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per大高地風笛,屬於蘇格蘭風笛手的傳統裝扮
9月16日《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發表一篇評論專文,名為「蘇格蘭歷史性契機」(Historic Chance for Scotland),內容指出,蘇格蘭獨立公投進入最後倒計時,約400萬選民,將在本週四投票選擇蘇格蘭,是否脫離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德國之聲評論員史屈克特維茲(Daniel Scheschkewitz)認為,文化和政治上的截然差異,讓蘇格蘭人完全有基礎,邁出獨立的歷史性一大步。
蘇格蘭公投議題的5家民調公司之一《Panelbase》,9月12日公布的近來最新民調顯示,獨立派得到46%支持,對獨立Say No的聯盟派得到47%,另有7%的人並未作出最後決定。呈現出,獨派與統派的角力較勁,進入最後的白熱戰。
蘇格蘭的歷史認同
專文指出,曾有一段很長時間,多數在德國、中歐生活的人們,對蘇格蘭的印象僅限於,它是個位於英國最北端的偏遠地區。當然了,人們也知道那裡氣候多雨,當地的男性們愛穿蘇格蘭短裙,喝威士忌酒。不過,1707年之前的數個世紀,蘇格蘭一直都是個驕傲的、獨立民族的那段漫長歷史,卻在蘇格蘭加入大英聯合王國之後,被歐洲人遺忘了。
經歷獨立公投之役,蘇格蘭或許會重新成為,歐洲地圖上一個獨立國家。這是一種倒退嗎?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時代錯誤嗎?是朝向歐洲「小國群立」現象傾斜,另類倒退嗎?
評論家史屈克特維茲並不這樣認為;他說,獨樹一幟的蘇格蘭,從一開始就跟南部的鄰居英格蘭,有所不同。羅馬人當年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早在公元2世紀的羅馬皇帝哈德良(Emperor Hadrian),就在北部修建一道軍事防線,防禦凱爾特人(Celtic Picts)攻擊,其決定是有道理的(譯註:凱爾特人為現代蘇格蘭人祖先)。
接下來的數個世紀,北方的凱爾特人和南方的日耳曼人及盎格魯-撒克遜人相互征戰;在戰爭中,蘇格蘭軍隊始終有意識保護「王國獨立性」。1603年起蘇格蘭和英格蘭開始「共戴一君」,之後,蘇格蘭嘗試與東印度公司合作建立一個商業帝國,結果計畫失敗;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蘇格蘭在1707年與英格蘭進行議會合併 。此一合併案,奠定英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基石。
蘇格蘭民族主義與文化復興
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文化和政治差異直到20世紀後半葉,才陸續爆發出來。到了1980年代,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擔任英國首相期間,英國經歷了去工業化(De-industrialized)的變革,政府還利用金礦,蘇格蘭北海油田等資源,來挹注國家財政預算的不足。蘇格蘭一開始的反應態度是輕鬆對待。不過,當他們意識到在自己的石油中心阿伯丁(Aberdeen),這個原本應該成為蘇格蘭富裕地區,當地多數民眾貧窮的境況,卻沒有獲得改善時,質疑反英情緒,隨之四起。多年來,在英國保守黨的主政下,此一資源分配不公情形,並未獲得改善。
基於政治影響力,以及經濟待遇持續受限縮情況下,蘇格蘭民族主義的影響,並無壯大空間,直到1997年,蘇格蘭透過公投成功建立了自己的地方議會;蘇格蘭文化復興才又呈現大甦醒局面。
近十餘年來,蘇格蘭經歷一系列文化復興。愛丁堡藝術節是全球訪問量最大和最具創新精神的文化盛事。蘇格蘭音樂,亦在全球各地擁有忠實粉絲。蘇格蘭大學也開放向全球招生。對比之下,教育在英格蘭愈來愈成為有錢的一種特權,民辦私人學校像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然而,在蘇格蘭,人人都有機會進入大專院校。
蘇格蘭的開放政策,也吸引許多高級專業人才的移民入籍。未來有機會獨立成功的蘇格蘭,將會加入歐盟行列。史屈克特維茲在專文中指出,一旦獨立,蘇格蘭人並不必為經濟前景,感到不安:儘管石油儲量可能有限;然而蘇格蘭依舊,得以借助龐大的可再生資源,讓國家躋身全球20大經濟強國之列,而且歐洲將因蘇格蘭的綠能產業,得到受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