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2013
市場至上,迷思重重
國家虛虛實實;政治紛紛擾擾。市場至上;迷思重重。政治、經濟、文化混淆不清。意義,在這個國度被破壞了。
政治,講究的是合法性,但受到合理性和合情性的制約;文化,講究的是合情性,也受到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制約;經濟,則講究合理性,而受到合法性和合情性的制約。「情,理,法」在社會構造的關連,如是所見。
政治,核心是權力;文化,核心是意義;經濟,核心是利益。三者相關相繫,卻又各有其位。政治是為了結構,以達致秩序、正義和安全;文化顯示價值、風格、象徵;經濟反映在生產、分配和使用。社會的實質是上層的文化和下層的經濟,政治只是關係條件。
因為特殊歷史構造,長期被殖民統治,臺灣的重經濟,其來有自。文化上,立體性未形成。近百多年,日本化和中國化影響是強制性的,臺灣化面貌並未定形。經濟和文化與政治的關連,可以看出重經濟、輕文化現象。
臺灣喜歡講「市場」。經濟講市場,是正常的。文化講市場,不是沒有原因的。連政治也講市場,就怪了。「臺獨有沒有市場?」反映的就是這種現象。市場是經濟概念,用市場概念談政治、看政治,是合理性邏輯,而不是合法性或合情性邏輯。看似有道理,卻不是真理。
水從高處往下流是合理性的例子;水應該給需要水的地方,是合情性;如果需要水的地方是在高處呢?這時候必須借助力量,將水送往高處,力量就是合法性的政治所提供的。合理性是「會」怎麼樣;合情性是「應該」怎麼樣;而合法性是「要」怎麼樣。
生活在臺灣的人們共同建構一個真實而正常的國家,當然不會是簡單的事。但合理性、市場觀點並不是唯一考量。「應該不應該」更為重要。如果一個小而美的國家,例如孟德斯鳩所說的「一個國家並不是由於土地肥沃,而是由於自由,才被認為是文明的。」是我們的憧憬,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努力去克服現在臺灣國家的不三不四樣子,進行自我重建呢?
從文化的意義去思考,去決定我們的政治走向,而不是在恐懼、懦弱中,合理化被殖民症候群的病理,生活在臺灣的人們才有正常的人格,否則都只是屈辱的存在。即使宰制、統治著臺灣,擁有權力也一樣。
(作者李敏勇,詩人)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