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2012

中國經濟走入死胡同

紐約時報
DIANA CHOYLEVA


對於中國企業界來說,舞曲已經放完。今年中國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可能會出現十多年以來的第一次下降,並可能造成失業,使經濟增長邁向消費驅動的必要轉型難以實現。投資過度、實際利率突然升高、全球經濟增長減速,所有這些因素都讓企業不堪重負。

問題在於政府的政策。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北京推出一輪蔚為壯觀的經濟刺激,但錯誤地將刺激措施瞄準投資和出口。2004年,投資佔經濟產出的41%,已經過高;2011年又進一步升高至46%。相比之下,日本繁榮時代的最高投資率只有36%,韓國只有39%。

經濟刺激以及所有其他投資或許幫助很多資本密集型企業啟動了項目,但項目啟動過後呢?在投入這麼多資本的情況下,增加的投資恐怕是被浪費掉了。它讓企業變得低效,於是產生虧損。

增加的投資關系到效率,因此也關系到經濟增長,但看多中國的人士不會告訴你這一點。他們說,相比產值,中國的資本存量水平不高,相比中國巨大的人口數量則更是如此。但中國的資本數額並不說明任何問題,關鍵在於資本的流動和流向。

中國經濟的根本缺陷是它不為自己的消費者服務。高投資率的另一面是低消費,2011年消費率已經從10年前的45%下降到35%。讓我們回到經濟理論上來:生產是為了消費,投資是為了能夠生產更多東西。一個國家不可能無休止地增加投資佔產出的比例。

歸根結底,中國的經濟戰略是一條死胡同,因為這些投資在一段時間過後會變得無利可圖。到某個時候,企業通過增加投資生產出來的多余產品將賣不出去,從而導致利潤大幅下降。今天的中國就是如此。

如果說這還不夠嚴重的話,企業還必須面對其他一些不利變化。中國2008年之後的大規模貨幣刺激點燃通貨膨脹,已經燒到了勞動力市場。2009年以來工資上漲43%,2007年以來按美元計算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增加22%。這抹掉了中國在世界市場上的成本優勢。另外,人民幣兌美元也不再處於低估狀態。

除了過度投資和工資快速上漲等問題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從2010年末開始,隨著北京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中國經濟過熱的問題,實際利率水平也開始上升。全球經濟艱難復蘇也使得靠投資拉動的中國經濟失去了為實現增長所需要的市場。

在這樣的環境中,民營企業已經重新評估了它們的投資需求,並有可能進一步削減資本開支。今年夏末北京稍稍放鬆了貨幣政策,但這只對大型國有企業有幫助,而大型國企並不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這或許也對產業擴張稍稍有所助益--正如本周數據所顯示的那樣。過去數月,韓國和台灣地區對中國大陸的資本商品出口增速也在加快。

但是,如果北京大幅放寬融資條件,像2009年那樣實行政府推動的大規模刺激計劃,也仍舊不會有所幫助。如果算上國有銀行的隱性負債,政府債務負擔遠高於官方數字揭示的情況。除非讓債務負擔變得過重,否則北京並沒有多少實施刺激計劃的空間。

此外,大量資金外流削弱了銀行的流動性,從而更難以利用銀行為經濟擴張提供資金。如果政府推動投資增加,未來幾個季度的經濟活動可能會有所改善,但未來經濟增長前景會受到更大沖擊。

部分看好中國經濟前景的人雖然承認中國存在投資浪費的現象,但他們仍然認為消費者將可以發揮應有的作用,確保中國經濟仍有非常不錯的增速。但如果企業削減投資,消費者收入會隨著失業率上升、工資增速放緩而受到影響。這可能會導致需求不斷萎縮,而需求萎縮注定又會增加債務負擔、大幅拖累經濟增速;此外,這還可能會令金融體系承受重負。

因此,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可能呈現的狀況是消費率上升,但整體經濟年增速隨著投資率下降而降至最高5%的水平。但與看好中國的那些人所想象的不同,消費率上升不會帶動經濟強勁增長並讓中國經濟增速維持在接近前些年的水平。

從長遠看,經濟增速出現類似放緩可能對中國有益,因為經濟政策將變得更加理性。如果北京能停止嬌慣國有企業,推行改革以確保投資效率,提高家庭收入在產出中的佔比,並減少繁文縟節,那麼中國經濟將在一個更加堅實的基礎上實現增長。對於企業來說,它們需要重新調整以面向消費者。相比沒有出路的發展模式,中國人民將更歡迎收入和消費的更快增長。

但這一切發生的前提是,北京能夠認真推行改革,並大幅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但對中共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假設。

(DIANA CHOYLEVA是位於倫敦的宏觀經濟預測咨詢機構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董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