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2012

40歲也不一定成熟

英國金融時報

一個大一的學生青澀,是純真,大四的學生再青澀,就成了“書呆子”。而三四十歲了還不太懂人情世故的話,會被認為很“二”。但如果一個七八十歲的老教授偶爾賣點“萌”,又成了“童心未泯”。

有個三十五六的資深技術人員憂心忡忡地問我:比起二十七八的人,我的優勢到底在哪裡?我的收入比他高,但我們做的是一樣的事。事實上,我現在的人脈也不比他多到哪裡去。如今網絡四通八達,他想找的人,微博上私信一下,也就找到了。而我這許多年積累的所謂人脈,其實也不過是“商務關系”,只要有生意做,人家也不介意跟新人合作。

為了緩解他的焦慮,我安慰他說,你至少有三樣東西是有價值的:一,成熟度。二,人品。三,看問題的角度。這三樣東西,恐怕不是靠一時的聰明和過硬的技術能夠替代的,而是需要時間的積累。就算公司希望縮減成本,有不少崗位也是不肯打折雇用年輕一點的人,就是因為以上三個因素積累出來的信任度還不夠。當然,若是這間公司面臨資金鏈斷裂的危機,那對信任度的要求可能就沒那麽高了。

這也不全是安慰,而是事實。有位四十歲左右,西方大學的MBA,只有兩年銀行工作經歷的人,在結束全職媽媽的經歷後,做了一家網站的營運副總監。初上任時,惹來不少非議。全都以為她無法勝任,畢竟她在職場的時間太短,另外,她也不懂網絡。但時間證明,她是這家網站呆得最長的員工之一。首先,她懂得堅決執行CEO的命令,而且只聽CEO一個人的;其次,她十分懂得維護自己職責的邊界,既不越權,也不讓別人侵權;此外,她的學習能力也不差。這些優點,大概就是成熟度造就的了,與業務能力無關。


成熟與否,還是很容易分辨的。成熟的人,你可能並不一定能感覺到這份成熟。但不成熟的人,一定會讓你感到別扭。

比如一個大四的實習生,在指導老師面前經常提到“小孩兒”,也就是他的低年級師妹師弟,標準例句如下:這件事我讓低年級的小孩兒去做吧;昨天小孩兒跟我提起一件事……他完全沒有想到,在指導老師心目中,他不過是個“小孩兒”。聽“小孩兒”說“小孩兒”,感覺會不會怪異?本來他只是想顯示自己的高年級與成熟,卻不幸適得其反。

就這個意義而言,美劇《廣告狂人》是一部成熟的人寫給成熟的人看的電視劇。裡面的許多人在應對復雜場面時的行為臻於完美。比如合夥人斯特林。他女兒的婚禮前夕,肯尼迪總統遇刺了,而他的女兒又不許“幼稚的”後媽出席婚禮。情況很復雜,他的原則也很明確:一、因為這個婚禮已經有太多波折,經不起再折騰了,因此一定得如期舉辦。二、國難當頭,要照顧到來賓的情緒。但還是得製造歡樂。三、不聽話的後媽必須出席。四、不能讓前妻和女兒難受。

綜上所述,他在婚禮上的致辭如下:“今天的祝酒辭會比正常情況簡短得多,顯然我們心情都不太好。有人能把我太太從廚房裡叫出來嗎,我要說一些她的好話了。但趁她不在,我想說點我前妻的好話,莫娜,你像一頭母獅一樣,謝謝你保護你的幼崽不被吃掉。這本來是個傷心的日子,但我們聚在一起,沒看電視,在這里見證他們的婚姻。敬新娘新郎,大人們永遠都想保護你們,但你們的愛與希望給了我們力量。我向你們保證,如果你們能夠安然度過今天,婚姻對你們就是小菜一碟。祝幸福天長地久。”

就我目前的成熟度,面對同樣的境況,我還無法比他做得更得體。但成熟度是與日俱增的,我希望過幾年後,可以超過他。事實上,能正確對待自己昨天的幼稚,本身就是一種成熟的態度。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熟也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