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芬
老了不中用嗎?傳統刻板印象總對高齡者存負面觀感,認為他們好像什麼都不管用,很容易被整個社會所遺忘,也因此,「孤單老人」大家耳熟能詳。曾幾何時,台灣高齡化的成長速度已趕上經濟成長率,且已躍上全球第一快。
但以國人餘命約七十九歲,公務員及勞工退休年齡分別約為五十五、五十七歲,中間約廿三年不算短的生命第二春,算是生命中最有智慧的生產力年齡。
多數研究證實,高齡者退而不休、以老服老、中青少幼,不僅可提升身心健康,對家庭、社區、社會更可創造無可限量的產值。美國全國州長協會二○○六年公布,美國超過五十五歲的人八成都尚在工作(包含擔任志工或照顧家庭成員),其中超過七十五歲仍從事該工作者占六成。此外,透過志願服務項目,每年即幫美國社會創造一至二兆的產值,目前美國除多數公私立機構已持續提供專案;包含聯邦委員會提供促進高齡者就業三年計畫等,並設置網站提供諮商配對或媒合。二○一一年,英國更為高齡者提供保留並促進就業的五年示範計畫。換言之,絕非老來僅能遊山玩水、唱歌休閒,那些只是選項之一。
全球卯足全力因應高齡社會,台灣能做什麼?首先應修正觀念,高齡者其實是多麼具生產力的代名詞,它不僅代表智慧、經驗、技術、服務及永遠的貢獻,更是我們生活環境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領袖。所謂「社會增一老,如獲至寶」,只要大家願意親老、和老、善老,他們的生產力及創造力可是數一數二。
其次,社會各層面的支持與資源統整體系的建立,將是高齡社會關鍵支柱,未來,「活到老、做到老、學到老、醫療最少」絕不再是個口號。
(博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