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012

諾貝爾醫學獎啟示錄

何信頤

日本的山中伸彌博士發現任何已分化的成體細胞都可能誘導產生具胚胎幹細胞特性的萬能幹細胞(iPS細胞),而將於今年十二月獲頒諾貝爾醫學獎。他的研究過程以及對年輕科學家的鼓勵和啟發,值得我們重視。

 我們先回到約莫七年前的時光背景,那時筆者也正在愛丁堡大學幹細胞研究所進修,大家在那時都想要培養出專屬於病人的胚胎幹細胞。在這個領域上,當時愛丁堡大學的對手是遙遙領先的韓國黃禹錫教授的團隊。利用複製動物的技術,他一度宣稱培養出複製人類胚胎幹細胞,也曾經成為報派諾貝爾醫學獎的熱門候選人,但卻在二○○五年底被踢爆論文竟是造假的。

 在那之後,愛丁堡大學的魏爾曼博士(也就是複製羊桃莉之父)向英國當局申請利用牛卵或兔卵,經由人類細胞核轉移的複製技術,試圖建立人獸混合胚胎(hybrid),再進一步建立特定病人的胚胎幹細胞,這一度也曾引起學界很大爭議。而我們研究所的奧斯汀所長則是站在純學術研究的立場,利用細胞融合的實驗想探討細胞分化和去分化的機轉。在此之際,山中博士則在二○○六年發表,只要同時加入四種轉譯因子,就可以使已分化的皮膚細胞轉變成具胚胎幹細胞的狀態。在那個大家都很瘋iPod和iPhone的年代,他特別把這個細胞取名為iPS細胞。

 在培養的細胞中故意表現一些轉譯因子,這本來是在幹細胞學的分化研究上常用的手法。但以發育生物學的觀念,哪個因子要在哪個特殊階段啟動作用,應該會牽涉到很複雜的分子生物機轉。例如我們在愛丁堡大學,想要測試哪些轉譯因子,一定要能說出細胞生物學上的理論基礎,否則在我們所長眼中就是「巫毒」。然而,山中博士一口氣丟進四個因子,幾乎可說是不按牌理出牌,但卻真的因此成功培育出萬能幹細胞,打破了各大權威專家的眼鏡。

 山中博士的方法簡明單純,全世界各大小實驗室都能做,甚至後來很多學者推出很多改良的方法。但山中博士當年大刀闊斧的創見,就好像哥倫布那顆可以豎立起來的雞蛋,從此iPS細胞成為生物醫學的顯學,影響了幹細胞的研究方向;連愛丁堡大學也不得不放棄建立複製人類胚胎幹細胞的計畫,加入研究iPS細胞的潮流。

 一般我們聽到諾貝爾獎得主,大概想到的就是白髮蒼蒼的老學究,靠徒子徒孫累積建立起學術巨塔。而山中博士在二○○六年之前在學界幾乎是沒有什麼名氣,但卻因治學嚴謹,且勇於嘗試別人所想不到的見解,在短短七年內以五十歲年輕科學家之姿摘下學術研究最高榮譽。可見只要有好的想法做法,不一定要久熬成婆也能在學術上有很好的成就。

 不過這樣說來,好像對今年另一位七十九歲同享諾貝爾桂冠的英國戈登教授有欠公平。其實戈登教授很早就聞名遐邇,他在五十年前時就發表了青蛙複製實驗,在當時也同樣引領風騷,日後並因此衍生出複製羊桃莉的技術。因此當年年輕的戈登同樣也是豎立起一顆哥倫布的雞蛋,比起山中博士真可說是不遑多讓。由此可知,想要拿到諾貝爾獎,除了要有劃時代的創新發現,活得夠久也是很重要的。

(作者為台安醫院生殖醫學科醫師,英國愛丁堡大學幹細胞研究所博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