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6/2012

三十而立

古人說“三十而立”,是指人到了三十歲的時候該成家立業了,心智上也要達到一定的成熟狀態。而對於二代企業家來說,“三十而立”有著特殊的含義。因為一個企業的發展過程,就是企業家的修為境界逐漸提升的過程。三十歲,是二代企業家接班、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

  一位30歲就身為上市公司董事長的二代企業家感慨:“明顯覺得身上的擔子重了”。《接力》雜誌接觸到的近千名“創二代”,平均年齡也敲在30歲左右,改革開放以來創業的一代企業家大多年近花甲,他們子女的年齡自然也步入而立之年。這些“創二代”已經褪去了剛剛畢業時的稚嫩、浮躁、徬徨,而在肩負起家業長青的使命與責任過程中,逐漸變得成熟。

  如今,溫州的民營企業老闆已經不比誰賺的錢多、誰企業做得大,而是比誰的孩子更出息。由此可見,步入而立之年的二代企業家身上的壓力有多大,傳承問題已經成為當下中國經濟最緊迫的問題。

  其實,中國的民營企業也處在三十而立的階段,與二代企業家的年齡相倣,能否在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延續過往的輝煌,真正成為受世人尊敬的企業,二代企業家責無旁貸。從這點看,三十歲,是誰都繞不過去的坎。

  怒放的生命

  三十而立,出自《論語?為政》,是指一個人到三十歲應該人格自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階段。由此可認定,三十歲是人生中重要的里程碑。收斂起之前的放浪形骸,放下漫無邊際的幻想,人生從此變換頻道,開始明確人生的方向,成為自己的真正的主人。對於成長于優越家庭背景中的二代群體,他們的而立之年可能更要放到社會大背景下,企業發展前途中,何處可立,立什麼,將是他們在逼近三十的門檻上需要思考的問題。

  立於志

  轉眼間,生於八十年代,伴隨改革開放大潮一起成長的二代悄然步入而立之年。人們不禁要羨慕他們的出身給他們的人生帶來的各種便利:不用再為家庭的生計而奔波,不用再為婚姻的物質基礎而煩惱,不用再為職場的升遷而頭疼,普通人家的柴米油鹽煩瑣事說不定還成為他們生活的調味品,一般年輕人苦心追求的成家立業對他們更是唾手可得。這一切只因父母家族早已為他們設計好,他們不需費太多腦筋,只需按部就班即可。這種觀點就象圍城之論,墻外的人們憧憬著墻內的美好,卻不知三十而立的古訓時時都在敲打著出身優越的二代群體。

  雖然不用再為生計奔波,但父母的期望,家族企業的未來,社會的時刻關注讓越來越逼近三字頭年齡的二代群體備感壓力。別人到三十歲還沒有方向,似乎還可找點外在理由,可對他們,人生依然沒有目標就可能有一頂敗家子的帽子壓下來。不論是接班還是創業,他們必須做出選擇。接班,就必須承擔起將父母辛苦打拼來的江山傳承併發展壯大的責任,創業,也就做出一個行業內的影響來。不論走哪條路,前面的曲折坎坷都是不可預料,也是非一般人能承受。

  達之路集團董事長何烈輝曾在上海的法院捧著金飯碗,但因家族企業的召喚,他還是脫下制服,來到遙遠的非洲,為父親開拓新的事業疆土。對他來說,這是一種責任,但他還是並沒有完全順從家族意願。因為兩代人的管理觀念上的差異,他開始走出家族企業,在接近而立之年時,他在非洲創建了屬於自己的貿易王國。正是在這種不斷的改變和矛盾中,何烈輝及早作出自己的選擇,這才有了後來的“中非交流的民間大使”。

  然而,並不是每個二代都能從容作出正確選擇。關注家族企業傳承的均瑤集團總裁王均豪甚至有點同情他們,與普通人相比,他們沒有太多選擇餘地。可在這個人生宣示自立的年齡到來之前,承載更多責任的二代們卻又不得不馬上做選擇。畢竟隨著生活的沉澱,經驗的積累,他們需要停下匆忙的腳步,對自己的定位和人生的價值等深層次的問題做一個認真的思考。給自己的人生標示一個方向,只有方向明確,才能知道勁往哪兒使。

  立於行

  三十歲是“人生之王”,人“三十而立”,拋掉依賴性這件外衣,從蒙昧中解放出來,成為自己的真正的主人。借用“台灣自動化之父”石滋宜先生的話,“不要放棄自己的理想與價值觀,然後選擇去做"對"而且有益的事情”。

  當明確了人生的方向,行動就有了目標。但人們常說“說與做是兩回事”,也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二代在立志之後,將面臨一次長途遠征的歷程。與父輩當年創業期間的摸爬滾打經歷相似,年輕一代也需要“不積硅步無以成千里”的堅持不懈,更需要“不怕挫折勇於前行”的壯志滿懷。

