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2012

「鮭魚返鄉」的虛與實


在台灣經濟面臨極大困境之際,馬英九政府近數月來嘗試突破,本週的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就是一例。這一會議雖然洋洋灑灑列出二十五頁結論,卻不免招致對類似大型會議的「大拜拜」、「作文比賽」批評,連工商大老都指政府常「口號治國」,未能提出擘畫未來產業經濟具體作為及方向。不僅如此,會場上企業老闆向環保人士嗆聲「再吵下去,(薪水)連十五K都到不了」,尤使會議失焦。

除了產業發展會議外,馬政府也在一個多月前宣布「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期待吸引在外國投資的商家返回台灣生產經營,每年一千億元,以提振經濟成長、增進就業。一週前,並審查通過大立光、可成兩家公司在台灣投資案,做為「台商回流」的指標性案例;儘管業者強調他們是「擴大投資」而非「回流」,兩家都是上市公司。

妥善處理台商回流問題,對提振台灣經濟自有益處。產業是經濟活動的實質部門,它創造財富,也增進就業,製造業更是經濟活動的重要根本。世界首富美國,都正積極促進廠商回國投資,歐巴馬總統去年初在國情咨文提出吸引產業回美,隨後即以租稅優惠等措施爭取,並有蘋果、惠普等大廠響應。近鄰南韓也設有專案小組,加強支援企業回國投資,對海外撤資、撤廠企業移回生產設備給予租稅優惠。

對台灣來說,台商回流不但是產業海外佈局的重新檢討,也是對「大膽西進」中國的必要矯正。以往二十多年間,我國經歷傳統勞力密集產業到電子資訊產業的兩波外移風潮,不但人才、資金、技術流失,產業斷鏈,聚落潰散,外移集中於中國的偏差,更導致如今台灣政治經濟受制中國的惡果。台商的回流,主要當然是中國投資環境惡化,「世界工廠」已然變色,廠商經營投資利益降低,甚至在中國追求產業升級之路,成為其「騰籠換鳥」政策中,沒有利用價值而被驅趕的「鳥」。

從這個角度來說,有意返回家鄉投資的台商,與根留台灣或僑外廠商等其他打算在台灣進行投資者一樣,政府都理當提供支援,給予必要的協助。特別是我國其實並不缺乏資金,不論超額儲蓄或金融體系閒置資金都氾濫,所明顯欠缺的是可行的投資計畫與機會,以致實質投資率偏低,對足以帶動產業及技術升級的外資吸引力尤其不足,聯合國「世界投資報告」即指台灣在二○○八年至今吸引外資的比重居東亞四小龍之末。學者實證研究也顯示,「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生效兩年來,台灣的國內投資動能持續下降。現實情況如此,只要能實質增加投資,創造就業機會,不論是國內外廠商,企業無分大小,包含台商回流,都在所歡迎。

必須強調,促進投資並不等於對所有投資案來者不拒,給予特殊或無條件的優惠;有關外籍勞工薪資、人數配額或環境影響評估等適用標準,必須從整體角度處理,不當的差別待遇不僅有公平性的問題,且必然衍生流弊,引起反彈,而有「鮭魚還是鱷魚」的質疑。從而,政府應致力改善投資環境,從鬆綁法令、簡化程序、解決問題、去除障礙等相關工作,盡力做到近悅遠來。同時,在研究發展、勞力素質、國際開拓等提升附加價值的整體產業經濟課題,也必須確實著力。馬政府現今做法,只重大型企業,於品牌與關鍵零組件有機會創新局的中小企業卻不在關心之列,頗有偏失。

實務上,以往只重降低成本的經濟產業政策須改弦更張,馬政府上任以來嚴重傾向中國的做法應立即揚棄。連「經濟學人」都明指ECFA效益已成幻影之後,馬政府尤不能再以「鮭魚返鄉」為名,開大門接受台商及中資之際,於失色的「世界工廠」之外,再創「世界市場」迷思自欺欺人,繼續把中國化等同於國際化,讓台灣政經前景陷入深淵無以脫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