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7/2015

吳思華顯然很眷戀其職位,但他的威信與風度已全失,未來抗爭恐無日無之。我們也想問:這樣的部長怎麼幹下去?

教育部長吳思華痛批學生的反課綱行動是有政黨隱身於後,才把學生推到第一線。這說辭將學生運動「染綠」,作法最省事;學生既是被民進黨煽惑,吳思華就不必再卑躬屈膝地與學生溝通,還到處挨罵,等其他政治力量被號召出來對抗學生,這部長寶座也就越坐越穩了。

教長冤成「打手」

太陽花學運與這次中學生翻牆進入教育部有根本上的不同,因這群中學生根本未成年,不具備完全的法律責任。面對一群孩子,如果他們「攻佔」教育部的第一時間,吳思華不是急著動用司法警察權,而是親自到教育部展現理性溝通態度,他會留下什麼樣的風評?反課綱的輿論會怎麼轉向?
老實說,吳思華成為反課綱風潮的眾矢之的,其實有點冤枉。因為,馬政府偷偷摸摸的「課綱微調」全是在吳思華去年8月上任前的事,只是今年2月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教育部課綱微調程序敗訴時,吳倒楣碰上了。誰都知道,「課綱微調」就是馬英九的主意,吳思華除了揹著這個包袱且戰且走,他豈有立場置喙?柯P暗喻吳思華只是個「打手」,實在庶幾近矣。
吳思華還說,他只希望課綱不要「強求定於一尊」。這是要把課綱之爭導向「大中國」與「台獨」的「史觀之爭」,不但不公道也不用心。先前的98課綱將台灣的歷史學教育從昔日的意識形態教學解放出來,以「略古詳今」、「由近而遠」的史學教育原則,希望能培養學生多元的史學能力、形塑自己的價值觀。兩種課綱相比,其實優劣立現,何來史觀的對抗?
吳思華顯然知道偷來暗去的「微調課綱」理虧在先,所以掰出了「新舊(課綱)並行、爭議不考、一起寫教材」三原則。問題是,若課綱微調程序遭判決敗訴在案,為何還要「新舊並行」?而爭議多的正是台灣史部分,如果不考豈不是剛好抹去台灣史,進一步「去學科化」?而如果一群非歷史專業的檢核小組成員都能莫名其妙地弄出一部新課綱,要老師學生怎麼跟你寫教材?

法辦學生失風度

正因吳思華無法面對這些問題,所以他去一趟台中一中課綱說明會被包圍後,就索性龜縮神隱;學生苦等不到部長後又急又氣,終至發生「佔領教育部」的憾事。但吳思華最後把這群未成年學生「統統捉起來」、「統統法辦」,這是辦教育的人該有的態度嗎?
吳思華顯然很眷戀其職位,但他的威信與風度已全失,未來抗爭恐無日無之。我們也想問:「這樣的部長怎麼幹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