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2014

蘇格蘭之心

陳文茜

我們不會再漫步,在那深深的黑夜,儘管心中愛戀依舊,月光皎潔依舊……心,需停下來呼吸;愛,也需休息。

這是拜倫於19世紀初的詩作,他曾長居於亞伯丁(Aberdeen),蘇格蘭第三大城,也是「歐洲石油之都」。2014年蘇格蘭民族黨主張公投獨立,即是想依賴此地北海油田當財政自主的籌碼。民族黨的靈魂人物薩蒙德告訴蘇格蘭人民,「北海的油田,足以支撐我們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勿畏懼英國。」結果這石油大城以高出17.2%懸殊比率支持NO,向Yes獨立說不。
蘇格蘭公投獨立結果出爐。拒絕獨立高出獨立派10.6%選票;英國首相卡麥隆沒勝利傲氣,他表示:「將給蘇格蘭未來更多權力,草案2015年1月公布。」「一代人的爭論已透過民主且文明的方式解決;蘇格蘭公投選擇放棄獨立後,英國應規劃一個更均衡的憲法架構。」勝利者並未嘲笑失敗者。
而失敗陣營的蘇格蘭民族黨領袖薩蒙德,在愛丁堡一公布懸殊得票比率(Yes 39%,NO 61%)後十分鐘,立刻笑著站上總部:(1)接受民主結果,蘇格蘭人民選擇蘇格蘭仍是英國的一部分。(2)感謝所有投票者,Yes(獨立)者雖敗,但45%的得票率雖敗猶榮;蘇格蘭公投高投票參與率(84%),向全世界展示了民主的典範。(3)此次這麼多年輕人第一次走入投票亭選擇蘇格蘭未來,衷心感謝。失敗者展現了民主風範。

歷史情感不敵現實

蘇格蘭公投獨立這一堂課,未來必將成為「認同政治」重要教材。公投前,民族黨號召所有的風笛手吹奏《Brave Heart》(台灣片商翻譯《英雄本色》)電影主題曲;此部好萊塢電影敘述的正是1297年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勒斯(Uilleam Uallas)的故事。他率眾起義反抗英格蘭,吹響獨立戰爭,最終失敗。1305年華勒斯躺在受刑台上、被英國行刑手先處絞刑、再開膛剖腹、再車刑;在一切殘虐酷刑之前,他高喊「自由!」從容就義。這是悲情的蘇格蘭歷史。
但「認同政治」吹奏的風笛再悲悽,307年前蘇格蘭因財政破產,最終同意英蘇合併。直至1980年代,英國全國罷工;柴契爾夫人登上首相推動國營事業私有化,關閉礦產及重工業工廠。這些改革的犧牲品包括淘汰的工廠、失業的工人多數聚集於蘇格蘭中部,也使當地成為蘇獨運動大本營。蘇格蘭人的「勇敢之心」(Brave Heart)存滅的既是歷史情感,也包含經濟控訴。
隨大英帝國的隕落、歐債危機,蘇格蘭獨立情緒愈來愈強。但歷史終歸歷史,現實主義上蘇格蘭人前後包括布萊爾、布朗皆出任英國首相,政治上未被歧視。尤其獨立後沒貨幣可使用,歐盟已表態不接受蘇格蘭獨立,「奮起抵抗的風笛聲」再響亮,最終還是使55%民眾選擇了統一現實。
此次英國首相卡麥隆則寫下了歷史。他未以對付「北愛獨立」的暴力手段、改採民主方式,賭上自己差一點成為300年來英國歷史罪人之名;文明地面對蘇格蘭的獨立危機,決定公投。他,以及整個英國,都為人類上了一堂寶貴的課。
是的,昔日帝國之風不再;英國仍為人類邁出一大步。愛,終讓所有人,得以休息。

電視節目主持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