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2012

欠缺人文關懷與使命感,台灣憂矣

工商時報

年終歲末,台灣社會紛擾依舊,國人選出「憂」為年度代表字,媒體關切的話題,則已從「起薪22K合不合理?」轉移到「再吵下去,連15K都拿不了」的激辯。一如往常,在這些爭辯中,只看到正反兩方各自憤怒的情緒,卻少見「如何突破困境」的共同思考。在彼此存有敵意、立場拉至極端的情況下,攸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課題,都被淹沒在「嗆聲有理」的口水戰中,無從進行理性辯論。我們在憂心之餘,不禁要問:「何以至此?又當如何是好?」

 從宏碁創辦人施振榮近日的「後悔」,以及前副總統蕭萬長的「語重心長」,或可窺見癥結所在。施振榮日前在國科會召開的「科技轉型座談會」上強調,台灣不能只有科技,並對他當年喊出台灣應發展成為「科技島」深感後悔,雖然後來更正為「人文科技島」,卻不像「科技島」那樣受到重視。蕭萬長稍後也回應指出,人文科技島應該從校園開始做起,學生除了擁有科技技術外,還要有人文素養,否則只是「匠」,不能稱為 「師」。他並舉iPhone的成功為例,「沒有人文的科技不會成功」。

 施振榮退休後,經常到處演講,不斷提醒台灣社會存在著三大亟待矯正的文化積弊,亦即價值半盲文化、資源齊頭文化與行政防弊文化。儘管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但他還是不厭其煩地「佈道」,希望藉由一次又一次的耳提面命,喚起越來越多人的共鳴。蕭萬長是大半輩子在國際間穿梭的經貿幹才,深知跨國競爭力消長,對台灣發展的衝擊。他們不約而同指向台灣欠缺「人文素養」,是未來發展的一大隱憂,可見茲事體大。

 多年來,台灣由學法者主導政壇、學理工者主導產業,「人文」二字往往被用來當形容詞或副詞。何謂人文素養?當然不是表象的創意設計、賞析古玩字畫、閒時耕種有機蔬果那樣簡單。人文縱深,讓人們能鑑往知來,體認世事的複雜性,具備同情同理心,遇到諸如環保對上發展的難題,才不致陷入「0或1」、「黑或白」的兩極對立;人文縱深,讓人們培養想像力,創造無限可能,因此即便面臨困境,也不致陷入怨天尤人、交相指責的深淵。

 賈伯斯創造的蘋果中興,正是在困境中發揮想像力,創造奇蹟的典範。而賈伯斯強調「人文與科技的交會口」,則無疑是蘋果傳奇中最迷人的篇章。偏偏人文精神的養成,又是件要耐著性子長期耕耘,才能見到成果的思想工程,對照今日台灣短視近利的社會氛圍,如果沒有更多有理想,乃至有傻勁的志者投入,恐怕將如逆水行舟。

 首先,憂國心切的人文學者責無旁貸。知名的哈佛政治哲學學者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近日應文化部之邀來台演講,思辯風采迷倒眾生。國內學界不免有「遠來和尚會念經」的酸葡萄之嘆,但更積極的想法當是:「有為者亦若是」!如果因為國內反智心態濃厚,學界更加明哲保身,任憑極端言論出頭,那麼知識份子的導正力量將更無從發揮。

 其次,企業家除了在商言商,錙銖必較於土地、水電、人力等成本結構,更當有遠見與高度,以勞資共榮的理念,推動企業永續發展;不能在品牌客戶面前卑躬屈膝,在國人面前又自覺高人一等。相對於近日某科技業者「我給很多人工作」的口快論述,王品集團總裁戴勝益期盼業界以5年時間,創造大學畢業生可領44K的就業環境,則顯得積極正向、振奮人心。

 在科技壓倒一切的年代,王品默默耕耘,卻發展出別具智慧的經營哲學;戴勝益本人,嚴格但不驕傲,是位到餐廳赴宴,都會跟服務生點頭致意,甚至交換名片的企業家。如今風水輪流轉,中文系畢業的他,獲選為90後年輕人最推崇的企業人物,斯人斯言,擲地更有聲!

 再者,今日大學生做為「先甘」的一代,在抱怨上一代債留子孫之前,是否更該珍惜與感念目前享有的一切,培養屬於這一代的使命感?目前當家的戰後嬰兒潮,在年輕時也曾被歷經戰火洗禮的父執輩斥為「太平兒女」,但事後證明,這批「太平兒女」力爭上游,撐起了台灣經濟奇蹟,現在輪到他們譏諷下一代是「草莓族」,不服氣的草莓世代能否領略父執輩的愛深責切,化鞭策為助力,開創屬於自己的江湖?畢竟到了2030年,美國預設中國將躍居全球最大經濟體的年分,當家主導台灣發展樣貌的,將是今日所謂的草莓世代,此輩年輕人對於國家的未來,豈能毫無積極的想像?

 誠然,當前高等教育學費比30年前貴,但年輕學子擁有的教育資源卻是當年的數倍之多。若相較桑德爾任教的哈佛以高學費著稱,在台灣念大學的「成本」就算稱不上低廉,也絕對是平價。如果一個大學生,辜負了自由多元的學習環境,只抱著「混四年」的心態,畢業後等著靠父母庇蔭;如果一個大學生,在短暫感動於桑德爾的思辯啟發之後,回到電腦面前,又立即恢復非黑即白、只有讚與不讚的兩極表態模式,而不思提升學與術的厚度,那麼又如何證明自己值得幾K?

 最後,政府與媒體要像除三害的周處般,正視己身之害。施振榮所謂價值半盲文化、資源齊頭文化與行政防弊文化,政府與媒體都難辭其咎,己身之害不除,台灣憂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