  當白領們關注職場中的生存規則時,二代們更多考慮企業的生存之道。雖然他們已經展示出了不同於父輩的特徵:學歷深厚,知識結構完整,經營理念先進,又自覺導入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向管理、創新要效益。但滿肚子先進理念的他們卻與東方傳統家族理念發生衝突。發端于市徹不規範的草根時代的家族企業大多依靠家族成員,血緣親情形成的助力推動企業高速成長。企業與家族的關係是緊密相聯,有時家族的關係甚至高於企業的管理關係。這一點讓沉浸于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下的海歸二代們有些不適應。同時成長于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父子之間也出現了強烈的觀念碰撞。長輩們因財富而膨脹的自我認同、極強的掌控慾望,還沒想好如何學習對毫無經驗的下一代的尊重、理解和期待,而被父輩的財富哺育起來的新一代,如何去除身上的安逸,年少輕狂,如何在商界中樹立自己的威信讓長輩放心?這種糾葛與衝突時刻衝擊著正走在接班途中的二代的信心。他們小心翼翼的每一步都在向外界證明自己的謹慎。

  溫州新意特種紙業有限公司經理繆新穎一直認為接班家族企業的責任義不容辭,但當他留學歸來並在父親的溫州新豐鞋業公司工作一段時間,拿出了一份自己十分滿意的改革方案,卻遭遇了老員工無聲的抵抗,他想換血重新創新自己的團隊與之相抗衡,卻以失敗告終。最終他決定獨立到上海創業,先用自己的實戰經歷來強化自己。雖然他的志向在一定時期遭遇挫折,但他依然還是行動來彌補自己人脈和社會經驗的不足。

  滿懷宏圖大志的二代,現實中必定會遭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越挫越勇是必需的一種精神,證大投資集團董事長戴志康認為, “哪有機會就去哪,不要為父母過去的一點積累所制約、所框死,要拿出革命精神、大無畏精神去開拓市潮。當年的父輩們拿出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的氣勢打下一片江山,今天的二代更要有一番勇氣開創屬於自己的天地。

  立於業

  翻開國內外的創業史,許多前輩們已經在而立之年作出榜樣。30歲的比爾?蓋茨,成功推出了Windows1。0;松下幸之助註冊了“NATIONAL”商標;李嘉誠建了第一座工業大廈;斯皮爾伯格在籌拍《第三類接觸》;楊志遠的YAHOO開始成為網路神話的標誌。三十歲在人生中就是一道分水嶺,通過立志立行,就會跨過這道分水嶺,成就一番事業,否則只能是不斷的抱怨中憤世疾俗,或懷才不遇,怨天尤人,三十歲前信奉人定勝天,三十歲後卻陷入了“宿命”之淵,以為“萬事皆天定,半點不由人”。

  很多人把三十而立的立看作是成家立業,其中立業的比重高於成家。上海綺奇堂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葉大偉比較贊同這種觀點,在他看來,30歲時應該要有自己相對穩定的事業:在家族企業中,起碼在某個部門,某個片區有獨擋一面的功力,如果創業,公司要形成一定規模,或者在行業裏稍有影響力。而他自己就是創二代。雖然沒有接手父親的企業,但28歲的他認為進入到自己從小就喜歡的汽車行業內,並想要引領一種汽車生活方式,已經樂在其中,因此公司雖然創立不到兩年,已經在上海的行業圈內小有名氣。

  立業對二代來說頗為迫切緊要。這是證明自己獨立的標誌,甚至說他已經摘掉了富二代的帽子。本來在企業中因經驗缺乏而沒有什麼決定權,甚至發言權,但他們可以通過立業樹立自己的威信,在公事私事上都能自己拿主張,並知道自己選擇什麼,將來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對事件的發展趨勢有著明確的意識。立業也幫助二代群體在行業領域裏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經驗、人脈等資源,並形成了自己的活動圈子,開始以自己的名義獨立參加各種社交活動。這對於二代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成就感,人們對他的介紹不在聚焦于他是誰的兒子,她是誰的女兒,而是鄭重地介紹自己的頭銜和名字。一直以來二代想方設法地想證明自己是獨立於父母之外的個體,希望別人都過自己的企業,從事的行業認識自己,而不是家族成員的介紹。而這種獨立的影響就是社會對他能力的承認。

