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日報評論員 金侊日
紐約青年吉姆在大廈拐角處擺地攤賣甜甜圈和咖啡。早餐和午餐時間蜂擁而至的顧客經常在排隊等候的過程中不耐煩地走掉。因為吉姆獨自一個人做生意,給顧客找錢需要不少時間。他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後,決定准備一個裝滿紙幣和硬幣的籃子,讓顧客自己找零。顧客很高興自己得到信任,紛紛留下丰厚的小費。同時因為節省了時間,銷售額翻了一番。
這是作家史蒂芬•柯維2009年在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介紹的小故事。因《歷史的終結》一書聞名的弗朗西斯•福山教授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世界各地城市嘗試向陌生人借錢。在愿意借錢的地區排行榜上,首爾位於中游。福山在著作《信任》中指出,幫助人們在一起工作的能力是“社會資本”,社會資本中最重要的是信任。
密歇根大學教授因格哈特將价值觀重心從收入和安定轉向生活質量的趨勢稱為“安靜的革命”。他指出,健康、財政、教育是“福利指數”,滿意度、幸福、歸屬感是“快樂指數”,而生活質量=福利指數+快樂指數。經合組織(OECD)前兩天以密歇根大學价值調查組的研究結果為基礎公布,韓國人的生活質量在32個成員國中位於第31位。尤其是在群體之間的包容性和信任方面,韓國得到的評价很低。
价值調查組提出的問題包括“人們大都值得信任還是應該非常小心?”、“如果吸毒者、艾滋病患者、移民者、同性戀者、不同宗教的人、酒鬼住在旁邊是否會感到不安”等。結果顯示,韓國大幅低於平均水平。韓國人對政府、司法部、媒體的信任處於下游。“有能求得幫助的親戚和朋友的人”所占比率也慘不忍睹。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韓國人用“不對”這個詞來表達“不同”之意。這可能是因為人們認為別人有不同的想法和主張就是“不對”,而不是“不同”。也就是說,韓國人缺乏認可和接受不同(different)的人、不同集團的信任和包容。因此,人們自然不會舒心,生活質量也會下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