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 馬丁•沃爾夫
圍繞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辯論陷入了僵局。盡管各方發表了很多言論,還舉行了多次國際會議——包括本周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UN)峰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依然保持上升勢頭。這種局面能改變麽?我們至少可以分析一下各項必要條件。領導力就是其中之一。但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有應對氣候變化與經濟繁榮並不抵觸的證據。遏止氣候變化失控與不斷提高生活水平相結合的可能性,可能有助於轉變這場辯論。
除了最頑固的懷疑主義者以外,所有人都必須認識到,不可逆氣候變化的發生幾率遠遠大於零。不過,防範這一風險的“保險”成本也不可忽視。幸運的是,此類成本可能很低,從某些方面來說甚至是負成本:比如,消除對燃煤發電的依賴會帶來健康上的好處;打造更為緊湊的城市也會起到同樣效果。
這兩個例子都來自高級別的全球經濟與氣候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the Economy and Climate)最近發表的一份重要報告。該報告表達了五個基本觀點。首先,今後15年左右我們打造的基礎設施將決定我們能否將全球平均升溫幅度限制在2攝氏度以內——許多科學家認為超過2攝氏度的升溫將引發災難性後果。其次,為此,世界必須從現在起改變行為模式。第三,在這段時期內,人們將大舉投資於基礎設施,重塑城市發展、土地使用和能源系統。第四,通過正確的投資決策,到2030年全球至少能完成必要減排任務的一半。最後,投資模式的轉變,以及在可取方向上的創新,並不會增加多少經濟上的成本,卻能帶來許多益處。
這份報告傳遞出了鼓舞人心的信號。其中部分觀點顯然很有道理。該報告估計,每年對化石燃料的補貼為6000億美元,而對清潔能源的補貼則只有900億美元,這種狀況完全不合理。同樣,我們還要考慮到排放造成的損害。在中國,對煤炭的依賴令該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家。這除了影響氣候之外,還導致了嚴重的國內污染。這樣的局面可能催生一種雙贏的結果:減少對煤炭的依賴,減輕國內乃至國際污染。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項研究聲稱,即使忽略所有全球效益,對碳排放定價的機制也會讓許多國家受益。該報告提出,按照排放量最大的20個國家的國內情況,合理的碳排放價格應該是每噸57美元,遠高於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近期價位。徵收此類稅收,並把徵稅所得用於降低更具損害力的稅種,是十分合理的方案。與此類似,許多石油出口國對消費的補貼也是極大的浪費,應該馬上取消。(參見圖表。)
此外,城市地區消耗的能源占總能耗的70%。在新興經濟體,城市正在快速發展壯大。全球經濟與氣候委員會的報告將美國亞特蘭大和西班牙巴塞羅那進行了對比,這2個繁榮的城市人口數量相近。但亞特蘭大源自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巴塞羅那的10倍。未來的城市應該效仿巴塞羅那。
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可以大幅改進土地使用。比如,不受管理的森林砍伐不但不能帶來效益,還會造成巨大的經濟和環境浪費。
最後,能源方面,我們已看到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大幅降低(尤其是太陽能發電),同時對間歇性電源的管理能力提升了。報告認為,可再生能源和其他低碳能源(包括核能)有望在未來15年占新增發電能力的一半以上。
要實現這些轉變,就要從定價、投資、推廣創新成果和規劃(沒錯,城市發展需要規劃)方面多管齊下。這就需要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都採取行動。這並不是什麽新鮮事。公共部門一直在提供基礎設施和支持創新方面發揮作用。
這樣做的成本是多少?報告提出,相對於當前的高碳世界,投資於低碳未來的成本增量非常小。比如,報告表示,交通、能源、給排水系統和城市所需的基礎設施每年需要投資約60億美元。低碳基礎設施的成本增量為每年大約2700億美元。可信的經濟模型似乎表明,如果選擇低碳發展道路,到2030年,全球產出的累計損失相當於損失一年的經濟增長,遠低於金融危機造成的損失。
報告還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建議,以保證其所尋求的轉變能夠實現。這些建議包括合理的碳排放定價、逐步取消化石燃料補貼和對城市蔓延的激勵,發展低碳投資的資本市場,鼓勵低排放技術領域的創新,停止砍伐森林以及加速擺脫污染嚴重的燃煤發電。
然而,最關鍵的要點是,低碳未來不需要是永遠苦難的未來。通過政府的正確支持,市場能夠在帶來更大繁榮的同時,大幅降低氣候失控的風險。沒有必要像當前這樣,在氣候“賭場”上繼續押下未經對沖的巨額賭註。相反,有可能把增長和環境風險更小的未來結合起來。一成不變是不理智的。然而,我們現在就應該啟動必要的改變,推遲行動將錯失良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