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2013

美日推政策救經濟,台灣停滯卻不改革

殷乃平

最近國際經濟學者正在爭議以日本首相為名的「安倍經濟學」,究竟會將日本經濟從失落的20年中拯救復甦,還是會讓日本經濟衰敗崩潰無法再起?

前者以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為代表,他指出治重病要用猛藥,非如此無法救日本。若是延續過去20年溫吞吞小心謹慎的貨幣政策,日本經濟將會越走越衰。而猛藥一出,企業信心大漲,股市回溫,經濟逐漸解凍,成效初顯,經濟復甦可期。

美日推政策救經濟

但是學術界的批評聲浪頗高,研究所中有人將日本案例做為一個違反經濟學地心引力的教材,尤其是黑田東彥上任之後提出的2-2-2政策,即2年內將貨幣供給額M2增加2倍,通膨目標訂為2%(未久,貨幣供給額M2的成長又再度加碼提高,而通膨目標亦上調至3%)。

有人稱之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貨幣擴充社會實驗。原因是日本央行打算用大量印鈔與信用擴張來刺激有效需求,以便將萎縮的經濟翻轉成為通貨膨脹的榮景。這是美國量化寬鬆(QE)的山寨放大版,只不過美國是採取漸進方式,民間需求仍然不振,增印的鈔票留滯在銀行內,造成金融市場的通貨膨脹,股票與債券市場火熱,在此同時,低利率也將美金趕到國際市場,為患世界。

日本的狀況比美國更為嚴重,當央行印鈔導引日圓持續大貶,對一個依賴外來資源的島國而言,出口競爭力加強,企業自然獲利,不過,進口的物資成本亦相對提高,家庭預算中的消費必需品支出增加,擠壓其他消費,最後,民間的需求可能更為萎縮。日圓貶值造成出口企業的「得」是以全體家計的「失」為代價,對經濟的最終效益是正是負尚難逆料,而企業主賺錢,一般家庭負擔增加,貧富差距更為拉大,亦成隱憂。證以過去五個月日本的貿易赤字隨著日圓貶值而擴大,亦可說明問題是存在的。

台灣停滯卻不改革

除此之外,社會經濟學者更指出日本央行大量印鈔,是意圖變更人們對貨幣的信任度,將人們持有貨幣的偏好改變為持有貨幣之外商品的偏好,以增加總體需求。但是一旦人們因此對貨幣的信任喪失不再,整個社會經濟的基礎將動搖崩潰,20世紀中不少惡性通膨先例足為日人的前車之鑑。這也就是美國的量化寬鬆且戰且走,不敢冒進的主因。

而當通膨出現,零利率的環境隨之而變,4月日本提高營業增值稅3%,必然也會推動物價上升,一旦利率被迫提高,債券價格應聲下跌,對持有大量債券的日本金融機構將是致命傷害,另一個金融危機勢將難免。

日本安倍首相上馬第一件事是恢復民主黨執政時冬眠的經濟與財政委員會,除總體經濟與財政政策外,還將貨幣政策的決定權置入,央行成為貨幣政策的執行者。央行與企業界成立基金購買美國債券,以導引日圓下跌。同時從事結構性改革,並擬將依賴政府政策主導的經濟改由私經濟來主導,貨幣政策的結果雖然難料,但是整個日本氣象一新。

事實上,從2007年金融海嘯至今,無論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印度等,幾乎全部都進入到不同階段、不同形態的經濟結構性改革之中。台灣經濟停滯不前,結構性問題頗多,零星、片段的政策因應,缺乏一個全面性的經濟結構改革重建方案,難怪從上到下都很「悶」。

作者為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