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了,無法再為台灣服務,該離開了,免得大家還得照顧我。」年近八十歲的比利時修女何華珍,來台奉獻半世紀後,在年老體衰時選擇返鄉,她的一席告別話語,讓歡送者熱淚盈眶。
在台服務52年 修女會之最
何華珍回憶,修女會一開始在北市大埔街開設診所,她邊學國語、邊展開醫療照護,還經常步行或騎腳踏車到處訪視,當時診所門庭若市,修女會向國外募款,又興建了天主教聖若瑟醫院。
老一輩的萬華居民都知道,早年北部地區肯收早產兒的只有台大醫院及聖若瑟醫院,很多貧困父母把早產兒丟在這間「阿啄仔(台語,意即「外國人」)醫院」門口後就失聯。
無私照顧早產兒 運將感念
兩層樓的小醫院,最多曾同時照護兩百名早產嬰。
「當時醫院門口,常出現包裹,一打開竟是被遺棄的嬰兒!」何華珍說,當時一個保溫箱得擠上三、四個嬰兒,走廊兩旁都是保溫箱。
為了照顧寶寶們,她與其他的修女都以院為家,半夜得起身三、四趟,就算醫院簡陋,無私的愛,讓八成的早產兒都因而存活了下來。
後來聖若瑟醫院與耕莘醫院合作,遷址更名為耕莘醫院永和分院,何修女轉到內科病房及檢查室服務,說話的特殊口音成了病人的開心果。
有一次,她請病人把胃乳「吞下去」,病人卻「蹲下去」;她請病人「鞋子」脫掉,病人卻把「戒指」拿掉,因著她,讓緊張的檢查室裡多了笑聲。
何華珍八年前從耕莘醫院退休,到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當志工,有一天她坐上計程車準備返回教會,司機見她身著修女服,又要去聖若瑟醫院的舊址,追問後發現載到的是當年「阿啄仔病院」的修女護士,直說:「我兒子就是被你們救活的,沒有你們,我就沒了兒子。」堅持不收車錢。
提到照顧失智老人,何華珍很有心得,她說:「老大人、囝仔性,有時脾氣一來,連飯也不吃,唯有哄騙是『兒子送飯來」』,老人家才肯乖乖吃飯。」真情換真心,輕度失智長者「水妹奶奶」就抱著何修女哭,捨不得她離開。
「比利時是我的故鄉,但台灣,才是我的家!」下週一將回比利時的何華珍說:「感謝台灣給我服務的機會!我現在終於能夠理解,為何年輕時認識的修女,總是心繫曾服務過的國家,老家有姊妹,修女會也會照料我,但我一定會懷念台灣的鹹粽子和水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