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9/2012

「社會企業」如何把貧窮送進博物館?

本世紀最偉大的創新不是iPhone,而應是孟加拉的尤努斯創辦的窮人銀行,這個以窮人尤其女人為貸放對象的銀行,30年來已經有逾840萬個借貸者,每年借款金額達到新台幣450億元,讓孟加拉這個全球最窮的國家1億人生活得以改善。因為這個創新,尤努斯贏得了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他更應該被認定是到目前為止,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濟學家。

不過,他並不自滿,而將努力的目標放在推展「社會企業」,也因為他的投入,「社會企業」擄獲了更多世人的目光。他希望藉著更多企業家投注善款設立社會企業,為窮人開一扇門,最終可以創造一個沒有窮人的世界。
然而,他的努力顯然並不順遂。在日前來台的專題演講中他強調:「許多企業年年捐出善款,一捐就是數億美元的大手筆,一般人見之並不覺得瘋狂;何以拿錢出來投資『社會企業』,世人卻視為瘋狂?」由此可知,「社會企業」的推動工作遭遇極大的挫折

其實,其中的道理十分易解。原因在於,尤努斯所推動的「社會企業」,也就是20年來從英國發展出來的「社會企業」有一個十分狹窄的定義: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因而不以營利為目的;如果獲利,投資人不配發紅利,全供企業擴張與改善經營之用。就頭一個條件而言,社會企業的任務就是直接投身於社會服務工作,諸如對窮人貸放、資源回收、扶助獨居老人等。

問題在於,這樣的工作在市場中所占比重極低,因為1萬家企業之中難得有1家這樣的企業,即使它們全都成功發展,對整個社會的影響仍然微乎其微。何況,當企業不以營利為目的,其投資者與獲利全無關聯,則期望投資者關注乃至鞭策此企業,並源源不絕投注資金,的確強人所難。不靠他人投注,此企業又不重營利,豈有可能自給自足?事實上,社會企業所擔當的工作,原本就是非營利機構(NPO)的領域,現在因為NPO營運困難才別出心裁要將它們變身為企業。這樣換湯不換藥的作法,當然困難重重。

尤努斯要推的社會企業本來就如同徒手要將巨石滾上山頂,極其艱辛。如要成功,除非改弦更張。事實上,在台灣已有現成的模式,揚棄了「社會企業」的一切緊身衣,因而可以事半功倍,更有可能將全社會所有的企業都徹底改變,達到尤努斯夢想的境界。

這個新模式也叫「社會企業」,但為了有所區別,特別制定了一項公約,稱之為「社會企業公約」。依此公約,每一個認同的企業必須做到5件事情:慈悲——將資源分享弱勢;幸福——對員工妥善照顧;誠實——對客戶真誠不欺;綠色——努力保護環境生態;以及成長——與員工一同學習成長。同時,一個具有充分公信力的認證體系,會對每一個參與的企業從5個面向診斷,越過門檻的,背書推薦,尚待努力的,則藉「社會企業大學」輔導教育體系,請有成功經驗的企業家現身說法,分享心得,帶領每個企業成為社會企業。

這個新模式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反營利,不但期望企業獲利更多、不斷擴展,一方面有更多資源分享,一方面讓更多員工受惠,而且透過背書推薦,廣為周知,使好企業得到市場更大的肯定與支持,而得以擴大其市場空間。

另一個特色則是,所有的企業,不論大小、不分產業,只要有心,都可以投入社會企業的行列,因而有朝一日,可能全台百萬家企業都會努力從事扶助弱勢、照顧員工、善待客戶、愛護地球、不斷成長,不敢說貧窮將會送進博物館,起碼,台灣會成為人人艷羡的幸福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