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7/2014

「有機風暴」正形成中

流通業教父徐重仁一席台灣有機食品到處都是,在餿水油事件之後,可能還會有「有機風暴」的談話,讓國內有機農產品仿冒問題再度浮上檯面,而政府主管部門台灣有機食品認證標準,全世界最嚴格的回應明顯搞錯方向。儘管熟知國內農漁產品有機認驗證實際運作的學者與業者,一再指出問題係出在執行面與後續追蹤管考(如認驗證把關過程鬆散未落實)卻不受政府重視,讓假有機產品依舊充斥市面,消費者花大錢卻買到假貨自然怨聲載道也連帶壓縮國內推動有機農業的空間,不利國內農業結構調整與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有機農業兼具生態永續和食用安全特色值得鼓勵,但是需要理念與時間的淬練不能硬性而為,更不能為衝政績而開巧門,給予假有機農產品可趁之機,反而讓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認證失去信心,讓真正辛苦耕耘的有機農戶受到波及(目前國內有機農產品商譽仍在推廣建立階段)。這些年儘管政府部門和許多企業老板大力推廣有機農業,但是根據官方統計目前國內取得有機認證戶數僅2814戶總面積為5696公頃(以種植有機蔬菜、水稻為主),相較於全國81萬公頃農地仍屬小眾。主要癥結在於農業部門沒有因地制宜依據台灣現有農地土質、水源狀況、耕作習性、銷售通路等實際情況,事先作好專區經營模式規劃,有機與非有機耕地緊鄰所致;像花蓮地區因地理位置特殊,環境條件佳確實具備發展有機農業的條件,未來若能先作規劃採專區生產方式並結合六級產業化推廣理念,由農民和縣府或企業共同成立有機專屬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採一條龍經營模式全力建構好行銷通路,培養消費者對該公司所行銷有機農產品的忠誠度,相信會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反觀雲林地區因台塑帶來空氣、土壤、水源等污染並不利有機農業推動,雖然縣府計畫推動800公頃有機農業卻事倍功半。

此外,政府部門想要落實有機農業的理想需有一套完整的輔導計劃包括:透過民眾日常生活所接收資訊管道,培養他們愛鄉愛土的情懷以及正確的有機農產觀念(非一時的時尚);灌輸農民正確的有機農業經營理念和知識(非只想賺錢);不斷研發有機農業生產技術(如病蟲害生物、物理防治法等),讓有機農業更為可行;完備有機農業生產與認證規範並加以落實,提振消費者信心;提高相關罰責,在美國一旦違規生產或經營有機農產品,不僅要罰款還要負相關刑責,且有機認證範圍廣涵蓋生產、加工、零售商、餐館、代工生產等;將有機農業入法以宣示政府推動決心,避免淪為一時的口號等。

農業升級應由最基本「安全」的逐步走向「有機」,而確保所有上市農產品符合最起碼的食用安全是政府施政的首要目標,卻往往不為善於媒體操作的政治人物所青睞,特別是近年來政治人物習慣把發展有機農業當做口號,不顧現實一味追求有機戶數以及面積的增加,忽略了有機農業的本質,只會扼殺有機農業在國內生根發展和開花結果的機會。

眼見國內有機風暴(特別是有機水產品)正在形成,如何化解端賴官員與政客能否改變思維與作法,媒體應持續給予關注!



杜宇 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