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華盛頓
因為歐洲大陸經濟運轉失靈,年輕人沒有工作,一籌莫展,這些無事可做的歐洲青年已是全球經濟中常見的角色。然而,也許是另一些人加入這個行列的時候了:那就是無事可做的美國青年,他們的人數甚至會更多。
歐洲的問題來自左派政策導致的僵化勞動力市場與右派的財政緊縮政策的組合,雖然歐洲困難重重,但是美國的年輕成年人失業人口比例已經悄悄地超過了歐洲大部分國家。還不僅是超過了歐洲,過去的12年間,在富裕的經濟大國中,美國從擁有25至34歲年齡段最高的就業人口比例,跌進了同年齡段就業人口比例最低的國家行列。
這種嚴酷的轉變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經濟學家羅伯特·A·莫菲特(Robert A. Moffitt)稱為「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它源於我們長期的經濟衰退中未被重視的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經濟衰退給年輕人帶來的危害最嚴重,甚至比給50歲和60歲年齡段的人帶來的危害還要嚴重。從總產量來說,美國經濟比全球某些對手的經濟恢復來得更強勁,然而這次經濟復蘇卻不可思議地沒能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即使考慮到上周五發佈的好於預期的失業報告,仍是如此。美國公司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率。
哈佛大學教授勞倫斯·F·卡茨(Lawrence F. Katz)曾任克林頓政府時期的勞工部(Labor Department)首席經濟學家,他說,「這仍然是個大大的不解之謎。」他稱就業形勢的嚴重倒退是美國經濟「最最重要的問題」。
僱主尤其不願意增添新工人,在過去12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他們一直是這樣。裁員的問題已經得到抑制,金融危機最嚴重的那幾個月除外,但是,新崗位的創造也同樣受到抑制,沒有人比年輕勞動者那樣更需要新的工作崗位了。對他們來說,「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仍在繼續。
對許多有工作、有積蓄的民眾而言,經濟發展的方向終於對了,儘管距離繁榮還很遙遠。平均工資的增長率不再落後於通貨膨脹率。股市已從2009年的最低點一路飆升,房價再次出現上漲。然而,所有這些對設法在經濟上站穩腳跟的年輕人幾乎毫無幫助。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是經濟復蘇的局外人。
根據美聯儲(Federal Reserve)的數據,過去十年里,以44歲或以下年齡的人為首的家庭的凈資產,比中老年人家庭的凈資產下跌得更多。據勞工部統計,2013年初與2000年相比,25到34歲的勞動者是平均工資降低了的唯一年齡組。
問題的發生在於就業崗位的匱乏。2011年是可以進行國際比較的最近年份,這一年,年齡在25到34歲之間的美國人中26.2%沒有工作,其中包括主動選擇不就業的群體(例如,研究生院的學生、或在家照顧孩子的人),以及非主動選擇的群體(計入官方失業率的人和處於失業狀態、但不再尋找工作的人)。同一年齡段的無工作人口比例在加拿大是20.2%,在德國是20.5%,在日本是21%,在英國是21.6%,在法國是22%。
過去兩年里,歐洲經濟一直在惡化,而美國經濟則表現出溫和的復蘇。然而,美國的就業增長速度只夠跟上人口增長的速度,這意味着,美國在為青年人口提供就業上滯後。相比之下,2000年時,美國這一年齡段的就業率曾領先於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和日本,以及澳大利亞、俄羅斯和瑞典。如今,美國落後於以上所有的國家。該年齡段以上的美國人的就業率與上述國家的相比也有所下滑,但沒有這麼快。
正如卡茨、莫菲特和其他人指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依然不清楚。不過,有顯而易見的疑似原因,而且每一種原因都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
例如,在大學畢業生人數上,美國已經失去了其曾經大為領先的地位,而在以技術為主的全球化經濟中,教育依然是最為成功的創造就業戰略。美國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地區,如波士頓、明尼阿波利斯、華盛頓和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擁有較高的就業率,而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地區,包括南部和加利福尼亞州內地的許多地區的就業率則較低,這樣的情況實非偶然。在美國,年齡為25到34歲的大學畢業生的官方失業率只有3.3%。
正規教育以外,在使用就業諮詢和再培訓等手段來幫助失業者找工作方面,美國的力度也不如其他一些國家。這裡舉一個小例子,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經濟學家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和四位同事最近在法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失業人員安置項目不僅幫助了勞動者本人,還有助於經濟。得到就業諮詢的工人更有可能找到工作,而且他們不是簡單地搶走其他候選人的工作機會。在提供就業諮詢的地區,整體就業水平上升得更快。
其他研究發現,美國在延長育嬰假和擴展兼職工作方面也比其他國家差,也許與此有關,美國女性的就業率逐漸下滑。
無論這些趨勢在起什麼樣的作用,它們看似都無法充分解釋就業機會的下降。這個問題太大、太普遍了。現有公司不再按以往的速度增加工作崗位,新公司也不像過去那麼快地組成。
什麼措施能有所幫助呢?減少那些不帶來社會福利的政府監管措施。為早期科學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提供公共財政支持,因為私營部門往往不能在這些領域獲得利潤。從長期看,沒有哪種措施比提高受教育程度更為重要了,需要考慮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的整個過程(這種努力可能已經開始了)。
許多企業高管和經濟學家還提到移民政策問題。許多人說,如果政策改革得當,會產生一些影響,比如通過允許更多高技能的移民進入美國,或讓已在美國的移民生活得更輕鬆。從歷史上看,移民在美國開創的新公司數量超過他們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
也許,低迷的就業形勢最值得注意的一面是,受其影響最嚴重的二、三十來歲的美國人,依然保持着堅定的樂觀情緒。民意調查顯示,他們比老一輩人更充滿希望,認為這個國家的未來會比過去更美好。
考慮到年輕成年人的遭遇,這種適應力令人欽佩。這也許是必不可少的。沒有足夠的樂觀情緒,低迷的就業形勢就不會結束。
David Leonhardt是《紐約時報》華盛頓分社社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