也該一併要求選區的立委就修改罷免條款表態?
台灣首度推動的罷免案,難度相當高,但是非成功不可,理由就是前述一環扣一環的政治死結,這個結如果不想辦法盡快打開,不但今後三年國力要繼續向下探底,未來誰上台,也會有同樣的機會運用這個體制為惡,則台灣不必等待外患,自己就已走上了自滅之途了。
荷男弄哭警察 菲國禁入境 Philippines bans Dutchman in ’crying cop’ case
陳維真
A Dutch activist blamed for making a Philippine policeman cry was deported and permanently banned from the country, the immigration bureau said Thursday.
移民局週四表示,一名弄哭菲律賓警察的荷蘭社運人士遭遞解出境,且永遠不得入境。
The bureau said Thomas van Beersum was deported on Wednesday after the authorities had picked him out from a photograph that went viral showing him allegedly haranguing a uniformed police officer at an anti-government protest in Manila last month.
移民局表示,當局透過網路瘋傳的照片找到范比爾桑,照片中的他據稱在馬尼拉上月一場反政府示威活動中大聲斥責穿著制服的警察,移民局於是在週三將他遞解出境。
Van Beersum is an "undesirable alien" who violated the terms of his tourist visa by joining a protest, immigration bureau spokeswoman Antonette Mangrobang told AFP.
移民局發言人蒙果邦告訴法新社,范比爾桑違反觀光簽證規定加入抗議,是「不受歡迎的外國人」。
The activist was photographed yelling at a weeping Filipino riot policeman at an anti-government protest during President Benigno Aquino’s annual policy address to parliament on July 22.
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7月22日對國會發表年度政策演說時,范比爾桑被拍到參加反政府遊行,對著哭泣的鎮暴警察大吼。
Photographs of the incident, showing policeman Joselito Sevilla crying as he held back van Beersum and other activists, spread around the world on the Internet, and provoked heated debates on social media sites.
員警塞維亞邊哭邊阻擋范比爾桑與其他示威者的照片透過網路傳遍世界,引發社群媒體網站熱烈討論。
The policeman later said he was crying from exhaustion and hunger after a long stint securing the area for Aquino’s speech.(AFP)
塞維亞後來表示,他是因為艾奎諾三世演說維安時間太長,精疲力竭又飢腸轆轆才哭。(法新社)
新聞辭典
go viral:片語,(影像、影片或消息)在網路上暴紅。例句:The video went viral and was seen by millions.(這部影片在網路上暴紅,有數百萬人看過。)
harangue:動詞,氣勢兇狠的長篇訓斥、說教。例句:He harangued the public on their ignorance.(他訓斥大眾愚昧無知。)
undesirable:形容詞,令人不快的、不受歡迎的。例句:The drug has undesirable side effects.(這種藥有討人厭的副作用。)
抹黑社運才是高挫折行為
何明修 日前,蔡正元立委在臉書上指責「佔領內政部」的抗議者是「高挫折的人,他們需要假借大埔案,做情緒上的發洩」。基本上,認為搞社運的人是「被煽動,他們不要被說服」,是早就被淘汰的社會學理論。用這種過時的看法來批評當前的各種社運,就如同用占星術來反駁天文學,用煉金術來修正化學,是十分落伍的作法。
在六○年代之前,歐美的學術界對於社會運動大都抱持著敵意的態度。研究者往往認為,抗議的參與是源於病態心理狀態,像是受挫-攻擊(frustration-aggression)、認知不協調(cognitive dissonance)、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一個未明言的假設即是,社運是少見的、不理性的事情。
