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2012

回頭愛台灣 日商中國大撤退


陳彥淳、朱致宜

中國保釣事件引發反日暴動,讓日商心生恐懼,日媒直接高喊「撤退中國」,製作教戰指南,日商調整海外投資策略,愈來愈多企業重新看見台灣投資新價值。今年日企來台詢問度大增,投資成長4成,台灣如何抓住這波這商機?

曾經,台灣產業的發展,與日本關係密不可分,翻開老字號的企業集團,高達九成都與日商往來;但這樣的榮景,卻隨著中國崛起、台灣市場趨於飽和,有好長一段時間,日商跳過台灣,直接到東協、到中國尋找更多機會。

直到去年三一一地震後,日本人充分感受到台灣的溫暖;反觀中國反日情緒,在釣魚台事件益顯激烈,不僅重創企業營運、更讓日本人心生恐懼,日媒更直接高喊「撤退中國」,於是在這一推一拉之間,台灣的價值,被日商重新看見。

從研究機構調查、企業發展接觸、到政府單位的統計中都發現,新一波的日商投資潮正湧向台灣,但日商的樣貌和過去大不相同,顯示在這波的台日合作下,台灣將成為日本進軍中國、布局亞洲的親密戰友。

日本現場

保釣爭議所引發的中國反日暴動曾經喧騰一時,距離事件發生的「九一八」當天已經二個多月,一切看似回歸平靜,但在日本人心中卻像是投了震撼彈,恐懼正像漣漪一般,一波接著一波,一路從中國蔓延到日本國內,引發各界的熱烈討論。

走在東京街頭,放眼書報攤上的出版品中,商業雜誌的封面主題,清一色都在討論中國議題。「中國,撤退還是繼續?」、「中日要有長期對立的準備」等等;一位日商台籍幹部拿出日本當地報紙向本刊記者表示,這兩個月來,報紙幾乎每天都出現關於日資企業在中國發展面臨困境的相關新聞。

《日經商業週刊》甚至出了一本厚達百頁的專刊,以「中國以外的第二去處」為題,直接挑明:中國經濟成長力道趨緩,雖然中國決定撥出大筆預算刺激消費,但能不能真的刺激經濟,還是大問號;更何況,以現在兩國惡劣關係,公部門投資就算能夠刺激經濟發展,日本人也吃不到這塊餅,呼籲日企加緊腳步思考「中國加一」的分散風險策略。

回想起去年底時,本刊前往距離東京市區約一個半小時車程的高崎市,獨家採訪日本電器業龍頭山田電機專務董事岡本潤。當時山田電機才揮軍中國一年,岡本潤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山田電機以直營、買斷式的銷售服務,與現今中國採取分租櫃位、寄賣的家電賣場完全不同,差異化的服務將為中國消費者帶來全新的消費經驗,中國也將是該公司未來重要的成長動力。

沒想到,事隔一年,山田電機日前黯然宣布,暫緩在中國開店,轉進東南亞發展。究其原因,特殊經營模式難以適應中國消費習慣,網購市場又分食實體店鋪商機,已經讓山田電機備感艱辛,沒想到激烈的反日暴動更讓業績攔腰砍半,這根稻草終於讓在日本素有「價格殺手」的家電龍頭也不得不認栽,一口氣喊停超過五個新增據點。

而在保釣事件中受影響的日商何止山田電機。十月日系車廠的銷量大幅衰退五九.四%,市占率從過去的二○%,滑落只剩七.六%;松下(Panasonic)截至明年三月的會計年度總營收,預計損失一千億日圓,索尼(SONY)估計損失三百億日圓;日航刪減往返中國的航班,全日空部分飛往中國的機型也由大變小,推估未來三個月內,將短少十八萬名中國旅客。

影響所及,近來日本公司最熱門又最隱晦的話題,就是「要不要撤出中國?」過去協助日商進入中國的拓知管理諮詢公司,逆向操作開設「中國撤退講座」、意外大受歡迎;其代表取締役吳明憲表示,日商在中國發展要有覺悟,每隔幾年就會發生反日運動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業績不良且無法改善的公司,最好採取股權轉讓方式撤離,而留在中國的企業,也必須盡早將生產基地移轉到第三國。

日本《鑽石週刊》還製作了按表操課的「撤退指南」,提供在中國的日本企業參考,疾呼日企看待中國的角度必須有所轉變,審慎思考是否撤退,就算最後決定力守中國,也必須改變經營方式,否則日本企業在中國的業績將會以令人咋舌的態勢、如蜘蛛垂絲般迅速失控墜落。

日前本刊記者在東京與多位日企高層會面,談起中國反日議題,他們表面上說「這是政治議題,與企業經營無關。」但真心話在夜幕低垂的居酒屋內,卻毫不保留地釋放出來,「中國人和台灣人對我們的態度實在差太多了!」一位在兩岸合計待了將近十年的日商高層搖晃著酒杯說,十年來他經歷二○○五年(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和一○年(同為釣魚台事件)共兩次反日示威,但今年中國反日激烈程度更甚過往,公司往返住家也必須委由配合的計程車司機確保安全,人身安全飽受威脅「讓人後悔為何要派駐中國!」

在這樣的氛圍下,毋怪極日本右派媒體《選擇》雜誌直言,撤出中國是只能做、不可說的公開祕密;一家顧問公司甚至下了大膽的結論:日商在中國一萬四千家公司,三年後如果少了一萬家,也不要覺得奇怪。
(財訊雙週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