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比起六年前首度出任首相時,今天的安倍晉三臉上已明顯增添了不少風霜。他能帶領自民黨在這次大選中獲得大勝,只說明日本人民面對國家的日漸失落,已無多少更佳選擇。安倍捲土重來,能否一洗他當年施政不力倉皇引退之恥,端視他的路線選擇而定。
先撇開各政黨的得失不談,從日本選民的角度看,這次大選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把施政無能的「民主黨」趕下台。三年前,民主黨以漂亮的改革口號擊敗自民黨,奪下執政權,被人民寄予莫大期望。但在日本遭逢海嘯、核災、經濟危機和釣魚台事件的三年,民主黨的表現卻是張皇失措、毫無章法、窘態百出,帶不動這個國家。民主黨這次在國會的席次從三百零八席慘跌為五十七席,可見它已被人民棄如敝屣。
在自民黨失去政權的三年多,很難說它拿出了什麼洗心革面的作為。但比起民主黨的捉襟見肘、口號治國,日本人只能相信曾執政超過半世紀的自民黨更知如何掌舵,雖然心態老大,至少政府不會陷入「小孩玩大車」的險境。然而,六成不到的投票率,創下戰後的新低,不難想見許多日本民眾仍難擺脫三年前唾棄自民黨的心情,因此根本懶得在「幾個爛蘋果」之間作選擇。
這次大選結果,讓日本政治板塊大幅「向右移動」,對區域政治而言,恐怕不是一個好徵兆。自民黨原是個保守的政黨,選戰期間,日本國內右翼勢力藉著獨島及釣魚台領土糾紛,不斷炒作反韓、仇中的民族主義情緒。在競走偏鋒下,安倍發表了「鷹派」的競選綱領,包括修改憲法擴充自衛隊、在釣島派任常駐人員、朝拜靖國神社、收回黨對慰安婦的道歉談話等。他就任後,如果逐一推動這些競選宣言,不僅東亞將無寧日,日本社會也將動盪難安。
目前國際社會對日本選後形勢最關注的焦點是:自民黨在國家光榮感低落的氛圍下重返執政,會不會真的發動修憲,將日本「自衛隊」改為「自衛軍」,為「軍國主義」重起爐灶?根據規定,要修改和平憲法需要國會三分之二多數的同意,自民黨在新國會贏得兩百九十四席,不可能自行其是。而其長期政治合作夥伴──這次獲得卅一席的「公明黨」,已明言不支持其修憲。但若把眼光投向更右翼的陣線,隻手掀起釣島風雲的石原慎太郎領軍的「日本維新會」,這次獲得五十四席;兩黨一旦合作,極可能為東亞乃至世界掀起滔天巨浪。
因此,觀察安倍的作為,要先看他的聯合政府究竟會保持與長期盟友「公明黨」的一貫合作,或者是會改變風向,轉為尋求與極右的「日本維新會」聯合。若是前者,意味安倍內閣會走比較穩健的「經濟路線」,以振興經濟、提升民生為施政優先考量。若是安倍選擇向石原慎太郎靠攏,企圖利用修憲建軍、製造衝突的極端手段來重振日本的國威,那麼,選民期待自民黨領導日本走出失落低谷的期望,恐怕就會再度落空。
簡言之,擺在安倍面前的,一條是鴿派的「經濟路線」,另一條是鷹派的「軍事路線」,他的選擇將影響日本下一步的命運。如果他將精力耗費在修憲建軍,對中、韓等國採取強力抗衡策略,或可滿足日本人民一時的自尊感,卻可能引起鄰國人民更強烈的反感,也導致日本的閉鎖。自「失落的十年」以來,日本國內談論「第三次開國」已經多年,尤其是否加入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更被企業界視為是第三次開國之鑰,但自民黨對此卻持負面態度,設立了許多前提。安倍再次組閣,如果不能走回務實路線,日本要擺脫失落、重拾驕傲,恐怕是困難重重。
日本的問題,其實也是許多民主國家的問題。它有民主,人民也有許多政黨可以選擇;但當政黨的運作已對社會發展失去關注,選民徒有投票權又如何?日本六年六易首相,誠屬難堪;台灣曾八年六易閣揆,又好到哪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