將社運貶為病態心理之發洩,是來自於保守派的內心焦慮,他們擔心自己珍愛的「法律與秩序」及特權,會被推翻。法國作家Gustav Le Bon即是典型的代表,他擔憂十九世紀的民主革命浪潮與工人階級運動,因此在1895年撰寫了著名的《群眾論》(The Crowd)。這本書運用了目前看來是偽科學的發現,來證明「群眾是奴性的獸群」。
六○年代以降的學術研究已匡正了這樣的錯誤。首先,社會邊緣人並不是社會運動的常客。
抗議已成通用語言
相反地,願意投身抗議的人往往是具有最充足的社會關係,他們參與了許多的組織團體,比較能接受到新的訊息,察覺社會不公義。因此,社運並不是社會秩序瓦解,反而是因為擁有完整的人際網絡,才激發出參與的動機。
其次,研究者越來越相信,抗議是民主體制的永恆現象。在六○年代的新左派風潮之後,歐美學者強調,一個「社運社會」(social movement society)已浮現,抗議已經成為家常便飯的事了。同樣地,只要細心觀察晚近的台灣街頭運動,也會發現,前進凱道的群眾不只是揚言要「拆政府」那一群「本土激進人士」,也包括反對同性戀、要求嚴懲性侵犯的衛道人士。抗議已經成為民主體制的通用語言。
此外,更新的研究早就揚棄了僵化的「情緒與理性」二分法,換言之,有情緒不代表不理性。從畏懼表達自己的想法到勇敢走上街頭,往往意謂著情緒的轉變,從羞恥轉變為驕傲、孤獨轉為團結、恐懼轉為憤慨、悲哀轉為憤怒。成功的社運是代表從一種消極的情緒轉化成為更積極的,而不是從理性變成「不理性」。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但「高挫折」帶來結果通常不是挺身支持弱勢人民、捍衛公平正義,反而是網路上打嘴砲,將利他主義的義舉貶損為不理性。我建議蔡委員抽空讀一下《群眾論》。徹頭徹尾反民主的Le Bon,根本不相信議會民主,因此他將當時的法國國會議員都當成他所看不起的不理性暴民。看看台灣立法院袞袞諸公的議事行為,或許這種反動論述真有幾分道理。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中國因素與公民社會
張鐵志 民進黨正在進行華山會議,討論兩岸公民社會如何交流。過去這兩年一種聲音慢慢形成:要防止不良的「中國因素」對台灣民主的侵蝕,但另方面要促進兩岸公民社會交流。
這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區分。但問題是,危險的「中國因素」和良好的「中國公民社會」的界限是什麼?當我們在談公民社會交流時,除了最淺而易見的民主運動或者維權運動,到底在談什麼?
吳介民教授在他影響深遠的著作《第三種中國想像》中,對中國因素的擔憂主要集中在所謂的政商聯盟。但是,不少人對中國因素的擔憂,是放大到任何來自中國的人員或金錢,擔心開放陸生、大陸配偶對台灣可能會有國家安全問題。前陣子在對兩岸服貿協定的討論中,就有許多人提出,一旦陸資進入台灣的印刷乃至未來出版產業,會控制台灣的言論空間。這些擔憂背後的預設是,中國企業包括媒體集團,背後都有中共的影子。
中國現實複雜難解
這些擔憂是正當的──在中國當下的國家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家的確掌握許多的資源,也對民營企業有很深的影響。中國國企在海外的大多數投資都有戰略目的,某些中國人員和資金來台也可能有政治任務,任何否定中國因素的談法,或者否認北京對台灣有企圖的說法,恐怕都是自欺欺人。
但是中國的現實遠比這個想像複雜。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是匪諜,這些擔憂純粹是對中國的不了解。其次,中國的政權與社會很難區分──某些單位確實屬於國家,但未必是為政權利益服務。
最具體的例子是媒體。一來,並非所有媒體都是國營;二來,大部分的媒體確實可能是屬於政府單位或國企,但這些媒體並非都是國家的傳聲筒。《南方都市報》和《環球時報》、《人民日報》的差別是天差地遠的。
今天我們談兩岸公民社會交往,媒體的公共領域是了解彼此的重要管道,但這部分卻是台灣最欠缺的,因為在台灣不能進口中國的簡體版雜誌;而四種類型雜誌可以申請改成正體字發行:「自然動物生態」、「地理風光」、「文化藝術」及「休閒娛樂」,其中不包括新聞與財經類。這是因為害怕這些雜誌有「為匪宣傳」的思想嗎?然而,對中國略有所知的人,都知道諸如《財經》、《南都周 刊》、《鳳凰週刊》等刊物對中國問題的挖掘深度,對我們認識中國現實有很大幫助。尤其是,台灣媒體對中國的報導不是娛樂化就是早已自我閹割。
開放自保間找平衡
兩岸公民社會交流的嚴重問題就在於,台灣對中國的知識和分析太過貧乏:一方面低估或者忽視中共對社會的控制和打壓的嚴厲;另方面,又低估民間的活力和自主性,彷彿在中國一切都是被黨控制的。更遑論有許多國家和民間交錯的灰色地帶,既隱藏著威脅,也蘊含抵抗的希望。
如何建立新視野去理解中國的複雜,認清其中真正的威脅和值得交往的對象,並且在開放與自我保護間找到平衡,這是我們迫切的工作。
台灣評論人
現任香港《號外》雜誌總編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