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 茅於軾
“小人喻於利,君子喻於義”是孔子說的一句話。意思是說,普通人都為生活奔走,目的是要賺錢;有理想的人追求社會的正義。他並沒有說小人不好,君子好。他說的是一個社會現象。不過後來的人往往在孔子的原話上增添了自己的理解,認為小人是沒有道德,只知道弄錢;而君子才是高尚的人,是我們值得追求的榜樣。我自己也是這麽認為的。最近聽了秋風的一番言論,豁然有悟,仔細一想,發現原來的想法非但不對,而且正好顛倒了。
小人忙於賺錢,並不見得就沒有道德;君子追求正義並不是不講私利。賺錢和講道德並不矛盾;君子追求正義,也不妨礙他也要生活,也要賺錢。孔子所說的僅說明瞭社會上有不同的兩種人。他沒有做出任何價值判斷,誰好,誰壞。現代經濟學的鼻祖斯密,在二百多年前發現小人對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麵包師烤麵包,為大家服務,並不是出於公心,恰恰是為了自己的生活。麵包師就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小人。其他的行行業業都是小人在為大家服務,同時也為自己賺錢。社會就是許多小人組成的。
斯密的這個發現意義重大。後來的經濟學理論大廈就是建立在“經濟人”的假定之上,認為社會中的人個個都是只講利的人,他們組成了一個和諧融洽的社會,能夠最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如果把經濟人的假定抽掉,經濟學的理論大廈就會倒塌。如果人人都不講利,人類社會將陷入巨大的不幸。
經濟學里假定人人都是小人,這里的小人並不是壞人,他們不會去損害別人,但是他們只講自利。從道德上講他們是中性的。既不會損人利己,也不會損己利人,是一批利己不損人的人。他們確實是一批很庸俗的人,眼睛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成天就在計算怎樣做對自己有利,像一臺沒有感情的計算機。不過他們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也尊重別人的利益,因為別人和自己一樣,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如果每個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損害別人,這個世界非亂套不可。所以他們嚴格遵守不損人的規則。從這一點來講,這些小人也是很可貴的。
這個世界之所以混亂不堪,就因為有許多人在損人,而不是因為大家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這一點必須嚴格加以區分。
不過一個社會全都由小人組成卻並不理想。這樣的社會可以豐衣足食,但是未必對每個人都很安全,更非常乏味。萬一齣現個別損人利己的壞人由誰來阻止?因為沒有任何人比別人高,每個人的地位權勢都一樣,社會由誰來領頭,來組織?社會成員之間的糾紛由誰來調解,來判斷誰是誰非?更不要說,社會要進步,科學要發展,人類有好奇心,要知識的增長。這些事光由小人組成的社會是無法解決的。所以孔子說,需要有一批君子,他們的眼光超脫了利益,不以利益為目標,而以理想為目標的人。這樣的人在社會中只能是少數。孔子雖然沒有說他們是少數,但是孟子確實說過,“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勞心者應該是少數,勞力者在社會中是多數。這樣的社會是一個正常的社會。
在中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理想主義者,他的名字叫毛澤東,他是一位“君子”。他認為由大多數小人組成的社會太庸俗。他要把大多數的小人改造成為有理想的君子,把中國變成君子國。他教育全體小人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毫無自私自利之心,最終轉變為君子。為此他寫了許多文章:“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等。文章要求大家脫離低級趣味,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很討厭鈔票,認為鈔票太臟,他連碰都不碰。他成天計算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如何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把計較利的小人所組成的社會改造成為不講利的君子的社會。為此他的後半生幾十年都奉獻於此。他發動並領導了文化大革命。但是得不到大家的認可。
一個社會中大部分人都變成了君子,不講利,每件事都是政治掛帥,思想領先。誰如果講利益,就是低級趣味,被人所不齒。按理說,這樣的社會應該很理想,沒有矛盾,萬眾一心,幸福美滿的目標應該指日可待。可是事實上,理想社會陷入了巨大的混亂。弄得吃不上,穿不上,貧窮不堪。原因何在?這值得我們深刻地反省。
首先,社會中大家都忙於理想,很少人關心衣食住行的生產,沒有計較私利的小人出於私利去為大家服務,結果是生產倒退,供應奇缺。更重要的是,每個人的理想很不一樣。相當多的人的理想是打土豪分田地,這樣才能實現公平和正義。現在雖然地主土豪已經被打倒,但是想發財的資本主義的思想還頑固不去,社會先要和這種錯誤的思想作鬥爭。於是社會被階級鬥爭所主導,成天鬥來鬥去,別的都顧不上了。這就是一個追求理想,不講利益的社會。
改革以後,社會恢復了孔子所說的比較正常的狀態。大部分人都恢復為講利的小人,少數人在做君子想做的事。但是這樣的社會好不好,各有各的看法。到底我們該往哪個方向發展,還有巨大的爭議。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社會由大多數利己不損人的小人組成,一定是一個可以生存的社會,雖然並不理想。而小人都變成君子可將會是一個可怕的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