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2013

台灣競爭優勢仍在 惜無巧婦

李沃牆

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由二月時預測的三.二六%下調至一.五四%。主計處日前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由原本樂觀估計的三.五九%掉到二.四%;廿七日公告的景氣燈號維持黃藍燈,顯示國內景氣復甦步調雖較預期緩慢,但經濟成長率將逐季回升,唯民眾對未來半年的經濟景氣信心仍不足。馬總統在廿六日的國際獅子會台灣總會第五十三屆年會提及,台灣的經濟競爭優勢仍在。基於底下幾個原因,這優勢是存在的。

 一、台灣錢淹腳目:據統計,台灣目前廣義的貨幣供給M2日平均餘額逾新台幣卅四.一九兆,為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約十四.四兆台幣)的二.三七倍,顯示市場資金相當充裕,足以因應經濟成長所需。此外,截至今年三月底,全體貨幣機構的存款餘額達卅三兆七千多億元;超額儲蓄達一.五兆元,代表國內閒置資金太多,但投資動能不足。

 二、充裕的外匯存底:據央行最近統計,台灣的外匯存底達四○五一億美元(占國內GDP八四%),居全球第四名。

 三、台灣投資環境仍具吸引力: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二○一三年第一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指出,台灣的投資環境評比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和瑞士。

 四、台灣各項國際競爭力排名仍佳:「世界經濟論壇」二○一二年九月公布年度全球競爭力排名,在一四四個國家與地區中台灣名列十三,在亞太地區居第四;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在五十九個受評比的國家中,中華民國總排名第七。在亞太國家與地區中,僅次新加坡、香港,排名第三。

 今年三月底的博鰲亞洲論壇中發表「二○一二年亞洲國家綜合競爭力排行」,台灣排名第三,僅次於香港,新加坡。該報告指出:台灣身為亞洲重要的高科技製造基地,與長期堅持高素質教育與創新培育有關,是奪得人力與創新項目榜首的主因。

 台灣徒有充裕資金,不錯的投資環境及國際競爭力,但政府執行力明顯不足,無法將資金有效導入消費及投資。

 提振消費及出口是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加薪是提升消費意願的良方之一。台灣首季實質平均薪資衰退三.三九%,倒退到十六年前水準。人民對政府施政沒信心,對經濟前景充滿疑慮,加上「薪」情差、股市低迷、油電雙漲,消費與投資行為因而趨於保守,也導致內需無法成長,長此以往,恐變成惡性循環。政府可提供善盡社會責任的企業,給予稅捐、補助、貸款等獎勵誘因,藉以鼓勵企業加薪。而針對超額儲蓄,可透過基金業者引導資金投入基金產業,金融業可扮演媒合平台,將資金活水注入投資,做為產業發展的後盾。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