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
就在蘋果(Apple)宣佈它將在美國生產部分Mac電腦這一令科技界震驚的消息那一天﹐當天的另一則科技新聞卻基本未引起外界的注意﹐這則消息是:蘋果的兩家台灣供應商也計劃將部分就業崗位轉移回台灣。
蘋果的這則聲明之所以能引起更大的反響﹐既是因為蘋果畢竟是蘋果﹐也是因為業務外包一直是美國媒體大肆報道的消息。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宣佈將回遷部分就業崗位的可成科技(Catcher Technology Co.)和大立光電(Largan Precision Co.)原本就沒打算像蘋果那樣大張旗鼓地宣傳其回遷部分生產業務的決定。
宣佈可成科技和大立光電計劃在台灣投資設立新工廠、並以此在未來幾年創造約3,800個就業崗位這一消息的不是這兩家公司﹐而是台灣政府。12月6日, 台灣政府批准了這兩家公司的投資計劃。
兩家公司在台灣投資設廠的計劃有望成為台灣政府在出台新的優惠措施以吸引本地企業回流方面的首批成果﹐但可成科技和大立光電都拒絕向“中國實時報”欄目和其他出版渠道就此事發表正式評論﹐並表示他們不希望媒體關注此事。這兩家公司在台灣海峽兩岸都有業務。可成科技的一名管理人士說﹐稱該公司將業務“回遷”台灣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因為儘管它將擴大自己在台灣的業務﹐但可成科技仍將繼續在中國大陸開設工廠。
蘋果和這兩家台灣公司在處理將業務回遷本土一事上有如此不同的態度﹐這說明美台兩地製造業所面臨的困境有其不同之處。台灣製造業所面臨的困難雖然在某些方面與美國相似﹐但在其他一些方面卻更為複雜。台灣的科技企業在過去幾十年里已經基本上將其生產業務遷移到了中國大陸﹐以降低成本﹐但他們卻不得不同時拿捏好與海峽兩岸的政府以及與他們大牌海外客戶的商業利益間的微妙關係﹐而且這些關係有時還彼此存在矛盾沖突。
由於中國各地的工資都在上漲﹐而中國大陸日漸增多的勞工騷亂事件也在威脅著當地工廠的運營﹐台灣從中看到了說服本地企業將業務回遷台灣的機會﹐台灣當地媒體將這種回遷稱之為“大馬哈魚洄遊”。台灣經濟部工業局的官員們說﹐他們不知道有哪些台灣公司願意談論他們參與台灣政府吸引本地企業回流的計劃。宣佈可成科技和大立光電回台灣投資設廠計劃的就是台灣經濟部工業局。
該局產業政策組副組長陳慧英說﹐返回台灣投資的台灣企業常常希望保持低調﹐這可能是為了避免無意中冒犯到客戶或他們與之打交道的地方政府。她說﹐由於這些台灣企業有許多仍在中國大陸經營有工廠﹐他們或許希望避免發表任何可能會被解讀為對大陸當地商業環境持負面看法的言論。此外﹐台灣的上游供應商往往都堅信﹐任何形式的公眾關注都不是好事。
陳慧英說﹐當台灣企業向經濟部工業局有關部門咨詢信息時﹐他們應該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但他們甚至連自己屬於哪個行業都不願透露﹔雖然他們希望投資台灣﹐但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宣佈出來。
台灣新推出的再投資優惠措施於上月出台﹐其雄心勃勃的目標是﹐未來兩年內使海外台灣企業重回台灣本土進行的投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新台幣2,000億元(合68.9億美元)。企業要享受這些優惠措施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如在台灣生產重要零部件以及用自有品牌進行產品營銷等。
陳慧英說﹐這些新優惠措施的一大誘人之處是﹐返回台灣進行投資的企業可以將企業內外籍勞工佔員工總數的比例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台灣企業常常說﹐本地藍領工人不足是妨礙他們在台灣投資的一個因素。
但這些優惠措施也引發了爭議﹐特別是工會人士的不滿﹐他們說這些措施為台灣引進較為廉價的外籍勞工創造了可能性﹐而這種做法對本地勞工不利。目前台灣的本地藍領工人和外籍藍領工人都適用相同的最低工資標準﹐但台灣的商業團體一直建議政府讓這兩個群體分別適用不同的最低工資標準。
這些優惠措施也招致了台灣大學經濟學教授林向恺等經濟學家的批評。他說﹐如果台灣希望自己的企業沿著價值鏈向上攀升﹐它需要採取措施鼓勵這些企業提高自動化水平﹐而不是使用廉價勞工。台灣科技業資深人士、台灣最大電腦企業宏碁股份有限公司(Acer)的創辦人施振榮最近也警告說﹐台灣必須確保它吸引回來的製造商將生產高價值產品。
但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對這些優惠措施卻有較為積極的評價。台灣當地媒體在報道中援引他最近在一個科技界活動中的話說﹐將關注點放在吸引台灣企業回台再投資上是台灣政府五年來幹的“最正確的事”。
Eva Do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