  何烈輝是從幫助父親開拓事業開始,最終自己創建了一家比家族企業還要大一點的公司,葉大偉承認自己到30歲時的成就肯定不如父親的30歲,但他相信憑藉自己的努力,將來會全國範圍內拼出自己的影響力,本來想接班的繆新穎出外獨立創業,但他認為這不是創業,而探索家族企業未來的新業務。接班也好,創業也罷,渴望證明自己的二代們都在用心去經營一份自己的事業。他們馬上就邁入而立之年的門檻,走入一個新的征程,去除當初的懵懂和衝動,逐步走向成熟、穩重。

  當立志立行立業相輔相成時,在哪個年齡段並不重要,三十歲只是人們設定的一個目標年齡段。

  季偉特: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在季偉特看來,30歲之前的自己是屬於自己的,像一陣風,想到哪就飛到哪去,沒有負擔地出發,不留痕跡地離去。30歲後的自己是屬於家人的,更像一場貼心的雨,充分做好前期的儲備工作,在需要的地方降落,積成一潭,以備不時之需。

  季偉特25歲就結了婚,第二年就有了孩子,可以說他的某些改變在30歲之前就已經開始了。結婚前,一個人過,像遊牧民族的生活一樣,不關注生活細節,就想出去跑一跑,看一看,一個人一身輕,到處流浪也沒有負擔。有了家以後,為了孩子讀書,為了妻子能穩定地生活,想儘量在一個地方發展。就是想沉下來去做些事情。原來認為只要有些資源和市場自己什麼都可以做,現在想明白了有些沒有多少市場的事情是不適合做的。

  一個人的時候,覺得自己很輕,追求的也大都是輕飄飄的看重虛名的東西。手裏有大把的空閒時間,身上穿著萬餘元的衣服,去參加很多可去可不去的活動。上海芭比娃娃開業、酒吧開業、高端晚會、娛樂場所都會去湊個熱鬧。真正應該去做的事情卻在心裏對抗著,想出很多不做的理由。

  那時關於接班的事便完全在考慮的範圍之外。總覺得年輕就要有自己的夢想,賺錢不是目的,不想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上。最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又開心又能賺錢。最好擁有這樣的生活方式:能去做讓自己著魔的事情。最好成為這樣的人:對自己所做的領域發生的任何變化都瞭如指掌,能看透行業的所有事情,成本一看便一清二楚。像父親那樣,對不銹鋼著了魔,對金屬的物理性和化學性都很了解熟悉,不銹鋼就印在了他腦子裏,一看鋼,就知道是冬天生產的還是夏天生產的。

  而季偉特卻做不到對鋼抱有那樣的感情。他一進鋼鐵廠,聞到它散發出的味道,看到那些飛揚的灰塵,繞過地上橫七豎八的鋼管,就說服不了自己去加入這個行業。況且那個行業不僅要懂數學懂技術,還要用心去做每個細節,要看買多少原料,訂單是多少等等,那時季偉特覺得自己在辦公室裏坐不祝再加上他覺得自己頭腦是發散型的,覺得跟自己所處的現實格格不入,在這個行業裏感覺不到自己的價值。

  在進入家族企業之前,季維特嘗試了很多事情,進軍了自己感興趣的影視業;還做過貿易,在杭州灣大橋建設中給提供鋼板。給國外中建非洲建設中提供鍋爐鋼板,但這次因為用人不當,下面的人偷工減料,本來是8個鋼板,給了6個,後來事情沒做成。

  有時候他也會想,因為年輕氣盛被別人利用了;因為理想過大,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因為太過於衝動而做錯了一些決策;因為思考不週而浪費了最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年輕時總想先做再說,相信路到橋頭自然直,常常在做的過程中學,缺少週全的考慮、必要的積累。

  一直到了二十八九歲季偉特突然就想明白了,理解了父親,父親作為一個企業家就是要善於利用一切資源,包括人力後備資源。從企業家角度去考慮,要的是最小投入,最大產出。他在家中的身份是兒子,在企業中的身份就是人力後備資源,是父親必然會考慮的企業後續力量,自己有責任去為承擔這一切積累力量。想到這裡,對接班的事情也就認可了,對家族企業逐漸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儘管季偉特自己做了很多轉變,但在父親眼裏還是和以前一樣,沒有受到足夠的認可。父親是個完美主義者,認為做得對是應該的,不對就是不應該的。到公司裏眼睛裏看到的都是問題,然後就逐個去解決問題。他的座右銘就是人活著就是要去解決問題。在季偉特看來自己不吸不賭不嫖,也不太講究吃穿,但在父親眼裏還是自己還是有一堆問題,他不由得感嘆也許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走過了不理解父親的青蔥歲月,經歷了不被父親理解的百般煩惱,季偉特仍在進行著新一輪的調整。在他看來,30歲之前是個沉澱的過程,為了充分地積累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那時總想單靠自己的力量去做,有點吃力不討好。那時沒意識到很多東西需要包裝,需要許多其他的因素。那時還沒意識到看到陌生的事物,如果前期不了解,要尊重前輩。當一切都經歷了之後終於明白如果沒有前期的一系列積累,後期的飛躍便沒有基矗比如,以前在人際關係方面季偉特認為自己想法很天真,想在中國打造自己的社交圈,現在想的是要穩中求變,先立足在上海,再慢慢去擴展。在季偉特眼中,30歲是人生的分水嶺,只有前面有涓涓細流的匯合,後面才有滔天之浪的興起。

