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3/2013

“中國大媽”和中國內需

金融時報
馮濤

近幾年,“擴大內需”成為中國國民生活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弦外之音是,中國內需不足。但從實際情況看,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先看看近期發生在身邊的幾件事情。

剛剛結束的五一“黃金周”儼然變成了“搶黃金周”。媒體報導,華爾街出手做空黃金,金價大跌20%,世界嘩然。不懂金融的“中國大媽”出現,用1000億人民幣,橫掃300噸黃金,華爾街賣出多少黃金,中國大媽們照單全收。

再往前看,在國內一系列奶業風波過後,中國內地買家全球範圍內搶購配方奶粉,造成各地奶粉脫銷的報道常常見諸報端。由於中國對外國產奶粉驚人的需求量,在香港限購奶粉之前,包括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德國、荷蘭等在內的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出台了限購措施。但隨著中國買家的離去,各地奶粉又開始出現嚴重滯銷,在香港就有不少商家呼籲取消限購令。

從中國大媽搶購黃金和中國年輕媽媽全球搶購奶粉兩件事情,可以印證,中國內需具有強大潛力。那為何內需潛力未被有效釋放?

曾有一些專家學者認為,近些年中國的消費對GDP貢獻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而主要原因在於中國人熱衷儲蓄。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自1992年以來,企業與政府總儲蓄占國民總儲蓄的比例雙雙攀升,而居民總儲蓄占國民總儲蓄的比例卻快速下降。中國消費不足的主要根源還在於中國人收入水平偏低。

真正的擴大內需應建立在民眾收入增長和社會貧富差距縮小之上,這才是根本之道。擴大內需不僅要有強大的市場潛力可供挖掘,同時關鍵在於消費者口袋里有沒有錢,有錢敢不敢花。

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曾指出,中國過去十多年持續的經濟發展,是在犧牲一部分弱勢群體的利益的基礎上取得的。相比於瘋搶黃金的中國大媽們,這部分弱勢群體更需要得到決策層的重視。

去年召開的“十八大”提出經濟發展新目標:居民收入翻番,這裡面既有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轉化為居民收入增長之意,同時也應該有縮小貧富差距、杜絕非法、不道德收入之意。只有這樣,中國內需乃至中國經濟才能真正體現出它的強大潛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