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012

金馬五四三,豈能一言堂



台灣的文化產業官方依賴高,戒嚴長期化以及黨政軍特團文化控管機制正式或非正式的關係,並不真正有強有力的社會對話條件,進步性也弱,即使如此,也有一些「大老」,在解嚴後有發言力道。現在,中國國民黨執政也好,民進黨執政也好,他(她)們臉色都夠看的!

因為對電影金馬獎講了一些不好聽、不小心的話,管碧玲立委(曾擔任高雄市政府新聞局長)和林佳龍立委(曾擔任行政院新聞局長),頭上滿是包。但他們兩位在主管電影的職場時,對台灣電影的支持應該是有案可查的。想必,他倆在「官方」時,不會受到這樣的待遇。看看,這些電影人會對龍應台面有慍色?

有關金馬獎,因為國內獎與國際獎分不清,也因為國民黨中國和共產黨中國分不清,糾纏在所謂的「兩岸三地」特殊岸邊概念裡,有政治的負面效應。到底台灣的電影人有沒有不同於檯面諸大老或老大的意見,也未可知。只看到大刀砍向管、林。一下子,台灣的電影界似乎獨立起來,是這樣嗎?

斗大的「去死」接續「有種跳出來」,在傳媒大小聲,像道上的話,讓人吃驚。這種電影人語言顯露的又是什麼呢?是藝術的堅持?還是本位主義作祟的心態?比起管、林的意見,這樣的話語難道不是更嚴重的語言暴力?

台灣的電影界金光閃閃,有頭有臉的人物一大堆。拜傳播演藝化羶色腥之賜,文化產業的天之驕子似乎只在鎂光燈下。但作為文化產業的一環,在「文化」與「經濟」的雙重範疇裡,對文化和經濟取與予,是怎樣的?甚至,正負面又如何?難道稱頭到要這樣反應管、林的意見嗎?

台灣的傳媒太縱容演藝五四三了。金玉其表,其中未必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金馬獎」金光閃閃,台灣電影界一些「大老」生毛帶角,在特殊的政治條件中練就了拒迎功夫,讓人見怪不怪。倒是,台灣電影界的新人們,更有近代市民意識和文化志向、國際觀的電影人,對於金馬獎,對於台灣電影的走向,應該大膽說出來。

(作者李敏勇,詩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