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2013

雛型上班族,豈可慢飛

吳娟瑜
時代的腳步越走越快,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不知不覺也感受到找工作的壓力,這些雛型的上班族不能再像往常有著浪漫閒散的念頭,像是「等畢了業再說」、「或許去遊學幾個月也不錯」,為什麼這些雛型上班族,要及早有危機意識呢?

原因有二:

一、學校早有人一邊上學一邊在職場上實習了。這些學長可能碰到「啃兒族」的父母,不但早早從工作崗位被淘汰,連生活都有困難,因此子女只好連番上陣,開始在就業市場討生活了。

二、有些父母嗅覺靈敏,早早聞出職場上有「僧多粥少」的氣息,因此開始鼓勵孩子儘早到社會上卡位。有位媽媽從事服務業,她認為女兒都已經大學三年級了,不能再一派天真混日子,因此,她規定女兒每週至少兩次跟著她去拜訪客戶,去聽產品說明會。

根據媽媽的說法:「女兒唸的是商科,及早學以致用,不是更好嗎?」最令媽媽苦惱的是,女兒還沒有就業準備,整天玩臉書,要不就是和姊妹淘到台北市東區看名牌包。

不再只是打工了

雛型上班族已經應運社會趨勢而出現了,多數的他們秉持著「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因此被迫提早考慮現實問題,他們常想著學費在那裡?未來的出路在那裡?延畢會不會是逃避現實?

一位唸大眾傳播的大學男生,他在大二暑假開始到泡沫紅茶店、到電影院、到工地,反正那裡有錢,他就往那裡鑽。

有一天他累癱了,躺在蝸居的房間裡,感覺肚子好餓,可是卻爬不起來找東西吃,他告訴我:「在那一刻,我發現自己可能做錯什麼?否則為什麼我賺到錢,卻沒有賺到快樂?」

「你有發現自己打工的盲點了嗎?」此刻的我,預備陪伴他抽絲剝繭,找到不開心的關鍵點。

「打工有不對嗎?」他一時弄不懂我的意思。

「打工是短暫地、隨性地找個臨時缺,隨時可以抽腿就跑,打工經驗當然也有正面意義,例如,學到應對進退、學到人際關係、學到儲蓄,但是這種過程若能進階到更上一層樓,你就會有更紮實、更有趣的成長了。」

講到這裡,大學男生突然亮起了眼睛,說了聲:「哦!」這個「哦」字拉得很長,讓我覺得他好可愛。

拼事業的起點

後來,我和大學男生分享的重點,著重在「打工」和「拼事業」的分野。「打工」對許多雛型上班族也是不錯的經驗,但是時代潮流已然有了更新的趨勢,一位慢慢來的大學生,可能在進入就業市場時才發現,怎麼找不到適才適性的工作了。

現代的雛型上班族要有「拼事業」的野心,把過去「打拼」的概念拆解開來,並重新審視。「打」是「打工」,這種經驗偶一為之,是OK的。

無縫接軌拼事業

「無縫接軌」的就業經驗,其實有些大學生已經做到了,只是這種概念,還沒被認真看待而已。

Jean目前大三,唸的是生物科技,她曾經有過Show girl的打工經驗,那是在升大二的暑假,當時她對社會百態充滿好奇和試探,如今,隨著學業和年齡的改變,現在她想得比較遠。

根據Jean的說法,她認為:「有些事做一遍就夠了,何況穿著清涼,像展示品被盯來看去,並不是我的人生目標,所以,後來再有經紀公司打電話來,我都婉拒了。」

Jean目前在一家生物科技產業做part time,公司讓她在下課之餘安排上班時間,Jean說:「我完全沒有蠟燭兩頭燒的問題,我在產品檢驗和客戶抱怨專線做助理,一方面我能把所學的用在工作上,一方面又能在第一線了解客戶的需求,將來我就是要從事這個行業。」

你看,多好!Jean早早探索自己的才能和興趣,絕不浪費時間的及早卡位,在當初公司到校園徵才,她表現優異、脫穎而出,這不就順利無縫接軌了嗎?

好處多的無縫接軌

雛型上班族越來越聰明了。有喜歡文學編務的中文系學生,早已成為出版社的特約校對,或是雜誌社的特約採訪記者;有喜歡媒體工作的大眾傳播系學生,早已在電視台節目協助敲通告、做企劃;也有喜歡服務業的大學生,早早跟著Top sales拜訪客戶,學著做一個行業達人。

總之,雛型上班族遲早要進入職場了,何不拿出拼事業的精神,及早弄清楚什麼是自己要的職涯人生?什麼是讓自己能夠樂在成長、樂在付出的領域,「由你玩四年」的university時代已經悄悄地在改變嘍!聰明的你,應該早有所警覺。

(註:「雛型」原指事物剛開始發展的狀態,本文是指剛踏入職場的新鮮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