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5/2013
中國經濟的5難困境
經濟日報
在一般狀況下,經濟政策面對的從來就是兩難的困境,但當前中國大陸面對的,卻是五難。
最近,國際貨幣基金(IMF)繼投資銀行巴克萊資本及更早的紐約大學羅比尼教授之後,也對大陸經濟前景提出了警訊,認為若不能兌現改革承諾,大陸經濟到2020年時,成長率將比現在腰斬一半,只有4%;並且,將不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類此悲觀的預言,主要都是一種潛意識的感覺,沒有具體地說「為什麼」。
與此對照的是,我們可以看看所謂的「李克強經濟學」:巴克萊資本的版本是「不刺激、去槓桿、調結構」;至於出諸李克強自己親口說的,則有改革版、升級版、上下限版、增量存量版等,一句話概括,透露的是信心中的謹慎。
何以如此?是因為中國大陸當前經濟面對的問題,其複雜難度早已不是兩難,而是五難了。
要透視診斷當前大陸經濟問題,要分別從長期與短期兩個角度來看。先看長期。過去34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平均9.8%的主要理由有四:一、全球化提供的巨大外需;二、中國在全球化中賴以脫穎而出的核心競爭力——勞動力優勢;三、能讓核心競爭力充分釋放的體制改革;四、因資源錯配與透支製造出來的泡沫增長。但這四者,除了第三點的改革之外,就今後的形勢觀察,都將出現變化。換言之,四大紅利將去其三,所以李克強會說「改革是中國最大的紅利」。所謂「最大」,意味著雖然失去了其他三個,卻還有兩個新的,也就是內需的潛力與創新的活力,加上改革,就成了李克強要打造的升級版。
其次,就短期來看,絕大多數的問題幾乎都跟2008年9月世紀金融海嘯爆發後,為保增長而採取的一系列刺激政策,包括擴張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非常規的家電及汽車下鄉政策,以及允許地方融資平台運作等有關。結果經濟成長保八雖然成功,代價卻相當昂貴,出現了產能、基建、樓市、地方債、高利貸等種種泡沫,資源嚴重錯配,也埋下了巨大的金融風險。
這就是習李新政府面對的新形勢;習李接的,不只是權力的班,也是一大堆沉痾新病、疑難頑症的班。
這就是五難的意思。傳統經濟政策的為難,是難以兼顧增長與穩定,是謂兩難;習李面對的是在保增長、穩物價之外,還要促改革,是三難;三難之外,還要去泡沫,掃地雷,是為四難;而所有這些工作,都得面對來自於頑固保守的意識形態與既得利益者的強大抗拒,因此,是五難。
面對著幾乎是前所未有的五難困境,「李克強經濟學」怎麼辦?看來,是三條思路。
一條,是立即的,主要是清地雷、拔引信。迫在眉睫的最大風險不外是銀行風險與地方債務。所以,6月下旬的錢荒就是對銀行施加壓力;最近展開的審計署查地方債,就是先摸底,然後決定下一步行動。
第二條,是短期的,重點在保就業、穩增長,具體措施是對600萬戶小微企業暫時免徵增值稅與營業稅;階段性地穩住人民幣匯率,及改善出口行政配套。
第三,是長期性的,包括加大鐵路建設投資,重點放在中西部及貧困區,同時開放社會資本進入;鼓勵節能環保投資;積極推動都市基本建設,包括棚戶區改造、軌道交通、地下管線、下水道及汙水道等。
可以看到,迄目前為止,一攬子政策基本上符合了「不刺激、去槓桿、調結構」的大原則,這是不容易的。當然,從長期看,「李克強經濟學」的成效需由時間給答案,進入深水區的改革也需要政改的配合,挑戰性很大,但對習李而言,已別無選擇。一旦成功,相信歷史將給予極高評價。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