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2014

「海洋」台灣的新出路

李武忠

2014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海洋部長會議主題為「構建亞太海洋合作新型夥伴關係」,以「藍色經濟」(即海洋經濟)合作為新內容,也點出台灣未來的新出路。海洋是寶庫,是未來人類生存發展的希望所在,在新一輪的全球競爭中,海洋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各強權所必爭。

而台灣四面環海,海域面積為陸域面積6倍,海洋資源豐富,而海洋更是台灣與外界接觸或連結的必經途徑,自古以來台灣以其優越的戰略地位,為兵家必爭之地。可惜台灣漁業在戰後被邊緣化,漁村文化的發展沒有受到重視。失去了從漁村的生活中吸取海洋經驗和智慧,一般人民缺乏對海洋的認知和了解,也失去了海洋之子的本能。面對海洋世紀的來臨,台灣要成為「海島」還是「海洋」國家,將深深影響到台灣子孫的未來,理應受到關注,台灣不應深陷政治糾葛中。

馬總統多次強調以今日中國之強大及其在世界政經的影響力,台灣應該要從中國走向世界或許是一條捷徑,但是自主權則將操之在中國,等於把台灣人的命運交到別人手裡。台灣的GDP數字或許可以衝出歷史新高,但是相對的台灣未來的選項也被壓縮到只有一種選擇,這對於下一代是不公平的,他們理應有比現在更大的選擇權才是。

其實從海洋走向世界,跟世界做生意,賺全世界人的錢,從過去經驗證實台灣人絕對有這樣的能耐,台灣人曾靠一卡皮箱,走遍全世界,創造出台灣經濟奇蹟。一旦走向世界經濟,台灣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更大的市場。

以農漁業為例,台灣生產技術佳,產品品質優良,但是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因此必須將目標市場放在全球頂級消費群,看看日本「太陽之子」芒果、岡山哈密瓜、鑽石蕃茄,紐西蘭的奇異果,美國阿拉斯加的野生鮭魚等高價行銷全球,還常常供不應求。台灣也應該有這樣的思維和做法。把中國頂級消費群納入全球行銷對象之一,就不會處處受到中國的箝制。

特別是販售來自生態可持續發展認證的水產品,已是全球消費趨勢之際,正好給台灣帶來商機和挑戰。台灣若每次遇到產銷失衡的時候,就立刻想到依靠中國廣大的消費市場,來幫助台灣農漁民紓解困境,而不去面對根本問題,農民沒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自然就無法激發出創造力,產業升級無望,只能依賴非農業所得及政府諸多補助救濟過活,這樣的農業怎會有前途,農民又怎會過得有尊嚴。更何況台灣面對全球貿易自由化壓力,要想融入全球貿易行列,就無法一直抗拒開放國內農產品市場。

目前台灣在遊艇業,遠洋漁業,航運業等方面都已經達到國際水準,台灣絕對有實力透過海洋走向世界,就看我們領導人的睿智和決策。由於中國政經實力的日益強大,這些年來台灣的國際空間有被壓縮的現象,而海洋適時提供台灣一個更寬廣的生存空間,台灣必須把握機會,為下一代找到另一個「福爾摩沙」!



(農經學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