  林海丹 玫瑰不慌張

  夜闌、文件、理不清的歷史遺留問題,順不清的紛亂思緒……剛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林海丹20齣頭,尚未經過熱身就被父親派去打理一間隸屬家族企業的地產公司。於是,對地產行業一無所知的林海丹開始了既是學生又是領導者的生活。顯然,商場不是課堂,沒有人會等你學好後再來考你。面對大大小小的問題卻無從下手,焦慮成為林海丹那段時間的生活常態。“我當時在遇到問題時也會向我父親請教,可是他會和我說,這是小事,自己去看……但實際上,我在當時真的不懂,所以最糟糕的一次是我被稅務局吃藥,莫名其妙地支付一筆鉅額稅費。”一下讓子公司損失大筆金額的過失對她的打擊著實不校20歲的林海丹,渴望成功,卻一片茫然。就如她後來所說,沒有明確的方向和足夠的能力,事業就如同折翼的飛鳥,到達不了最美的地方。她逐漸意識到,身在高位若沒有相應的能力與之匹配,根本就不能為自己做的事負完全責任。“每一個想要蓋高樓的人都應該在此前學會紮實的基本功。”這是林海丹為自己那段經歷的總結。堅持了大半年,林海丹深深意識到自己功力尚淺,決定從基層做起,尋找新方向。

  在創辦仙境之前,林海丹曾在其他地產代理公司工作過。在那段時間,她從行銷的角度看了很多地產項目。或許,我們可以認為這是林海丹的學習沉澱期,她學的不僅是地產相關領域的事物,同時認識到地產是個產業鏈特別長的產業,做地產還要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入手,然後慢慢沉澱,慢慢發展。青澀浮躁漸退,林海丹認清自己也找到方向。於是,在大學期間就創辦了大學裏面三甲社團 “外語協會“,擅長到各國領事館“忽悠”經費,回學校舉辦諸如“國際文化節”、“大學英語競賽”“外文電影大賽”等活動的林海丹決定整合身邊的資源,成立一個專注于高端人群服務的公關公司。很明顯,當你的方向對的時候,你的所有努力是可以看得見回報的。客戶群體從高檔樓盤到豪華車,奢侈品,林海丹把仙境經營地有聲有色。

  有的時候,我們得承認,價值觀會影響我們所選擇走的路。也許會有人對此嗤之以鼻,但是林海丹卻把這一條實實在在地印證。作為如今仙境公關的品牌總監,她有很多機會為企業贏得各種項目,但是她有自己的堅持。從為高端女性提供私人定制小型沙龍,引導每個人活出自我的精彩到舉辦慈善音樂會為貧困山區的兒童募集“愛心書包”,林海丹堅持向她所服務的人群傳達健康積極的東西。她希望每一個參加她組織的活動的人,都能在開心之餘感受到世界的“真, 善,美 ” 的正面力量。

  做事先做人,這是林海丹一路走來的心得。善待別人,同時以健康心態對待自己。現在在工作中林海丹仍然也會有壓力,也會有焦慮的時候。畢竟作為企業負責人,不僅要對合作夥伴負責,還要對員工負責。但是,她對這些負面的情緒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看到別人做的很好,我也焦慮過。但是後來我和自己說,你現在看到的都是他們在人前笑,春風得意的一面,但是你沒有看到他們辛苦,哭泣的一面。大家都是凡人,都會遇到問題,最重要是如何解決問題和及時跟上市場的變化。”

  看清自己的長處,找到鍾愛的事業,林海丹很滿足,她希望把仙境做成一個長遠的品牌。遇到談不攏的項目怎麼辦?沒關係O作本身就是兩廂情願的事情,而且我們看重長期合作,一次不成或者我們讓對方佔點便宜沒問題,最重要對方認識到我們仙境是實實在在以及不急功近利的公司,認可我們。賺錢的機會總是會有。一陣輕笑,林海丹不急不慢地說著自己的感悟。在朋友的眼裏,如今的林海丹從容自信,所走每一步不見慌張。誰也不能否認,經過風雨的玫瑰才開得更燦爛!

