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西洋文化的薰陶,銀座許多現存知名的店家,似乎在西餐的比例上遠遠高過傳統的日本料理餐廳。這些知名的西餐廳,並不像現在多半直接從國外登陸,用同樣的店名來展店,而是由當年的人從國外引進料理技術,融合日本民情而開設的新店。
銀座木村家的小圓麵包,是我十多年前初訪日本就抱著朝聖之心去吃的。現在住在東京了,發現很多地方其實也有分店。不過,要是特地來到銀座,經過了還是會進去繞一繞。現在會買的,是別處不一定有賣的。像是司康(scone)就是必買名單。我媽媽特別愛吃木村家的花林糖(かりんとう,類似江米條),每次來東京玩都不忘去買。後來有一年她生日,我還特地跑去買了好幾包用國際快遞寄回去。結果好像買多了,下一回她委婉暗示,其實一、兩包嘗嘗就也滿足。
木村家樓上有開設西餐廳。不知道以前在哪兒聽過,從前的人要是家族裏有值得慶祝的大事,爸媽才會帶小孩來吃的餐廳。我也曾去吃過一次,自己為自己慶祝又來日本玩了。結論是餐飲自然有一定的水準,好吃歸好吃,但也很難説有多麼驚艷,大概主要還是吃一種氣氛吧。
銀座小巷弄的西餐廳更是不勝枚舉。1895年創業的煉瓦亭,號稱是日本蛋包飯的發源地之一,店面從外到裏都充滿懷舊的風情,食物的調理方式不花俏,口味很樸質。我愛蛋包飯,來煉瓦亭也是抱著朝聖之心。不過若真要論喜歡的蛋包飯,在東銀座歌舞伎座旁小巷裏的吃茶店YOU,更得我心。
日本有很多技巧超絕的蛋包飯連鎖店,但對我而言,所有真正令人盪氣迴腸的蛋包飯,都不是在那些口味太重、做法花俏的大店中。而是藏在這些僅此一家,溢滿著昭和風味的吃茶店或懷舊的西餐廳裏。
最近到銀座散步,特別喜歡去吃西班牙料理。棋盤小巷中有不少地中海沿岸的地方菜,晚上的價格頗高,但中午大多只要日幣一千圓左右,就能吃到美味的套餐。銀座三丁目的ESPERO是我的愛店。套餐的主食海鮮飯、煎鯛魚、西班牙式炒蛋,以及燉雞肉,都已被我吃過一輪。偶爾在不用上班的平日,決定到銀座走走時,恰好是午餐時段的話,這裡就是起點。
風格咖啡館和茶店很多,但多半價格不斐。如果不注意的話,一入座,很可能就是一杯咖啡日幣八百圓起跳。想要挑間有點歷史感的老鋪?那麼銀座Café Paulista當然是首選。日本人何時流行起上咖啡館呢?追本溯源,就是從這間在1913年開幕的Paulista和另一間Printemps開始的。1910年,當時首批移民到巴西的日本人水野龍,在大隈重信(早稻田大學創辦人)的協助下,創立了咖啡合資公司,引進價格平民化的巴西咖啡,一時蔚為風潮。Paulista成為當時許多藝文人士的聚集地,如芥川龍之介就是常客。晚近則因為約翰藍儂和小野洋子,也是本店的常客而延續盛名。現在説去銀座逛街叫「銀ブラ」(Gin-Bula)除了有日文裏閒晃(Blabla)之意,也有一説是源於Paulista的略稱。
我對於銀座的日本料理,比較有印象的是天一天麩羅。這間銀座的名店,很多年前曾在百貨公司的美食街分店裏吃過一回,可惜當時的印象不是太好。前陣子因為朋友作客,有幸朝聖了總店以後,大有改觀。在小房間裏像是吃鐵板燒那樣,大約八席左右的客人圍著中間的師傅,看著他從裹粉到油炸,等我們每吃完一道以後,才開始製作下一道。這樣慢工出細活的天麩羅吃法,當然是跟一次全部端上來,軟掉又涼掉的口感很不相同了。
在不同的店舖端上桌的食物縱使一樣,味道可能也有差異;同樣的店家若換了廚師,即使用著同樣的食譜來做,口感也可能有差別。吃起來覺得都很好吃的食物,當中都隱含著微妙的變化。曖昧的溫度差,讓料理人與食客的每一回相遇,又驚艷又驚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