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2012

2007薪資遲滯不前其來有自

最近媒體不斷報導,十年來製造業幾乎沒調薪,大專畢業生起薪更較十年前差;但政府發表的近年經濟成長率,向上調升到4%以上,就業人數也在持續增加,失業率已自5.17%高峰,降到目前的3.78%。既然經濟成長不差、就業增加、失業率降低,為什麼薪資不加,大專畢業生起薪還降低?此等訊息似不協調,是否有矛盾現象,值得深入探討。

行政院主計處發布的600萬受雇員工平均薪資,95年較政權輪替當年(89年),六年來平均每年僅增加0.9%,扣除消費者物價上漲0.7%後,實質薪資僅增加0.2%,幾呈停滯;但同期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為3.4%,相差極為懸殊。其相差主要原因,可從下列兩方面來分析:

一是衡量實質薪資所用的物價是消費者物價指數,六年間平均每年上漲0.7%;而衡量實質GDP(代表經濟成長率),則是用GDP平減指數,同期間每年下降0.9%,一漲一降,合計即有1.6個百分點,正好是經濟成長率與實質薪資上漲率差額的一半。

二是測計經濟成長率的實質GDP,其內含包括受雇人員報酬、營業盈餘、間接稅及固定資本消耗。其中間接稅是繳給政府的;固定資本消耗是對固定資產所提的折舊準備,由於高科技產業固定資產採取加速折舊關係,因此,近六年來其每年增加率高達5.3%。而且間接稅與固定資本消耗均非企業收入,與員工薪資是否調整毫無關係。GDP扣除此兩項後,其餘額即受雇人員報酬與營業盈餘,又稱國內生產淨額(NDP),才與員工薪資有關。

因此,一般將薪資是否調整與經濟(實質GDP)成長率高低來比較,是不太貼切的,應與NDP增加率比較。而且所有家庭與企業收支都是按當年幣值計,經濟成長率用實質GDP增加率作代表,目的在剔除物價上漲因素,計算其實質的變動;此在物價上漲時有其意義,但在物價下跌時,如GDP平減指數下降愈大,經濟成長率愈高,完全失去意義。這時用當年幣值計算,反能真正反映真實情況。過去六年按當年幣值計的NDP,平均每年僅增加2%,而就業增加1.1%;如以每一就業者所創造的NDP代表勞動生產力,則每年僅增加0.9%,此與前述受雇人員平均薪資每年增加0.9%,完全吻合,並沒有不協調的地方。

近六年來薪資調升之低,關鍵在於NDP增加率,較政權輪替前四年每年增加6.1%,下降了三分之二有絕對關係。近六年來台灣經濟成長率已淪為四小龍之末,如按當年幣值計GDP增加率,台灣較其他三小龍落後則更遠,而執政當局的治國無方、貪瀆無能,脫離不了關係。

至於大專程度工作者收入,豈止畢業生起薪較十年前低,整個大專程度工作者的平均收入均低。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人力運用調查報告,95年5月大專程度工作者平均每月收入,較六年前減少4.8%,而其中大學及研究院程度者收入更減10.8%;問題關鍵在於供過於求。過去六年來15歲以上人口僅增加7.1%,而其中大專及以上程度者增加45.3%,是前者的6.4倍;民國89年時,大專及以上程度人口中,就業比率高占68.4%,95年降為64.7%;過去六年間大專以上程度人口增加179萬人,而整個就業機會才增加73萬人,可見高學歷人力供過於求問題之嚴重。雖低學歷工作者退休或提前離開職場讓出職位,使過去六年高學歷者增加就業102萬人,但僅占高學歷增加人口的56.9%,較89年時就業比率,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以上。因而使95年高學歷失業人口較89年增加一倍,非勞力人口也大增58.6%,其中包括在學人口,但由於大專畢業因找不到工作,繼續留校深造的人數比比皆是。顯然近年來高學歷人力供需失衡、人力資源未能有效利用,愈來愈嚴重。

除此之外,由於大專院校擴充過快,學生人數爆增,而師資水準未能同步提高,因此,近年來大專畢業生的整體素質不進則退,則為不可否認的事實,應為大專程度工作者收入每下愈況的另一主要因素。此皆係教育政策不當的結果,要老百姓來承受。

尤其高占就業人口60%的受雇者的薪資,無法大幅提升,甚至停滯,影響民間消費的增加,內需不足復壓抑經濟成長,此一惡性循環,若不能打破,人民的苦日子還要延續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