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洪奎
多年以來,我經常留意美國兩大政黨角逐的國內政情,作為一種業餘嗜好。所獲得知識或來自媒體即時報導,或見於傳記或回憶錄之類著述。其中種種曲折,諸多細節,回憶起來都饒有趣味,也頗覺不乏啟示作用。
現今2016總統大選已不在遠,政壇重量級人物有意爭取大位者應已大有人在,選民應也在觀察考量,準備挑選所支持人選。語云:歷史是一面鏡子,能映照出過去得失成敗關鍵,作為今人借鑑。所以本文即本此認知,就大戰結束以來,美國政黨的若干政策取向,以及主要政壇人物的風格表現,就記憶所及略舉數例如下,希能對彷彿遇事舉棋不定的政黨,以及面臨取捨選擇的廣大選民,能多少產生參考作用。
一、1948年杜魯門總統尋求連任時,黨內出現嚴重分裂,極左極右兩派都叛離而去,各方也對他一致不看好,選戰打來極辛苦,最低潮時選舉列車都幾因付不出租金,被鐵路局凍結而困在荒僻市鎮。但他鬥志昂揚,所到之處都是火力全開刀刀見骨,以庶民聽得懂,也足能挑動庶民情緒通俗語言,痛批對方共和黨,不講什麼優雅風度「溫良恭儉讓」,結果逐漸獲得選民激賞認同,最終爆出大冷門贏得大選。
由此具見,選民期盼於候選人者,不是展現風度教養高深學識,而是希望見到和庶民使用同一語言,敢於代庶民說出心底積怨的有血有肉鬥士。選舉不是開座談會,而是要捲起袖子,不怕難為情硬拚。換言之就是膽識要夠,臉皮也不能太薄。這或也該是作為候選人的最起碼條件。
二、自從1932敗於羅斯福之後,共和黨除依賴艾森豪戰時英雄形象贏得兩屆大選之外,將近30年都是每戰必敗,未能產生另一位黨籍總統。長年落敗在野,導致該黨心虛又患得患失,不敢堅持理念,正面衝撞民主黨政府主要政策,而只敢對之小做修飾,改換包裝推出當作本黨立場。
當時共和黨主流派這種軟弱逃避心態,招致黨內理念堅強人士極度不滿不耐,譏稱之為「Me Tooism」,亦即「應聲蟲主義」,而視之為屢戰屢敗之主因。認為不僅是背棄原則,也讓選民感覺兩黨無甚差異,縱然對民主黨不滿,也未必很想改投共和黨一票,也更讓死忠黨員心灰意冷乃至放棄投票。
及至1964年高華德參議員出馬代表共和黨選總統,他乃提出一句振聾發聵口號:「A Choice,Not An Echo」,意即要給人民提供一個選擇,而不是一聲迴響,要勇敢宣示本黨核心理念。該屆大選結果,高華德因心直口快一再失言,被對方文宣成功妖魔化而落敗,但其後直至2008年歐巴馬時代來臨,四十年間歷屆共和黨候選人都大致遵奉這一口號奮戰,而幾至每戰均捷。其間的卡特和柯林頓兩位民主黨總統,也是皆屬黨內中間偏右人士,立場更接近對方共和黨。所以儘管高華德本人競選失敗,他的主張則成為四十年來共和黨打選戰的致勝綱領。
誠然,你若提不出明確不同政策,選民又何須一定要選擇你?倘再進而言之,你若又恐懼選票流失,不敢堅持理念、堅守立場,選民又怎敢確信你一旦面臨重大威脅嚴酷考驗,能夠堅定做到威武不能屈,捍衛國家生存?
三、紐約州有一位杜威州長曾兩度出馬選總統,首次1944年敗於羅斯福,1948年又不該敗而敗給杜魯門。及至1952年共和黨舉行全國代表大會他又來出席,即有參議員竇克遜對他痛斥,「我們追隨你兩次,你兩次都帶領我們走向失敗之路」。他此言或是純為洩憤,或是也在說「你別想引領我們第三次了」。
另一位大選敗將,曾在詹森任內擔任副總統的韓福瑞,1968年大選敗給尼克森,1972年再出馬未通過黨內初選,及至1976大選年到來,有媒體問他是否準備再試一次,韓福瑞的答覆是「不必了,我不想讓人說我又嗅到鋸木屑氣味了」,意即不想再讓人譏評他又想討揍了。(他這一用語的由來,應是早年美國拳賽場之地面鋪灑鋸木屑,被擊敗倒地選手即嗅到鋸木屑,所以韓福瑞之言即是意味不願讓人說他想再失敗一次)
竇克遜和韓福瑞兩人之言,聽在國人耳裡,不知該有何感想,也不知該做出何種結論。
四、1972年大選落敗的參議員麥高文,16年後搭機旅行,在機艙巧遇當年擊敗他的前總統尼克森,談話間提到他有再度出馬,角逐1988意願。尼克森給他的忠告是「你若真有話要說即可出來」,意即你若有一套理念要推行才應該出馬,否則純為「到此一遊」而參選也無甚意義。大概麥高文並無新鮮理念,他並未介入當年選戰而也就此消失。
回顧美國將近60年來的政黨政治往史,僅此上述四樁應已很夠國內政壇人物和廣大選民深思,從而得到正確領悟。
有流行歌曲名為「往事只能回味」,但有時往事也很值得回味,不知國人有同感否?
