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4/2013

柔雅的心 悠長的夢

永持裕紀

自幼,筆者就生活在大阪以及神戶這樣的繁華都市裡,習慣著大都會地喧鬧人潮。但畢業於京都大學的家父,卻一直對京都情有獨鍾,每每興之所至,家父總要帶上家人,重遊這座寫滿他青春記憶的古都。雖然京阪神同屬關西地區,只要跳上特急列車,不過一個半小時便可以往返兩地,然而在當時依然年少的筆者眼裡,京都可說完全是另一個世界。

踏進京都第一個強烈的感受,便是狹窄的街道。二戰期間,日本各大都市皆遭到美軍的空襲,僅京都、奈良倖免於難。據說這是由於當時美國的東洋美術史學者認為,這兩座古都內的建築和文物,可說是「人類的瑰寶」,因而主張給予保護。無論是不是因為這段建言,京都在戰後逃過了轟炸、街道保存了原有的格局。即使是在這個汽車普及的時代,京都仍舊留有不少僅供馬車通過的舊街道。而逃過轟炸一事,也直接影響到了存在於京都建築上的古老氣息。儘管日本經濟於1960 年後高度發展,建築的成本降低,材料也有著飛越的發展,但如今依舊有許多京都的居民,怡然自得地住在有200年歷史的純木造房屋內。

還記得家父有位京都的友人,是家族的第十代當家。印象中,這位世伯一口溫軟的京都方言,總讓年幼的筆者覺得太過女性化。如今回頭想想,關西地區的方言本就較為柔和,措辭也頗為講究。在這其中,京都方言可說是最為典型的一種。傳統的京都社會觀念裡,最忌諱人際關係惡劣,因此,即便是拒絕他人,也絕不會使用一口回絕的方式,而會委婉地表示「容我考慮考慮」。

為什麼京都的方言會有著這樣的特色呢?或許,這得回歸到京都的歷史。直至19世紀為止,日本天皇都居住在這座古都裡,儘管實際的政治權力中心,一路由京都移往鐮倉、最後到達江戶,但每個時代的當權者,都不曾真正「變成天皇」、而是努力地「通過天皇的承認獲得統治的正當性」,也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因此,為「爭奪天皇」而引起的戰亂,不斷的在京都的歷史裡上演。而身處漩渦中心的京都人,被迫經歷著政治、文化、甚至是宗教所帶來的劇烈變換,因此深諳口舌之快將會導致的災害。這樣的心理狀態,配合著京都長久以來的貴族文風,造就了溫柔的京都軟語。

從未改變的溫柔京都心緒,至今依舊守護著這座古都。步入社會之後,鎮日面對冰冷的殘酷世界和漠然的鋼筋叢林,然而,每當走進那保有傳統的日本街道,總會感受到一抹悠然靜謐的心情。在半個多世紀間瘋狂追求物質生活的日本人們,似乎都失去了那份沉浸歷史的些許閑淡。也許,再次置身於京都,那沉靜著歷史故事與情懷的長街巷陌,能讓奔忙的心靈治癒,重新找回些悠然也說不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