  不必將就

  沒有哪個女生不期待一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但是在婚戀成為社會話題的時候,優秀的女性找到適合自己的另一半顯得越來越難。雖然林海丹並不著急,但是父母總是比兒女們更操心。為了安撫父母,林海丹也被安排去見每一個不錯的男士。“但是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感情是不能勉強的。婚姻是一輩子的事,如果差了那一點緣,基本的感情基礎都建立不起,如何過一輩子?”林海丹非常欣賞父母之間的感情。她說,這二十幾年來,父母一直都很恩愛,對彼此的長輩都很孝順。所以她對另一半最大的期望就是對方父母也很恩愛。事實上,在另一半還不確定的時候,林海丹還是將所有精力放在家庭,公司運營與好朋友的相聚。先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好,好好愛自己和愛身邊愛我的人,上天自有安排。

  “還差三年零三個月,我滿三十歲。我不能很嚴格地說自己在"三十而立"的時候能走到什麼位置。但是我希望那時的自己事業以及生活的大方向穩定……”林海丹笑著說。曾經焦慮過,也失去方向過,但是她優雅地轉身,給自己不一樣的天空。

  魏晴川

  不破不立

  與火爆一時的穿越劇《宮鎖心玉》女主角同名,魏晴川展示的卻是一個書香世家轉入企業經營的故事。因為愛情,他放棄了已經考到手的公務員飯碗,因為骨子裏的書生氣質,即使週旋在競爭激烈的商界,他也能在一月內保持只有兩三次在外應酬的經歷。在邁入三十而立的門檻之際,已為人夫,為人父的他開始對自己半途接手的家族企業進行一番認真思考,自言比較保守謹慎的他認為要打破以前的企業做大做強的概念,不破不立,只有這樣才能將企業做久,這才是企業傳承的真正目標。

  名門之後

  因為高祖父魏蘭是光復會創始人之一,百年風雨,幾代傳承,曾經豪情萬丈的革命家庭漸漸在歷史大變革中悄然隱退,卻依然保持著書香門楣。取自“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之名的魏晴川,雖然家族世代居住在山清水秀的浙江省雲和縣,但家人都以普通話為溝通語言。他稱自己剛進企業時,工人用雲和方言說工藝術語時,他還一時聽不明白。自小學習優秀,酷愛體育的他,夢想當名體育記者,平時也愛寫寫畫畫,頗具文學青年氣質。只是招收體育記者的北京體育大學不收理科生,無奈之下,他只得報考了家族中多人從事的稅務專業,于2001年進入浙江財經大學的稅務學院學習。從進入大學校門起,他和班中所有人一樣,畢業後的目標就是成為稅務工作者。確實如此,班中一大半同學如願,而魏晴川也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麗水市稅務系統。看似順理成章,可他自己卻覺得並不適應這個政府工作環境。猶豫之間,女朋友傳遞資訊,父親的家族企業希望他來試試。

  雖然以革命為已任的高祖父在資訊閉塞的雲和縣創辦過當地第一家外貿出口型企業,但到魏晴川父親那一代,家族中人很少涉足商界。因為愛情,對企業經營一無所知的魏晴川有點懵懂地闖入了商常木質玩具是雲和縣的支柱產業,女友的父親,也就是現在的岳父是當地最早一批經營木玩的企業家,管理著浙江大森林工藝品有限公司。2006年起,魏晴川正式進入公司學習,六年中,他經歷木玩產業的起伏跌宕:“ 從我做的時候開始,中國的匯率放開,人民幣升值,然後是金融危機,然後就是玩具的品質危機,廣東玩具品質危機引起的一系列反應,這個品質標準提高,管理模式的提升,還有就是近三五年這個中國人口紅利消失,我都經歷過。”中國經濟轉型的大環境在木質玩具這個產業興起的波動,讓魏晴川覺得有必要梳理一下企業的發展方向。

  不破不立

  號稱“中國木製玩具城”的雲和縣坐落著大大小小近700家木製玩具企業,生產的木製玩具佔全國總產量的七成、全世界總產量的四成。但到魏晴川進入這個行業時,粗放型企業還是佔大多數,大企業與小企業的區別就在工房車間的數量,而對於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木質玩具的安全性能,理性化的市場培養,以貼牌生產為主的眾多企業依然茫然不知。六年的商海經歷讓魏晴川開始停下自己忙碌的腳步,靜下心思考:這種作坊式的經營還會走多遠,家族企業的未來在哪,為什麼歐美日本的家族企業能傳承上百年?

