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智坤
菲律賓公務船軍警射殺台灣漁民洪石成,引起國人同仇敵愾,也迫使鮮少關心國際政治的媒體與民眾,近距離了解台灣在鄰近國家及大國之間周旋的外交處境。事件並不隨著菲律賓總統艾奎諾三世昨天的「道歉」而落幕,台灣與國際秩序的關聯正持續發展中。
製造中國介入空間
要正確理解台菲衝突的脈絡,必先掌握國際及兩岸情勢: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與TPP貿易合作、美日韓從朝核危機進而強化戰略結盟、中美兩國新大國關係的競合、中國與菲律賓去年四月的黃岩島衝突並鬧上國際法庭、台日釣魚台噴水衝突及《台日漁權協定》的簽署、中國在東海南海與鄰國的糾紛、中國對台政策從「經濟讓利」轉為民族主義的「文化攻進」。
美國的亞洲再平衡策略、更緊密的美日同盟以及《台日簽署漁權協定》,使得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從「中國軌道」回到「美日軌道」,台灣在東亞的戰略地位提升,國際情勢也轉趨有利。然而,台菲衝突事件發生後,馬政府處理程序上的錯置及運用軍演拉高態勢,反製造中國勢力介入的空間。
國人遭到菲國公務船射殺,首要之務是調查真相過程,替罹難漁民洪石成爭取公道與賠償。依照國際海事糾紛處理,台菲兩國合組調查小組、懲罰兇手並賠償的程序並不困難。不過,菲國因大選而輕忽此事,且其軍警紀律鬆弛、狀況頻傳則有錯在先。然而,馬政府祭出「七十二小時哀的美敦書」最後通牒,將「正式道歉、賠償損失,徹查事實嚴懲兇手、漁業協議的談判」四項要求綁在一起談,反而失去國際談判轉圜的空間。其實,漁權與漁業談判必須透過外交途徑才是正道。
應避免價值觀矛盾
馬政府祭出的軍演護漁行動,甚至朝野立委「不惜一戰」的呼聲,反而讓中國民族主義藉此介入。中國官方傳聲筒新華社、解放軍色彩濃厚的《環球時報》,不僅開闢專頁大幅報導,還以兩岸共同嚴懲菲律賓進行國際宣傳。中共解放軍東海艦隊,更進入南海進行火砲射擊。台灣內部對於台日簽署漁業協定不滿的「天朝主義」者,更藉此疾呼要與中國「明分暗合」聯手出擊。
不同政治立場的紅藍綠政客,竟同聲訴諸「不惜一戰」?是極為短視的情緒宣洩?還是基於中國利益的發聲?試問:1951年就簽訂的《美菲共同防禦條約》兩國屬於軍事同盟,台灣和菲律賓戰爭,難道要國軍聯合解放軍共同攻打美菲聯軍?台灣要成為解放軍「保護」下的附庸嗎?
台灣要替洪石成討回公道,但是不能訴諸情緒或被民族主義所操控。
此一事件凸顯「台灣立場」在國內的分歧艱難,也暴露諸多中國利益打手的陰狠招式。「台灣立場」者應避免價值觀與言行的矛盾。台灣毋須對任何國家言聽計從,更不必成為虛幻中國夢的附庸。我們身處在最為險峻的衝突邊緣,卻也考驗著國民意志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