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2012

委員會誤國

趙少康

張忠謀在全國科技會議中指出「台上袞袞諸公都是政府和學研界的人,這兩天很少有產業界發言,這個會議變成政府和學界的溝通。」為什麼全國科技會議在1978年第一次召開,可以決議設置新竹科技園區,也引起產業濃厚參與的興趣,而最近幾次參與愈來愈少?原因不外科技產業重點已不在台灣、產業界意見不受重視、產業界領袖有更重要、更緊急的事要處理,沒有時間跟你成天開會,開會也不會有結果,而學者較有時間,政府官員可以請公假,所以就變成產官學三角關係少了重要一角,嚴重的是,這個情形不只表現在科技會議中,官、學界關係愈來愈密切,管道愈來愈暢通,官學一家已成為普遍現象。

政務官由學者擔任已成常態,各部會成立的各種委員會,也大都由學者組成,重大政策要委員會通過,環境評估要委員會通過,加不加稅要委員會通過,招標採購也要委員會通過,台灣現在已經成為「委員會治國」,部會首長不必負責,凡事推給委員會,「委員會治國」常成為「委員會誤國」。

政務官缺政務格局

馬英九在接受唐湘龍的廣播訪問時說:「財政部前部長劉憶如原打算九月才提出證所稅,但她成立的財政健全小組卻認為要優先推動,使得府院不能不支持。」但馬英九又說:「證所稅明年元旦實施沒有暫緩空間,如果政策再調整,股市一定會動盪,對我們決策風格也會有非常嚴厲的批評。」從這段敘述看來,證所稅的決策程序、方法及風格就已經應該受到嚴厲的批評,劉憶如是政務官,她成立的財政健全小組只是她的智囊,提出的意見只能供她參考,由她做政治決定,她必須負責政策的成敗,不是「財政健全小組」負責政策的成敗,事實上現在也沒幾個人知道「財政健全小組」的成員是哪些人,否則乾脆要「財政健全小組」當財政部長算了,權責要分清楚,千萬不可喧賓奪主,台灣有一個怪現象,請他來當委員,就非聽他的不可,否則就給你來辭職、開記者會那套,此案看來像劉憶如被財政小組挾持,而府院也被財政小組挾持,奇怪的是,如果府院認為提前實施有疑慮,大可加以阻止,怎麼會「使得府院不能不支持」呢?那府院不是做假的嗎?部長不是做假的嗎?

學者有清望,備調學者當官員最方便,資歷還可合併計算,待遇也不比大學教授差,當各種委員會委員更可分擔責任,蔚然成風,弊亦隨之,政務官沒有政務的格局,謹慎保守,不敢大開大闔,久而久之,把台灣搞到原地踏步的這般田地。

學者不是不能用,但要有行政歷練,或經過選舉洗禮,想當政務官的學者,最好先選立委,接受民意考驗,要先食人間煙火。

(作者為廣播電視主持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