  這個喜歡體育,又愛寫文章的青年不想再為一張張訂單機械地忙碌,他想在市場上尋找一種主動性,而不是被市場推著身不由已地跑。在企業的六年也是他心智漸漸成熟的階段,而立之年,在他看來不應該用過去的思想眼光看待企業發展。不破不立,必須為企業的傳承尋求新的突破。他一直在摸索。

  2007年廣東玩具品質危機事件給雲和敲響了警鐘。當其他人還在用便宜但不環保的硝基漆涂在木質玩具表層時, 魏晴川率先在產品上使用價高卻環保的水性漆;當許多企業在出口產口與內銷產品執行兩種標準時,魏晴川表示他們的標準向國際看齊。種種改革使產品品質提升一個檔次,卻也使成本增加8%-10%。“首先企業要耐下心來,要堅持這個標準,不能說看到別人做些差的東西,他們賺到錢了,你現在反而沒賺錢,反而去花錢培養市常”魏晴川表示自己還是比較保守謹慎。他希望家族企業的優木品牌玩具不僅是一個產品,更是一個包含教育理念的工具。也許他要花更多的時間培養市場對玩具的安全性,教育性的重視程度,為此他可能走的比別人慢,但他希望走得比別人更久一些。

  不破不立,從破到立之間不是一個坦途,但魏晴川覺得可以承受。採訪結束後,他又掏出手機給記者看他兒子的照片,從瞪著清澈大眼睛的嬰兒到做著鬼臉的幼兒,不同月齡階段的孩子成長面貌收錄齊備,魏晴川一臉幸福。

  葉大偉

  強者思維

  一身休閒裝打扮,手中握著手機和賓士車鑰匙,葉大偉顯得精練十足,他的眼神總能透出一種自信的神采。1984年出生的他有一個19個月的兒子,也有一個業內小有名氣的汽車改裝公司——上海綺奇堂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從小酷愛汽車的他,希望在自己的三十歲生日,用自己掙的錢買輛價值400百萬的法拉利。

  做自己喜歡的事

  葉大偉的手機存入許多經過自己公司改裝後的豪車,個性突出,時尚前衛,他曾對員工說過,希望客戶的車從他們這裡出去後不是一件產品,而是一件作品,而他對公司的規劃,就是打造汽車領域全新的時尚休閒生活方式。

  其實這家公司才成立才一年半時間,目前已小有規模,並在上海汽車改造圈內有一定的影響力。說話簡短有力的葉大偉為這個公司也忙了一年多時間,所有的事情大多由他親力親為。他雖然感覺辛苦,卻樂在其中,畢竟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著自覺的衝勁和激情。

  再過兩年就滿三十歲,葉大偉覺得在而立之年自己的成就肯定不如父親當年的成就。父親14歲出來做學徒,19歲已經擁有自己的工廠,30歲時早已在浙江瑞安機械製造業創建知名企業。父親是白手起家,自己則是依靠家族企業投資起步,對於父親,葉大偉言語中充滿敬仰之情。不過在小時候,他卻是被父親打到初中。“男孩子調皮慣了,”他笑著解釋道。不過父親對他的培養似乎帶著接班意識。在他五六歲時就被帶著參加各種商務宴席,一圈酒敬下來,小小年紀的他祝詞說得很順溜。稍大一些,父親又帶著他出差,耳濡目染商業氛圍。他大學時的專業就是市場行銷,國外留學時攻讀的是管理學。一切進程都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可他還是沒有接父親的班。父子倆也從沒有就這個話題討論過。“家中還是一個親弟弟,父親現在精力充沛,接班的事情還提不到桌面上來。”

  三十歲的角色變換

  雖然現在的公司經營的有聲有色,但葉大偉還是覺得如果按照父親規劃的路走下去,這家公司說不定早成立三年。在高中畢業時父親曾勸他出國留學,但執拗的他就是不同意。2006年他大學畢業後,回到家族企業工作了一年,之後又去英國留學,到08年回來時,他又跑到香港一家公司工作一段時間,在他的意識中,這才是他的第一份工作,當時工資就在6000元,直到此時,他才發現自己與當年的同學相比已經在商業旅程上晚跑了三年,“ 對於我的同學來講,他們經歷了06-09年的差不多三年時間去積累,從一個實習生到部門經理,到銷售主管,應該沒問題,有些人創業,從第一年的籌建到第二年的擴建再到第三年的穩定,已經有一定的規模,但到我身上就6000元的工資。”當記者問他是否後悔當初沒聽父親的話時,葉大偉想了一會才抬頭說:有點後悔。

  有感於父親的規劃,他決定會在將來在自己兒子身上延續這種強者教育。父親從小給他的印象就是事業型強者,一切都要做到最好。而父親對他現在的教育是身體第一,家庭第二,事業第三,可能長期受家庭熏陶,葉大偉心中的排名是事業第一,家庭第二,身體第三。雖然從事的是自己喜歡的事業,但因沒有經驗,他必須從頭做起。“因為象我爸講的,你現在少一個去別人打工的經驗,沒有象他這樣從學徒開始,慢慢摸爬滾打,自己知道渠道,自己知道裏面貓膩,然後你沿用這段模式,拉一幫人過來,這樣才會成功,而我現在少了我爸這個過程,只有親力親為地慢慢學去做這些事。”當公司發展穩定時,他覺得有必要為公司未來規劃。於是難得休息的他一人跑到三亞對著大海藍天暢想未來。“我對員工講,給我三天時間,回來我給你們三年的計劃”。

