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2012

美國風投到中國尋找年輕造夢者

紐約時報
RON GLUCKMAN

北京—光頭、帶着眼鏡,身穿黑色里維斯服裝的史蒂文·貝爾(Stephen Bell)在談到技術時讓人聯想到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史蒂夫·P·喬布斯(Steven P. Jobs)。

“列舉一些改變了世界的公司吧,”貝爾在本地的一個大學對聽眾說道,並把他們的回答用粉筆寫在黑板上:谷歌(Google)、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Facebook。“那麼它們是誰創立的呢?對了,是學生,就像你們一樣。”
但有一個學生略微表示不同意,稱這些公司都是企業家在美國創辦的。“他們的文化不一樣,”他說,“不像在中國。”

風險投資家貝爾想要改變這種看法。

Trilogy風險投資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貝爾,像個精力充沛的星探一樣,巡迴訪問中國的一流大學,尋找初出茅廬的年輕創業者。他每年向年輕的學生提供數百萬美元的資助。得到他資助的人有時只剛剛有一個想法而已。這不僅僅是早期投資。這是早早期投資。

“我要的不是企業收益,對用戶量也不感興趣,”他說,“我要找是實幹家。”

11月初的一個寒冷日子,貝爾在北京清華大學,身邊圍着100多個學生。清華大學是中國一流的科技大學,經常被稱為是中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這是“中國星”(ChinaStars)——這個由他發起的、一年四次的馬拉松編程競賽——的最後一天。

一開始,學生們有60秒鐘時間來講述自己的創意。編成小組之後,他們要在72個小時里創造一個真正的程序或應用。貝爾對他們說,“把注意力放在做好一件事情上。”在這三天時間裡,他和另外幾位導師巡視各組,給出新解決方案並提供自己的見解。

這並不是無謂的練習。幾天之內,初期的項目就呈現出來,一些團隊還會獲得5000美元(約合3.1萬人民幣)的獎金。一些團隊最終還會在接下來的18個月里額外再獲得Trilogy高達10萬美元的資助。

“沒有其他人在中國做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工作了幾十年的美國企業家馬爾科姆·卡塞勒(Malcolm CasSelle)說,“這麼做的風險很大,但你真的能看到價值。有些孩子的創意很令人驚嘆。”

貝爾在學生團隊中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產品。他們開發的應用包括能讓網上美容店給顧客提供諮詢意見並直接把產品賣給顧客的應用、讓商店可以在大學校園裡送餐和基本用品的應用、一個書籍分享網站兼有讀書相親功能,還有可以讓用戶添加定義和圖片的雲詞典。

他們的勝算不大,貝爾稱;但他並不介意。他有每年200多萬美元的資金,計劃為15到30個新創公司提供資金支持。“一百個項目里有一個成功,就行了;現在做得還不錯。”

隨着越來越多的資本投入中國,貝爾試圖開創一個新的投資領域。最近幾年,投資者紛紛來到中國,部分原因是不看好其他地方的投資前景。雖然2011年的投資出現下滑,但很多分析人士稱,2012年中期中國出現了反彈。

“毫無疑問,中國的風險投資已經放緩,” 紀源資本(GGV Capital)的合伙人傑夫·理查茲(Jeff Richards)稱。這家硅谷公司最近開創了一項6.25億美元的基金,主要目標是中國。“但即使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從9%或者10%降到7%的話,這與美國的1.5%相比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一些風險資本家對中國經濟過熱而不滿。“這裡有大筆大筆的資金都在尋找交易項目,”曾先後在PayPal、Facebook和LinkedIn工作過的戴夫·麥克盧爾(Dave McClure)稱。他現在是500 Startups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這家風險投資公司在過去兩年中曾在中國做過六次投資。“大家都對中國垂涎欲滴。這在很多方面讓我聯想到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中國或許並沒有過熱,但卻被過分炒作了。”

貝爾正在嘗試一條與自己的同行們非常不同的路子。他並沒有冒風險將大筆資金注入已經成立的新創公司上,而是賭定,有策略地投放很多小賭注會中大獎。“我們的任務就是找到下一個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下一個拉里(Larry)和謝爾蓋(Sergey),”他說。他指的是Facebook和谷歌的創始人。

“年輕人會創造出這些很酷的東西,”貝爾說,“他們將來會創立最大的公司,而且一開始成本很低。我不需要經驗,因為經驗成本太高,而且只會製造出主流觀點。我要的是沒人想到過的創意。”

貝爾在風險投資的兩方面都有經驗,曾做過企業家,現在做投資人。

貝爾是紐約長島人,1985年,從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畢業,獲得了一個化學工程學位,之後他進入通用電器公司塑料集團(GE Plastics)工作。20世紀90年代,他創立了總部設在瑞士的汽車供應公司CORE Products,以及早期的企業對企業公司SupplySolution,這家公司後來賣給了金科貿通(Tradebeam)。

2002年,他來到了Trilogy,這家美國軟件公司的創立者是從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退學的喬·列曼特(Joe Liemandt)。漸漸地,列曼特因為通過“中國星”等創新性外展服務項目招聘年輕人才而廣為人知。

在Trilogy期間,貝爾曾到訪過印度和中國,向新興市場的公司銷售Trilogy的軟件。2006年,他離開Trilogy加入了另一家新公司商貝(Shangby),這家公司通過互聯網將上海的珠寶店和世界各地的顧客連結起來。

貝爾說,他的經歷使他確信中國存在很多機會。

“這裡聚集了能量與創新精神,”他說,“這裡絕對是我應該來的地方,而且現在正是時候。”

自2009年以來,貝爾就作為Trilogy風投公司負責管理的合伙人長期在北京工作。這家公司是他和列曼特一起成立的。截至目前,Trilogy風投已經為30家處於起步階段的公司提供了資助,其中大部分集中在遊戲、社交網絡、相親網站及其他以中國年輕人為目標的項目上。

Trilogy風投稱,其中八家新公司都已經開始贏利,其他公司的發展也很迅速,比如遊戲開發公司Droidhen(一半的安卓[Android]手機都可使用這個公司的軟件),還有可以讓用戶在中國不同的社交網絡上分享信息的JiaThis,以及在人人網上很受歡迎的約會服務“ta靠譜”。

“ta靠譜”是一名學生在中國星的競賽中研發的。貝爾說,“他發現中國之前的相親網站存在一個問題,也就是面子問題。”中國人十分害怕會在公眾面前丟臉。“他的好主意就是讓這種網站變成匿名的,這樣你只在後來才慢慢地透露自己的身份,就像在玩遊戲一樣。”

貝爾與自己的年輕企業家們保持着親密的工作關係。“我不為產品投資,而是為人才投資,”他說,“我一向很開放,一直在傾聽。”

對於正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蔣超來說,這一點非常有吸引力。蔣超在學校的公告欄上看到了一則通知,說一名美國企業家舉辦了一個競賽,勝出者將獲得投資。他決定一試身手,最後他的公司“ta靠譜”從Trilogy風投獲得了8萬美元的投資。

“金錢並不是史蒂文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的確,那筆錢幫我們獲得了服務器和其他幫助,比如設計團隊,”他說,“但更重要的是,我了解到還有很多人都和我一樣,夢想着能夠有所創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