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 黎媛
最近,身邊玩微博的人越來越多地開始抱怨:微博讓人煩膩了;並發起討論:微博是否行將末路?
大家對微博的倦怠主要是微博讓他們的生活過於“碎片化”。這和微博剛流行時的情景截然相反;那時,很多人贊嘆微博能填補縫隙時間,比如等公車、等地鐵、等紅綠燈、等不守時的朋友、上廁所等等。微博讓每天整塊與整塊時間交接的空隙點,變得不再無聊,有了價值。
但是,物極必反。大家酣暢淋漓地刷微博,也發現微博不再只是填補縫隙時間的工具,它已不甘願在時間長河裡唱配角,它開始主宰人們的時間,把整塊整塊的時間切得七零八落,使生活過於“碎片化”。比如以前下班回家,想讀本書;現在就直接窩在沙發里,刷微博,看些沒有過濾的、雜七雜八的張家長、李家短。
漸漸地,有人開始在微博上口誅筆伐微博了。比如出現了“戒微博”或“多少天不用微博”的發誓貼;比如發起諸如“微博讓你有深度閱讀障礙嗎?”的大討論。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網絡名人和菜頭,宣佈停止微博,不發也不潛水。原因是“懷疑微博的碎片化閱讀對我的大腦有所損傷,很擔憂再也不能讀書和做深度閱讀了。不寫微博了我還是我,但不能讀書的話我什麽都不是。”
和菜頭還說了,“同時,微博讓人易怒、易挑釁、易輕信,無法專註。”人們也開始審視、檢討微博圈的道德瑕疵了。起源微博的謠言滿天飛,到底孰是孰非?在微博地盤的口水仗此起彼伏,圍觀看熱鬧的人先是看得熱血沸騰,最後頓感空虛無聊。
微博讓人際關系也變了點味。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微博上通過“@”的方式呼朋喚友;通過評論、私信和朋友交流;看公眾微博的“早安、晚安”貼,取代朋友間的噓寒問暖。曾經和朋友們吃飯,圍坐一桌,熱火朝天八卦的場面漸行漸遠;現在,大家入座寒暄後,順理成章地掏出手機,開始刷微博,看什麽“冷笑話”、蹊蹺事。
一不留神,微博還讓個人隱私也無處可逃。你寫的每個字刻畫了你的個人形象,網絡留存了你的歷史記錄,沒準哪一天變成了“呈堂證供”。加班太累,在微博上發泄幾句,被老闆監測到,你的飯碗岌岌可危;想瞭解某個人,先找到那個人的微博,從第一頁看到最末頁,他/她的吃喝拉撒,脾性喜好,一網打盡;你發表內心感受,評論某事,被不認識的人看到了,如果不同意你的觀點,很可能招致無端咒罵。
與此同時,不少人視微博為大金礦,開始大談特談“微博營銷”,“怎麽用微博打造影響力?”等。現在,市面上這類書已是魚龍混雜,讓人眼花繚亂。號稱“微博營銷專家”的人陡然增多,都想分一杯羹。還有新興的“買粉”等業務,讓微博成了拍老闆馬屁的好禮品。一些老闆想搭這班流行快車,於是下屬忙不迭地替老闆們“買粉”,博老闆歡心。還有一些人也難捺虛榮躁動的心,悄悄買粉,博得個微博門面的張燈結彩。
無可否認,通過微博,我們能找到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人,看到了別人生活的精彩紛呈;但是,微博又讓人們直視內心最本能的需要:人和人的私交。
環顧四周,用微信的人漸漸多了。大家開始贊嘆:微信是如何讓熟人重新回歸“一對一”的交流模式,是如何保障了朋友圈子的隱私。中午下樓吃飯擠電梯,大家拿著手機,以前刷微博;現在開始看微信了。
微信也是金礦。為了搶占市場先機,又有了“微信營銷專家”。寫微博的暢銷書作者開始馬不停蹄,日夜揮筆寫“怎麽用好微信?”“怎麽用微信贏得你的目標客戶?”等書了。網絡上,關於“微博到底還能活多久”的預言也愈愈炒愈熱。
不管微博、微信,還有將來的“微啥”,這些社交媒體改變了人們的交際方式,讓人們累積更多的社會資本。社交媒體更新換代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3、4年前,開心網大當其道,大家在此分享彼此的生活;沉迷網絡“偷菜”,半夜起床,守著“菜園子”,以防有“賊”潛入。很多人上班、下班也惦記著它。到了後期,媒體和大眾開始反思這一社會現象:“到底是你玩開心網,還是開心網玩你?”,“大家相互偷菜,相互提防,人和人之間還有信任感嗎?人們的價值取向是否扭曲?”但是,現在誰還用開心網呢?大多數人的開心網已荒草一片,連帳號密碼也忘了吧。
我的一位朋友形容自己趕社交媒體的風潮,趕地氣喘吁吁。“我不敢不用微博、微信啊!朋友都在那裡。你用手機發短信,人家不耐煩地回句,請發私信或微信。如果不用,那就脫離了朋友圈子,大家下次聚會還有什麽好聊的?”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剛適應了一種社交媒體,另一種又浮現了。朋友仰天長嘯,真希望回到“無網”時代,大家能面對面地拉個家長里短。
微博正在成為過去式嗎?也許是真的;但是,走了微博,又來了微信;走了微信,不知又來了個什麽?所有的社交媒體,歸根結底,是為了讓人們更美好地連接彼此。但是,最終,關系還是要落地,所以,我們,還是找個實落地,面對面地絮叨一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