  三十而立,對葉大偉而言,是一個廣義概念,不一定非得三十歲才立,但在接近三十歲之間的這個時間,人們要發生一個轉變。對男孩來說,是從男生到男人的轉變,比如說轉變成父親,這是家庭角色的轉變。當然更主要就是一定要有自己相對穩定的事業,在家族企業中,有獨擋一面的功力,在創業中,則要在業內有一定影響力。對他來說,這是一個硬性標準。

  三十歲時必須要明白的十件事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但是對於二代企業家來說,不僅要“三十而立”,而且還要 “三十不惑”。因為他們一般從小受到嚴酷的磨礪,早早的獨立生活並肩負起傳承家族事業的重任,很小的時候,他們往往被父輩教育說“你將來要負擔這幾百號人以及他們家人的生活”。責任和經歷讓人成熟,所以企業家子女相比于其他年輕人要更早的“不惑”

  從另一個角度說,二代成功接班、甚至超越父輩,是非常困難的。他們在三十歲的時候,除了要明確事業的方向,更要思考企業的發展戰略。他們既要學著掌控一個龐大的企業,也要處理好自己的婚姻家庭。那麼,二代企業家在三十歲時要明白哪些事呢?

  1、 錢不是那麼好賺的

  企業家子女的成長環境相對優越,父輩的成功再加上自身的商業基因,會讓他們覺得賺錢挺容易的。而實際上市撤境瞬息萬變,宏觀政策、經濟週期、內部管理,稍有不慎這些內外部的因素就會讓基業毀於一旦,即使是久經沙場的一代企業家都有可能折戟沉沙,何況初出茅廬的二代?

  新世界發展董事會主席鄭裕彤之子鄭家純,廣廈控股集團董事會主席樓忠福之子樓明在第一次接班時恰遇市撤境惡化,不得已父輩重新出山。浙江閩鋒化學的總經理邵燁剛過而立之年,企業做得非常成功,但仍感如履薄冰,“做企業就是這樣,不知道哪一天呼拉拉就倒下了”。

  2、 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能做

  二代往往年輕氣盛,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他們面對的誘惑也多,總是有看起來非常好的商業機會擺在面前。殊不知,任何行業的水都很深,機會很可能是陷阱。筆者接觸過的一位企業家子女,搞過影視、做過投資、賣過紅酒、開過餐館,結果無一成功,乖乖的回到家族企業——“感覺內心沉靜下來了”。

  三十歲,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做什麼,這是很危險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賺自己能賺到的錢。一代企業家因為多元化擴張而遭致身敗名裂的案例都不少,二代如果把做企業當成“玩票”,那趁早別做。

  另外,年輕人精力充沛、學習能力強,管理企業時往往事必躬親,看不慣別人做事。這導致不願授權,是管理中的大忌。要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什麼事情都親自插手反倒弄得一團糟。

  3、 父輩一點都不“土”

  企業家子女往往是喝過“洋墨水”的,學歷最差的也是大本,會覺得沒讀過幾年書、沒留過洋的父輩什麼都“土”——從事的產業“老土”、請的產品廣告代言人“老土”、管理方式“老土”……

  到了30歲,二代應該理解父輩的“土”有時是一種智慧,或許更實用、或許是一種權宜之計。中國很多賺錢的企業,廣告做得都很土,效果卻很好。ERP聽起來就很潮,但把不少企業搞垮的也是它。二代們要“接地氣”,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尊重中國國情。特別是產業沒有土洋之分,傳統產業依然可以變得前沿,就看你怎麼做。

  4、 慢有時比快好,企業現金流最重要

  二代的普遍心態是急於證明自己,再加上現在社會很浮躁,賺快錢的機會看似很多,而整體的經濟環境又不樂觀,很多時候做事就顯得急功近利。但做企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品牌、渠道、忠誠的客戶,所有這些都是要慢慢積累的。不要總盯著扎克伯格、不要總盯著賺錢快的行業,扎紮實實做好手頭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VC/PE的錢是錢,難道父輩的錢就不是錢?已經有人評價“創二代”是“人傻、錢多”了,當然他們看到的是極個別的案例,但相比于其他的年輕創業者,二代們確實應該更謹慎、沉穩,因為他們不僅是在進行“創造性破壞”,還在進行“創造性傳承”。

