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武忠
「廣大興28號」事件,引發國人群情激憤,馬總統也誓言會幫受害家屬討回公道。我國漁民作業安全備受威脅的問題,總算受到政府與國人重視,只是代價太大。
海域涉及海底油氣資源、漁業資源、深海礦產與生物資源等龐大經濟與戰略利益,使得海洋成為21世紀國際間爭鬥的新焦點,目前全世界共有100多處國家間海域界線存在爭議。而台灣與鄰國經濟海域重疊爭議由來已久,政府始終沒有積極尋求解決對策,讓台灣漁民出海作業受盡委曲。台灣漁民甘冒生命危險前往危險海域捕魚,實有不得已的苦衷。原因在於國內沿近漁業資源已經日趨枯竭,加以大陸漁船越界濫捕,台灣漁民很難捕到高經濟魚類,尤其近年來油電、漁工薪資、入漁費等上漲,作業成本飆升,生活並不好過,而靠近菲律賓爭端海域又是捕黑鮪的重要漁場,儘管菲律賓海盜、軍警惡名昭彰,漁民為生計只好前往賭運氣。
槍砲威脅夢魘依舊
多年來在和為貴的消極作為下,政府護漁力道薄弱,台灣漁民只能自求多福。事情總有落幕時刻,漁民擔心又將回歸原點,外國槍砲威脅的夢魘依舊。畢竟外交講的是實力原則,以台灣今日之國際地位,要長期武裝護漁恐怕宣示意味重於實質,部分人士大力鼓吹的兩岸聯手護漁後遺症大,除了循漁業合作途徑外,政府應該提出務實的作法。鑑於國際漁業資源由開發轉為管理,遠洋捕撈海域與魚類配額大幅限縮,全球漁業重心從遠洋轉向沿近海漁業及養殖漁業。
以漁業大國日本為例,他們很早即順應趨勢進行漁業結構調整,目前遠洋漁業產量只佔日本總漁產量的8.2%,沿岸漁業、近海及養殖漁業分別佔23.81%,44.38%及22.89%。而台灣政府始終把漁業經費與發展重心擺在遠洋漁業,忽略對自己領海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經營。根據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遠洋漁業產量佔總產量的58.98%,沿岸漁業、近海漁業產量只佔了10.99%及2.98%。
加速產業結構調整
遺憾的是由於漁民競相濫捕、沿岸海域受到工業家庭等廢水嚴重污染、魚類繁衍棲息地遭到嚴重破壞等,加以執行力不佳,使得台灣漁業資源復育的成效不彰。試想當賴以為生的漁場面臨無魚可捕之際,政府每年即便投入再多的漁業補貼恐於事無補,所補貼的漁船用油還經常被移作他用。因此政府官員必須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檢討修正現有的漁業政策,積極結合漁村社區人力進行漁業資源養復工作包括:海域污染監控、休漁期、護漁區日常管理、魚網漁具規格限制等,讓魚類系群可休養生息並有計劃地實施人工漁礁投放、人工魚苗放流建立等等來增加我國沿近海的漁業資源量,並透過資源管理型漁業,由漁業者自發性組成漁業管理組織,自行訂定資源管理措施落實資源管理,讓國內漁業資源和經營可永續、安心捕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