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台塑六輕為落實政府石化工業高值化的政策,進行52億元的4.7期投資案,卻因環評附帶條件要求而引發行政訴願,經濟部長施顏祥擔心如果台塑訴願未成功,將「不利產業投資」。環保與產業發展的平衡點,在政府全力促進投資台灣之際,再度引起企業界關切。
近五年來,雖然2010年投資成長超過三成,但其餘4年均呈現負成長,這樣的現象,固然與不景氣有關,包括許多大型電子產業,如半導體的DRAM及光電產業的大尺寸液晶面板,因為供給過剩及產業重新洗牌,使得投資大幅減少;新興產業也是因為產能過多,獲利不佳,而投資增額有限。
除景氣因素之外,不可諱言,因為環保或環評造成許多投資計畫的延宕,亦是不爭的事實,大型投資案,包括台塑鋼鐵外移至越南;而國光石化從煉製廠規劃開始,到轉型高值化,到最後得完全放棄彰化基地移到馬來西亞,最富戲劇性;較小型投資,包括大社工業區廠商的轉型投資計畫,一直受制於地方政府土地變更而裹足不前,這些被迫取消或延宕的投資金額已超過兆元。另外,產業園區的開發案,如中科4期的環評議題則更是沒完沒了。
對於台灣產業的發展而言,我們一再呼籲產業界必須面對環保及工安的愈來愈嚴格要求,切勿再以僥倖心態規避相關規範,也必須認清產業升級高值化轉型的必要性。甚至,我們還曾經直指台塑輕忽工安的不當,不可把工安問題簡化為只是管線的老化而已,更重要的是,「觀念」必須改變,為了賺錢甚麼都可以cost down時代已過去,如果這個觀念無法建立,工安永遠不會安。另外,我們也一再呼籲,在國光石化被封殺後,台塑集團成為國內石化的龍頭企業,應該率先呼應政府推動台灣石化產業高值化。
今天,我們看到的台塑石化為了徹底因應工安問題,特別找來幫中油建置良好工安系統的陳寶郎擔任董事長;在投資項目上,也積極投資特化產品。這些努力與觀念的改變,照理,我們應該鼓勵與肯定才對,但六輕4.7期環評的通過條件,卻是將不屬於工廠排放的5項VOC(揮發性氣體)排放量加計在工廠總排放量的計算中,造成不確定成本上升。說實話,產業的轉型本就須擔負較高的風險,倘若再加計原本不該有的成本,這不就擺明了讓企業投資不下去,沒有轉型投資,又怎能期待產業轉型呢?
再以中科4期為例,過去產業園區的開發,總是講求效率,以免延誤商機,南科的開發與頂埔高科技園區的變更,其障礙的排除與效率,均曾被譽為美談,但現今的觀念,則應轉為如何在最低影響環境下推動。中科4期最大問題在於缺水,在大肚攔河堰不建的前提下,如何在避免衝擊農業用水,便成為能否持續推動的關鍵,所幸,溪州鄉民接受了不在莿仔埤圳上游取水的方案。水源問題解決後,在廢水排放上,國科會承諾,廢水排放值不高於河川背景值,結果,環評的條件卻是要求零排放,我們倒想聽聽看,全世界有哪個產業園區是用水零排放的?這樣的要求,早已失去專業是非意義,而是立場的堅持。如今,再加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中科4期二林園區應撤銷開發許可,形成行政、司法、產業政策及環評制度權責糾結不清的現象,這也算是一項台灣奇蹟。
我們認為行政司法權責的釐清,與環評制度修正與否,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觀念」,今天我們看到了台塑發展及中科推動觀念的改變,如果把這些努力均視而不見,執意自己所構築的環保世界才是真理,那麼是否也是另一類的霸權,產業與環保議題雖不完全適合用數人頭的方式決定,但更不該想要以打破頭的態度與觀念對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