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2012

振興經濟,不能停留在病理解析

景氣連亮八個藍燈,出口衰退幅度擴增為兩位數,這與政府聲稱可望好轉的預期截然相左。民間對此深感焦慮,工業總會更指責政府未積極興利。閣揆陳冲已開始與財經業界座談,聽取建言;但如果政府端出的仍只有「中長期振興方案」,遠水只怕救不了近火。

雖說拚經濟沒有特效藥,但換個角度看,溫吞水救治不了急症,則是眾所皆知的道理。當前台灣經濟不振固有國際因素的拖累,但政府決策遲緩、執行力不足、法規僵化及產業轉型失利等,在在需要檢討,必須釐清病情對症下藥。馬總統執政已進入第五年,且將「黃金十年」喊得震天價響;如今經濟表現不如預期,若推說沒有特效藥可用,恐難服人。

政府去年設定今年經濟成長目標為百分之四點一九,如今卻落得「保二」而不可得,原因只有兩個:若非編製目標時過度浮誇,便是政府執行力太差,致實績遠遠落在目標之後。任何有因應能力的政府,面對這種情勢,一定得隨時調整作為,提出解決對策或刺激方案。但過去半年,政府將全副精神耗在證所稅和美牛案兩個與景氣無關的案子上,眼睜睜看著經濟下滑,竟似無所感覺;於是兩案方才過關,政府馬上談起基本工資的調整。這樣漫無章法的決策,豈看得出政府拚經濟的能力?

目前最令人擔心的,除了政府對經濟欲振無力缺乏急迫感,在對策的選擇上也顯得缺乏企圖心與方向感。陳揆安排與工商業界進行五場座談,固然是聽取意見、廣納建言的直接溝通辦法;然而,這類大型座談往往容易流於形式,人人有話要說,卻凝聚不了共識,更無法形成有力的具體行動。

以上周末召開的首場會議為例,會中建言仍充斥缺水、缺工、土地取得困難、要求租稅獎勵等陳年老議題。這些都屬於政府執行面的事務,多年懸而不決,就是行政失能及官僚怠惰所致。若會議只是供業者集體傾吐一番,政府卻無法劍及屨及解決問題,又有何用?事實上,扁政府以來,此類大型會議不知舉行過凡幾,產官學對台灣財經病灶也都心裡有數;真正缺乏的,就是一帖對症下藥的處方罷了。內閣要做的,是點燃中央到地方這整部行政機器,將政府的行動力發揮到極致,推動經濟景氣回溫;否則,投資生產三要素樣樣有問題,還奢談什麼「築巢引鳳」吸引台商回來?

我們之所以強調整部行政機器都要動起來,是因為光靠閣揆及少數財經閣員在那裡苦心呼籲,是振興不了經濟的。上周的財經會議,得到的具體結論不多,而陳院長卻在工商界簇擁下,新添了一個「國際經貿策略聯盟布局小組」召集人頭銜。試想,陳冲身為閣揆,原負有統籌及督導決策的任務,他早已身兼十多個任務小組的召集人,如今再多加一組,意義何在?是閣員無法為他分勞?或是他不懂得執簡馭繁、知人善任?包括日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和政務委員管中閔就人才斷層危機提出警告,兩人其實均是主管相關事務的閣員,大可提出行動方案積極推動;但兩人卻僅止於提出病理及病因分析,似乎忘了公權力就在他們手中。

不可否認,台灣是非不明的政治氣氛,常讓勇於任事的官員遭受批評與挫折,從而鼓勵了怠懶與鄉愿。然而,今天台灣的經濟在轉型不易及國際衝擊的兩面夾擊下,已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政府如果再不拿出魄力、拿出具體的衝刺方案,恐怕將積弱不振,難以重振雄風,遑論什麼「黃金」年代。就此而言,陳冲的財經內閣必須快馬加鞭展現威力,重建企業及國人信心。

政府是國家最重要的議題設定者,決策的延宕或不作為,將帶來難以彌補的社會後果。這點,從證所稅的決策過程,即一目了然:最後結果是正義的宣示意義軟弱,稅收倒賠,而股民飽受其殃。懲前毖後,在刺激景氣上,陳內閣拿出足以振作社會信心的行動,顯然比在那裡連開幾場座談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