  30歲的人,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沉穩,企業發展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規模不是越大越好,保持良好的自由現金流才是最重要的。如李澤楷這樣的小超人,在擴張過度後也要李嘉誠來收拾爛攤子。

  5、自己不是鐵定的接班人,除非已正式任命

  子承父業,在中國傳統思維裏是理所當然的,不過企業傳承過程可沒那麼簡單。不要說二代的能力需要考察,與老臣的關係、與父輩的性格衝突和戰略思維的差異,都會阻礙接班的進程。家族企業中二次接班、甚至“廢黜太子”的案例很多,二代不要認為自己是鐵定的接班人。接班和重新創業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在家族企業內部創業而已,最終結果還是要靠業績說話。如果在30歲,還認為自己肯定是要接班的,沒有危機感,那就有點過於幼稚了。

  6、政商關係很重要,不要討厭政治

  被西方經濟學洗腦的一些年輕企業家崇尚自由市場經濟,不願與政府打交道。其實西方國家的經濟史就是一部政商勾結史,那些豪門世家都是在政府的蔭庇下壯大的。中國的企業家更要有政治智慧,無論是一代還是二代。

  年輕人不喜歡被約束,所以對於政府干涉企業的行為很反感,但如今的政商關係已經有了變化,完全可以做到企業發展、政府戰略、社會效應的多贏。二代們不能只是悶頭做事,還要抬頭看路,與政治保持適當的距離,但要培養出政治智慧,特別是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不要因政府的褒獎或者政策的鼓勵而違背了企業發展的規律。

  7、孤獨的人不可恥

  做一個企業家是孤獨的,至少在某一階段要忍受孤獨。這種孤獨是指獨立做決策,探索未知的道路,面對絕大多數人的不理解,在市場低迷期的忍耐。年輕人喜歡熱鬧,很害怕那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企業家,必須要有“打碎牙齒和血吞”的經歷,在別人都沒信心的時候,你要堅持下去。

  30歲,要明白孤獨不是可恥的。可能需要獨自在異國他鄉開闢新市場,可能為了推動變革要和父親拍桌子,可能為了堅持自己的戰略方向而得罪從小看著自己長大的企業“老臣”,可能為了家族利益而離開心愛的人……

  8、不要將西方管理思想奉為圭臬

  由於中國經歷過很長一段時期的計劃經濟,當民營企業剛剛興起的時候,眼裏盯著的都是世界500強,西方管理思想也大行其道,中華優秀的傳統管理思想幾乎被人遺忘。而二代企業家的成長環境也決定了在管理上有點“崇洋媚外”,比如過分強調績效、股東利益至上。這些管理思想當然沒錯,但任何管理模式都不能脫離區域文化特點,日本、德國、美國企業的管理模式差異很大,卻都可能成功。在中國要想把企業做大做強,同樣要根植于中華文化。已經到了而立之年的青年企業家,千萬不要成為紙上談兵的書生,這是打不贏企業戰爭的。

  9、老闆是要裝孫子的

  有的企業家子女在小時候養尊處優,有的剛剛進入家族企業就是總經理助理,然後直達部門經理甚至董事總經理。這種做法沒什麼不好,能從一個高度來看待企業,但弊端也顯而易見,就是不會放低姿態,習慣於頤指氣使。可事實上企業家是要會裝孫子的,客戶的孫子、股東的孫子、政府的孫子甚至員工的孫子,想想豐田章男道歉時的那種姿態,就知道做一個家族企業的繼承人是多麼的不容易。豐田的“召回門”不是豐田章男的錯,而且他在豐田的股份也就是2%,但他卻要代人受過,只為挽回家族的聲譽。

  二代企業家本就盯著“富二代”這個不好的名聲,如果在30歲的時候,為人處事還顯露著囂張,就太不成熟了。

  10、珍愛家人、遠離明星

  二代企業家與娛樂明星的組合是“男才女貌”+“男財女貌”,一方借名、一方借利,看似挺契合的,也確實有成功的例子。但實際上這樣的組合風險很大,雖然不至於像馮侖說的找明星者死,可對於家族企業傳承來說是弊大於利。畢竟明星習慣於處在舞臺的中央,對於傳宗接代這件事總是遲人一步;明星的自我意識強,可能受不了嚴謹的豪門規矩甚至家族憲法;明星的曝光度太高,而企業的經營有時卻需要韜光養晦……

  對於30歲的二代企業家,如果還沒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就得抓緊了。不要為明星的光環所迷惑,找個素質高的賢內助才是正道。做企業壓力很大,30歲時人的精力在下降,在外哄客戶,在家哄老婆,這樣的日子很難過,如果再破壞了家族的關係就更得不償失了。李兆會和車曉不是分了嗎?汪小菲和大S結婚後,俏江南的生意不是每況日下嗎?這樣的例子以後會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