多年以來,我經常留意美國兩大政黨角逐的國內政情,作為一種業餘嗜好。所獲得知識或來自媒體即時報導,或見於傳記或回憶錄之類著述。其中種種曲折,諸多細節,回憶起來都饒有趣味,也頗覺不乏啟示作用。
現今2016總統大選已不在遠,政壇重量級人物有意爭取大位者應已大有人在,選民應也在觀察考量,準備挑選所支持人選。語云:歷史是一面鏡子,能映照出過去得失成敗關鍵,作為今人借鑑。所以本文即本此認知,就大戰結束以來,美國政黨的若干政策取向,以及主要政壇人物的風格表現,就記憶所及略舉數例如下,希能對彷彿遇事舉棋不定的政黨,以及面臨取捨選擇的廣大選民,能多少產生參考作用。
一、1948年杜魯門總統尋求連任時,黨內出現嚴重分裂,極左極右兩派都叛離而去,各方也對他一致不看好,選戰打來極辛苦,最低潮時選舉列車都幾因付不出租金,被鐵路局凍結而困在荒僻市鎮。但他鬥志昂揚,所到之處都是火力全開刀刀見骨,以庶民聽得懂,也足能挑動庶民情緒通俗語言,痛批對方共和黨,不講什麼優雅風度「溫良恭儉讓」,結果逐漸獲得選民激賞認同,最終爆出大冷門贏得大選。
由此具見,選民期盼於候選人者,不是展現風度教養高深學識,而是希望見到和庶民使用同一語言,敢於代庶民說出心底積怨的有血有肉鬥士。選舉不是開座談會,而是要捲起袖子,不怕難為情硬拚。換言之就是膽識要夠,臉皮也不能太薄。這或也該是作為候選人的最起碼條件。
二、自從1932敗於羅斯福之後,共和黨除依賴艾森豪戰時英雄形象贏得兩屆大選之外,將近30年都是每戰必敗,未能產生另一位黨籍總統。長年落敗在野,導致該黨心虛又患得患失,不敢堅持理念,正面衝撞民主黨政府主要政策,而只敢對之小做修飾,改換包裝推出當作本黨立場。
當時共和黨主流派這種軟弱逃避心態,招致黨內理念堅強人士極度不滿不耐,譏稱之為「Me Tooism」,亦即「應聲蟲主義」,而視之為屢戰屢敗之主因。認為不僅是背棄原則,也讓選民感覺兩黨無甚差異,縱然對民主黨不滿,也未必很想改投共和黨一票,也更讓死忠黨員心灰意冷乃至放棄投票。
及至1964年高華德參議員出馬代表共和黨選總統,他乃提出一句振聾發聵口號:「A Choice,Not An Echo」,意即要給人民提供一個選擇,而不是一聲迴響,要勇敢宣示本黨核心理念。該屆大選結果,高華德因心直口快一再失言,被對方文宣成功妖魔化而落敗,但其後直至2008年歐巴馬時代來臨,四十年間歷屆共和黨候選人都大致遵奉這一口號奮戰,而幾至每戰均捷。其間的卡特和柯林頓兩位民主黨總統,也是皆屬黨內中間偏右人士,立場更接近對方共和黨。所以儘管高華德本人競選失敗,他的主張則成為四十年來共和黨打選戰的致勝綱領。
誠然,你若提不出明確不同政策,選民又何須一定要選擇你?倘再進而言之,你若又恐懼選票流失,不敢堅持理念、堅守立場,選民又怎敢確信你一旦面臨重大威脅嚴酷考驗,能夠堅定做到威武不能屈,捍衛國家生存?
三、紐約州有一位杜威州長曾兩度出馬選總統,首次1944年敗於羅斯福,1948年又不該敗而敗給杜魯門。及至1952年共和黨舉行全國代表大會他又來出席,即有參議員竇克遜對他痛斥,「我們追隨你兩次,你兩次都帶領我們走向失敗之路」。他此言或是純為洩憤,或是也在說「你別想引領我們第三次了」。
另一位大選敗將,曾在詹森任內擔任副總統的韓福瑞,1968年大選敗給尼克森,1972年再出馬未通過黨內初選,及至1976大選年到來,有媒體問他是否準備再試一次,韓福瑞的答覆是「不必了,我不想讓人說我又嗅到鋸木屑氣味了」,意即不想再讓人譏評他又想討揍了。(他這一用語的由來,應是早年美國拳賽場之地面鋪灑鋸木屑,被擊敗倒地選手即嗅到鋸木屑,所以韓福瑞之言即是意味不願讓人說他想再失敗一次)
竇克遜和韓福瑞兩人之言,聽在國人耳裡,不知該有何感想,也不知該做出何種結論。
四、1972年大選落敗的參議員麥高文,16年後搭機旅行,在機艙巧遇當年擊敗他的前總統尼克森,談話間提到他有再度出馬,角逐1988意願。尼克森給他的忠告是「你若真有話要說即可出來」,意即你若有一套理念要推行才應該出馬,否則純為「到此一遊」而參選也無甚意義。大概麥高文並無新鮮理念,他並未介入當年選戰而也就此消失。
回顧美國將近60年來的政黨政治往史,僅此上述四樁應已很夠國內政壇人物和廣大選民深思,從而得到正確領悟。
有流行歌曲名為「往事只能回味」,但有時往事也很值得回味,不知國人有同感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