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2015

年輕的新創事業者缺乏被逼上梁山作好漢的精神,缺乏實質的競爭機制,新創事業社群普遍瀰漫小確幸的價值。

林士清

阿里巴巴主席馬雲旋風式來台宣布投資百億,支持台灣年輕人創業,宛如創業教父姿態來寶島指點眾生。與此同時,國發會立即宣布透過國發基金及國際創投,以投資金額超過百億為名,支持年輕人留在台灣創業,並提醒中國大陸目前的創業生態並不妥適,台灣的新創事業頓時洛陽紙貴,呈水漲船高之勢。

普遍缺乏創新能力

台灣的創業精神與活力相當旺盛,轉化為創業的動能潛力無窮,但能否透過國際創投或政策設計轉化為產業競爭力,仍屬未定之數。
美國華府研究機構公布2015年「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DI),美國名列第一,加拿大及澳洲名列二三 ,而台灣在130個評比國家中排名第8,超越新加坡名列亞洲之首。另一方面,全球創業觀察(GEM)指出台灣創業意圖高達25%,居創新驅動經濟體第一名,平均每年近8%以上人口處於早期創業階段中,在GEM調查中,與日、韓、美等24國同列創新驅動經濟體。
台灣新創事業並不乏天使資金挹注,新創事業通常面臨兩項困境:首先,台灣新創事業過於集中在服務業,現有新創事業以產品創新為主,創業者普遍缺乏市場創新能力,導致創業者恐怕缺乏創辦與管理「高創新、高成長企業」之知識能力;其次,新創事業國際化程度較低,從2012~2014年擁有25%以上國外客戶之新創事業僅13%,遠低於新加坡39%及韓國18%,國際化成長幅度甚至不如中國大陸。是以,國內新創事業應當著重市場創新知能,以及強化服務業新創事業之國際化。

台灣瓶頸在於文化

資金多寡及政策到位絕非國內新創事業發展的根本瓶頸。台灣新創事業最根本的困境在於文化。創新並非目的,淪為創業的手段,創新概念也非是台灣社會所捍衛的價值。早期台灣的創業家,憑著敢衝肯做的上梁山精神,提著皮箱在世界各地做生意,打造生機蓬勃的中小企業經濟。不過,年輕的新創事業者缺乏被逼上梁山作好漢的精神,缺乏實質的競爭機制,新創事業社群普遍瀰漫小確幸的價值,甚至是無病呻吟。
百億基金確實振奮人心,基金運作卻要透過阿里巴巴平台將台灣農產品、工業產品、創意產品、新創服務賣到中國、賣到全世界。筆者看台上馬雲講得窩心,在台下卻不禁莞爾一笑。

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