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012

人類就是這樣沒腦子?

日本經濟新聞
村山宏

騎自行車的男生好帥啊,要是對中國的年輕女孩這麼說,恐怕會遭“另眼相看”。在中國開賓士之類高檔車的男人似乎更受女性歡迎。被稱為泡沫期的1980年代後期的日本也是這樣。當時甚至有種說法是沒車的男人沒人愛。但歐洲卻不同。歐洲是騎自行車的人才叫帥。時髦的年輕人騎著要值2萬元人民幣的高檔自行車英姿颯爽地在街上駛過。

秋天,筆者去了一趟法國。每次去歐洲都會感慨主要道路都一定設有自行車專用道。很多上班或是出行的人都騎自行車,自行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筆者在法國西北部的諾曼第乘上了從魯昂回巴黎的鐵路。法國的列車設有收納自行車的空間,乘客可以將自己的自行車帶上車。當筆者把鏡頭對準一位提著自行車上來的黑人青年時,他給我一個微笑。

自行車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歐洲流行的呢?大概是從1980年代起。在提倡環保的氛圍中,不排放尾氣的自行車重新有了人氣。自行車不使用燃料,所以也可以節能。而且有益於健康。因為騎自行車給人以環保意識高、健康的印象,所以年輕女孩憧憬“騎士”也不奇怪。

自行車曾經是中國的象徵。在過去介紹中國的照片上一定有天安門前浩浩蕩蕩的自行車長龍。然而,現在無論是在北京還是上海,都很少能看到自行車了。就在大約10年前,三輪出租還隨處可見,但現在如果不到地方旅遊景點去,就看不到三輪出租的蹤影。隨著生活富裕起來,人們扔掉了自行車,紛紛奔向汽車。中國的大都市如今到處都是汽車,想找一條自行車道都很難。

大約15年前,中國掀起了全國建高速道路的熱潮,那時,筆者經常與日本朋友談及此事:“中國是不是也會走日本的老路?城市裏汽車越來越多,空氣變差,交通堵塞令人動彈不得”。日本從1960年代起汽車開始迅速普及,城市的交通堵塞變得非常嚴重。到1970年代前期為止,光化學煙霧籠罩著東京的天空,危害了人們的健康。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激增,一時間人人驚叫“交通戰爭”。

儘管如此,日本的年輕人還是鍾情于汽車,高中畢業時考取駕照已經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大家競相貸款購買豪車。在經濟發展達到頂峰的1980年代後期,年輕男生都為在副駕駛上載著女友的感覺而陶醉。開車的男生被稱為“阿足君”,為能成為年輕女性的代步工具而沾沾自喜。交通堵塞也達到了頂峰,在東京的街道上,幾公里的車程有時甚至要開上1個小時。

曾經這樣的日本,也還是像在追趕歐洲一樣,開始出現了年輕人遠離汽車的現象。年輕人不再勉為其難地買車。因為如果住在東京,坐地鐵和電車能更快到達目的地。在低增長時代,那些購買無用之物的男性遭到了女士的厭惡,被認為“得瑟”。東京的交通擁擠得到了緩解,天空也開始變藍。和歐洲一樣,一輛售價高達30萬日元的高檔自行車開始暢銷。

親眼看到歐洲和日本經濟社會變化的日本人曾這樣說給中國人聽:“中國肯定也會迎來汽車不受歡迎的時代。與其建設環狀道路和高速公路增加汽車數量,不如優先將資金花在建設有軌電車和地鐵上。自行車重新受青睞的時代一定會到來。應該建設自行車專用道路”。歐美和日本,乃至東南亞的大城市因為汽車氾濫不知吃了多少苦頭,中國人應該是知道的。希望中國不要重蹈覆轍。

令人遺憾的是,在過去這幾年裏,中國一直在大力建設汽車用道路。特別是雷曼危機後,為刺激經濟,大規模推出汽車購買優惠政策,導致城市地區車滿為患。這應該是追求過高經濟增長率的結果。城市的交通功能紊亂,於是部分地方政府手忙腳亂開始汽車限購。哎,結果,中國還是犯了同樣的錯!

不能從前人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是不是人類的本性?從古至今,各種各樣的戀愛和結婚失敗經歷被寫成小說和結婚指南書。但就是有豐富知識的人,仍然會交上不適合自己的戀人,最後分手。我們就是在這樣的重蹈覆轍中活著。人類這種生物大概就是即使在理性上明白,如果不親身體驗不失敗就無法前行。

(筆者為日本經濟新聞亞洲部副部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